中国教育和人口报告学前和基础教育篇

育娲人口研究

/01

本篇《教育和人口报告学前和基础教育篇》将分析中国的教育的负担。投入方面包括政府、父母和孩子的投入;产出方面包括各个教育阶段的入学人数和能力测评数据;并且根据未来人口的趋势来预测各个教育阶段的入学人数。报告将重点分析父母和孩子的时间成本,以及其对生育率的影响。报告将分三个部分:学龄前阶段,小学和初中阶段,高中阶段。

1、学前教育阶段

1.1幼托基础数据

托儿所作为一种服务性福利机构,能够解决父母平衡工作与生活的问题。在计划经济时代,托儿服务在中国城市中非常普遍,很多企事业单位都开办了托儿所,员工在上班时可以把小孩放到其中托管。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福利性的托儿服务体系被全面废止,大量单位办的托儿所在改制中被裁减。

目前,我国严重缺乏3岁以下的托儿服务,这给家长特别是母亲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因为缺少托儿所,夫妻双方很可能需要有一方暂停工作照看孩子。但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家庭又需要依靠双份收入才能足够应付开支。这样的矛盾,增加了育龄家庭的生育焦虑。虽然目前也有一些幼儿园提供日托服务,但整体数量有限,而且对小孩入托年龄有严格限制。

上述问题已经引起了来自政府的高度重视,年5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三方面的任务举措:一是加强对家庭婴幼儿照护的支持和指导,落实产假政策;二是加大对社区婴幼儿照护服务的支持力度,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依托社区提供婴幼儿照护服务;三是规范发展多种形式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加强婴幼儿照护服务专业化、规范化建设。

但在政策逐步得到落实的漫长过程中,依然存在着暂时性巨大的缺口。根据教育部年“学前教育分年龄幼儿数(总计)”公告统计的教育机构数据,所有3岁(不含)以下幼儿入园人数加总在园人数为79.6万人。

表1:年全国3岁以下幼儿在园/班数(按办学机构)

资料来源:教育部、育娲人口

年7月2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人口家庭司司长杨文庄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说,目前我国3岁以下婴幼儿约万,其中三分之一有比较强烈的托育服务需求。但调查显示,我国3岁以下婴幼儿入托率仅为5.5%左右,按照这一数字换算,入托人数还不到万,供给缺口非常巨大。

截至年底,我国每千人口托位数是2.03个,即多万个托位数;而根据“十四五”规划《纲要》,到年,希望实现平均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到4.5个,托位总数可达万个左右,两者还有万个左右托位的差距。

从已公布的数据来看,不同城市的托位数差距较大。如山东济南,已有所托育机构,提供托位3.6万个,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到3.91个,位居全国前列;根据浙江省公开信息,截至年10月底,全省共有各类托育机构家,总托位数15.95万个,每千人拥有托位数约2.47个。

但还有很多城市低于目前的平均托位数。年7月,根据山东青岛当地媒体发布的信息显示,目前青岛托育机构(含幼儿园托班)个,可提供托位个,每千人托位数仅1.41个。年7月,根据郑州市政务公开的信息,目前全市共有各类托育机构家,共设托位数个。按人口普查的数据计算,郑州的千人托育位仅为1.36个。

根据相关媒体的不完全统计,至少有13个万亿GDP城市发布了年托育发展计划,但是托育缺口达到近50万个。

1.2学前教育的经济投入

根据育娲人口研究《中国生育成本报告版》中对于每个家庭在孩子不同成长阶段的养育成本的估算,0-2岁婴儿的养育成本,我们假设与人均消费支出相同,则平均每年为元,三年共元。3-5岁孩子的养育成本,在人均消费支出的基础上,再加上平均每月元(即每年10元)的幼儿园或学前教育支出,则平均每年养育成本为+10=元,三年共元。

表2:0-5岁孩子的养育成本

资料来源:育娲人口

上述发生在学前教育阶段的经济支出,大部分需要由家庭自行承担,显然会加剧工薪家庭的负担,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年轻夫妻的生育意愿。所以如果要提升生育意愿,就需要政府提高在该领域的经济投入,帮助分担对于0-5岁幼儿的经济投入。

欧盟国家和OECD国家平均花费在0-5岁(即6岁以下)幼儿的公共开支占GDP比例平均为0.7%,其中冰岛、瑞典和挪威等北欧国家占比最高,超过1%,以上数据均明显高于中国。一些OECD国家,花费在0-2岁幼儿的公共开支占GDP的0.5%及以上,例如,年的数据显示,政府用于0-2岁小孩的财政开支占GDP比例,法国和挪威均为0.6%,而生育率较高的瑞典,这一比例已经超过了1%。

图1:部分国家花费在0-5岁幼儿公共开支占GDP的比例(%)

资料来源:中国数据来自于年国家教育部,

其他国家数据来自于年OECD数据

1.3幼儿园入学率和未来入园人数预测

相比3岁以下婴幼儿的超低入托率,针对3至5岁孩子的幼儿园覆盖率则要高得多。根据教育部发布的《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主要结果》的数据,年,全国共有幼儿园29.48万所。在园幼儿.21万人,其中,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20万人,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7.78%。近5年的相关数据如下表,无论在园人数还是入园率都处于稳步提高的趋势,基本满足了该年龄段儿童的教育需求。

图2:-年中国学前教育毛入学率和在园幼儿数

资料来源:教育部、育娲人口

中国目前在学前教育阶段面临的现实困境,一方面是0-3岁幼儿的托育服务存在着严重的供给缺口,另一方面,随着未来出生人口的下降,目前针对3-5岁儿童提供的幼儿园服务可能从高覆盖率进一步演变到供给过量。

根据育娲人口研究《中国人口预测报告版》,在中预测情形下,中国出生人口将在今后2-3年内跌破一千万。随着中国出生人口的下降,未来3-5岁儿童的人口数量也对应下降,下图中橙色的折线展示了年到年出生的儿童数量,即未来十年幼儿园入园人数的预测,可以看到下降的幅度非常大。因此,幼儿园现有的供给可以基本满足未来入园儿童的需求,甚至可能出现过剩的现象。托儿所的严重短缺和幼儿园的相对饱和,反映出现有幼托服务体系的结构失衡。

图3:未来十年中国幼儿园入园人数预测

资料来源:育娲人口

1.4入托率国际比较

相比中国不到6%的幼儿入托率,荷兰、法国、挪威等国3岁以下婴幼儿入托率均超过50%,经合组织国家3岁以下婴幼儿入托率平均为35%,欧盟国家3岁以下婴幼儿入托率平均为32.7%。与这些数据相比,中国现有的入托率处于垫底位置,足见幼托服务的严重不足。

图4:部分国家0-2岁婴幼儿入托率(%)

资料来源:中国数据来自于国家卫健委,其他数据来自于OECD年数据

1.5托幼服务和生育率的关系

如果社会能够提供高质且廉价的幼托服务,则年轻父母尤其是母亲不必被长期束缚在幼儿身边,从而得以延续之前对于个人事业的追求。而当生育对于职场生涯的阻碍被明显消减之后,自然会打消年轻父母对于生育更多子女的顾虑,从而带动生育意愿和生育率的提升。

反过来看,如果社会所提供的幼托服务严重不足,就需要家庭自行填补这方面的空缺,现实中为此付出牺牲的往往是女性,导致生育和婴幼儿照护对女性就业和经济收入造成严重的不利影响,这种现象被视为一种“母职惩罚”。显而易见,劳动参与的减少和职业生涯的中断,对女性长远的工资水平、职位晋升和发展都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发展托幼服务,帮助女性看护3岁以下婴幼儿,不仅有利于提高女性的劳动参与率,也有利于提升女性的生育意愿。

所以幼托服务更充分的国家,往往也是生育意愿比较高的国家。放眼世界,法国和瑞典是欧洲生育率最高的两个国家。完善的托幼服务,则是这两个国家维持较高生育率的主要原因之一。图5:部分国家0-2岁入托率和生育率的关系

资料来源:国家卫健委、世界银行、OECD、育娲人口

2、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和初中)

2.1基础数据

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的儿童,可以推迟到七周岁。目前我国的义务教育包括小学教育和初中教育,小学六年,初中三年。根据教育部发布的《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年全国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0.72万所,招生.02万人,在校生1.58亿人,专任教师.19万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5.4%。全国小学招生.58万人,在校生1.08亿人,毕业生.03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99.96%。从0至年,全国小学招生人数最多的年份是2年,达到.8万人;最少的年份是9年,只有.8万人。年全国初中招生.44万人,在校生.44万人,毕业生.15万人。初中阶段毛入学率.5%。从0至年,全国初中招生数最多的年份是0年,达到.57万,最少的是年,只有万。

图6:-年义务教育在校生人数和巩固率

资料来源:教育部、育娲人口

2.2经济投入

根据教育部的数据,年中国教育经费总投入达5.3万亿元,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教育经费总投入的80.91%。具体到各个阶段,其中年中国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为亿元,较年增加了亿元;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为亿元,较年增加了亿元;高中阶段教育经费投入为亿元,较年增加了亿元;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为亿元,较年增加了亿元。

按此计算,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阶段投入共亿,如果按照80.91%是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则是亿元;GDP总额是万亿元,因此小学到高中的公共教育开支占GDP的比例大约是2.6%。如果与OECD国家对应指标进行比较,会发现该比例处于中下水平,落后于挪威、以色列、比利时等占比超过4%的国家。

与财政投入GDP占比相对较低的数据相比,中国家庭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经济支出却并不低。根据育娲人口研究《中国生育成本报告版》中的估算,每个家庭针对6-14岁孩子支出的养育成本为平均每年元,整个阶段为元,占孩子18岁前总养育成本的44.65%。也就意味着,义务教育阶段可能是家庭经济负担最重的一个时期。

下图展示了不同国家从小学到高中的财政支出占GDP的比例,中国的数字是根据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和GDP计算得出,其他国家数据来自于OECD数据库。

图7:部分国家从小学到高中的公共教育开支占GDP比例

资料来源:统计局、教育部、OECD、育娲人口

2.3小学入学率和未来入学人数预测

根据教育部数据,下图展示了-年小学在校生数量和净入学率的变化,年有1亿左右的小学在校生,年净入学率稳定在99.9%以上。

图8:-年小学在校生数和净入学率

资料来源:教育部、育娲人口

结合育娲人口研究对未来出生人口的预测,下图展示了未来十年小学入学人数的预测数据,即年到年出生的儿童,从需求角度可以看出,未来十年小学的入学人数呈现快速下降的状态。

图9:未来十年小学入学人数预测

资料来源:育娲人口

2.4PISA成绩和学习时间的国际比较

国际学生评估项目(theprogrammeforinternationalstudentassessment,简称PISA)是由OECD发起的教育评估监测项目,主要面向全世界15周岁的学生,自0年起每3年举办一次,测试主要是考察学生的阅读、数学和科学素养。

PISA参与成员主要是OECD成员国,也吸收非成员国家和地区参加,每三年进行一次,根据测评年份命名。经过近20年的发展,PISA参与国家和地区由0年的43个扩大到年的79个(包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绝大部分欧洲国家,日本、韩国、泰国等部分亚洲国家,巴西、阿根廷等部分南美洲国家等),已经成为世界上规模较大、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基础教育第三方评价项目。

为跟踪、了解世界教育发展趋势,以国际视角看待中国教育,学习、借鉴先进教育评估手段,年教育部组织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四省市作为一个整体参加PISA。经OECD统一抽样,中国四省市所学校的名学生代表四省市在校生参加了测试,名学校负责人和名教师完成了在线问卷调查,学校参与率为%,学生参与率为99%,教师问卷调查参与率为98%,所有测试数据均由OECD审核、发布。

年12月OECD公布了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结果。在共有来自79个国家和地区约60万学生参与的测试中,中国四省市(北京、上海、江苏、浙江)作为一个整体取得全部3项科目(阅读、数学、科学)参测国家和地区第一名的好成绩。下图展示了3项科目平均分排名前30的国家及其分数情况。

图10:年PISA测试平均成绩排名前三十国家/地区

资料来源:OECD

上述成绩的取得固然令人欣喜,但也必须看到,无数中国家庭为此付出了高昂的时间成本。根据年的PISA调查,参赛国家学生每周学习时间平均为44小时。下图是部分国家和地区15岁学生每周学习时长。京沪江浙学生每周学习时间达到57小时。相比之下,美国学生每周学习时间为48小时,英国为43小时,日本为41小时。

图11:部分国家/地区15岁学生每周学习时间统计

资料来源:OECD

用更长的时间换来更好的成绩,这样的投入产出比是否合算?答案或许见仁见智。但必须看到,在依靠超长学习时间取得优异卷面成绩的同时,中国学生却在身体健康方面交出了糟糕的答卷。《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年)》显示,6岁至17岁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接近20%。根据国家卫健委在年开展的近视专项调查,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高达52.7%,其中小学生为35.6%,初中生为71.1%,高中生高达80.5%。

2.5学习时间和生育率的关系

我们再来看看不同国家学生学习时间和生育率的关系。下图展示了部分国家15岁学生每周学习时间和总和生育率的关系,可以看到两者基本呈现负相关的关系。中国大陆的学生平均每周学习时间接近60小时,而中国的生育率水平却处于很低的水平。

图12:部分国家/地区总和生育率和15岁学生每周学习时间的关系

资料来源:OECD,

2.6家长辅导中小学生学习的时间

根据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发布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计算后发现,从年到年的这近十年时间里,小学生家长每周辅导作业的时长从3.67个小时,增加到5.88个小时;初中生家长则是从每周1.56个小时翻倍到3.03个小时。

表3:中小学生家长每周辅导作业时间变化资料来源:北京大学家庭追踪调查、育娲人口

3、高中教育和考试制度

3.1基础数据

年,全国高中阶段在校生.0万人,其中普通高中在校生.5万人,占比59.92%;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4万人,比上年增加86.9万人,增长5.5%,占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总数的40.0%。根据“十三五”(年-年)期间的教育公报数据,下图展示了近5年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的数据情况,可以看到,普通高中在校生的比例还不到60%,基本保持了普高和职高动态相当的水平。

近年来,教育部发文明确要求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坚持职普比例大体相当,把职业教育又一次提到了我国教育体系改革的重中之重,但同时也引发了广泛的担忧,因为这意味着中考就要进行“普职分流”,而且是按照1:1的比例,那么会有接近一半的学生被分流,基本上与高中无缘。这让原本就压力很大的家长,多了另一层的焦虑,就是如果自己的孩子考不上普通高中的话,很可能就要去职业高中,与接受大学教育的机会也渐行渐远。

图13:-年中国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数量

资料来源:教育部、育娲人口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中国高考人数一直在持续变化,年高考报名人数为万人,年至年四年间高考人数稳定在万人左右。年突破千万大关,达到万人,此后高考报名人数持续上涨。有人会说,那么大学生是不是太多了?其实不然。与其他国家相比,我们的大学生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

我们来对比一下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这一指标是指高等教育在学人数与适龄人口之比,通常认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50%以上,则进入了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3.8%,刚刚进入普及化阶段。而且这一数字明显低于美国、德国、法国和英国等欧美发达国家。在同样受到传统儒家文化影响的东亚地区进行比较,相对于韩国、新加坡、日本等国的落后差距则更为明显。总体而言,尽管中国的高等教育入学率近年来已经出现显著提高,但在国际范围内,仍然处于相对较低的位置,存在着巨大的提升空间。

图14:部分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日本文部省、育娲人口

3.2独特的考试制度

中国学生还面临着独特的考试制度,承受着巨大的考试压力。中国的高中生,在高中教育阶段的首要目标,就是通过学习取得较高的高考分数,进而得以进入心仪的大学。因此在分析高中教育的问题时,“高考指挥棒”必定是重中之重。

中国国内的高考,只看总分作为统一录取标准,这种模式在全世界范围内是唯一的。中国高考过去普遍运用“3+X”的模式进行考核,必修课为语文数学英语三科,另外选修文科综合或者理科综合进行考试、分档等。近年来,很多省份在尝试新高考改革,即“3+1+2”模式。具体是指,“3”即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一高考科目;“1”和“2”为选择性考试科目,其中“1”是从物理或历史科目中选择1门;“2”是从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中选择2门。当然,所有科目满分仍为分。大多数大学在高考结束后,将根据考生成绩,在国家和各省教育招生机构的统一部署下,安排招生和录取,即“统考+统招”。

相比之下,其他国家的高考制度往往具有更多的灵活度,不同大学不同专业会有更灵活和广泛的录取要求。除了参考统考成绩,部分会规定平时成绩的占比,会突出专业方面的成就,或者更高阶的大学水平课程的成绩。总之,依然要根据综合申请材料进行判定,而不是只看文理分科的总分。

以日本为例,“共通考试”由6个教科(国语、历史地理、公民、数学、理科、外国语)的30个科目组成。考生们根据目标大学的要求选择报考科目。即使是文理分科,但是很多国立大学对学生的共通考试,依然要求文科、理科内容都要考,拿到统考的成绩以后,再到目标学校去参加相应学科的第二次考试,此时的考试才更侧重文理或者专业的不同。

俄罗斯的高考科目通常是“2+X”,包括俄语、数学、外语(英语、德语、西班牙语、法语,新增汉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社会知识、信息学。考生平均考3-4门科目,不打算继续深造的高中生只需参加俄语和数学考试。希望进一步深造的学生,还需要增加外语以及与所报考专业有关的科目考试,高校凭借统考成绩录取考生。

德国各州会分别安排高中毕业考试Abitur,为了方便在全国进行比较,不同的考试卷会根据一致的记分方式折合成可比较的分数,但是各个大学和专业对相应分数的要求也各有不同。

澳大利亚虽然没有全国统考,各州会分别安排招生录取,但基本将高中毕业考试的分数转化为可比的ATAR分值,表达该生成绩在所有人中的名次。不同的州可以各自确定平时成绩和最终学校考试成绩的比例,以判断是否录取。

在比利时,高中毕业的学生基本都可以上大学,但是实行宽进严出的原则,在大学里通过考试等不同方法会做进一步的淘汰。瑞典、美国和加拿大都没有相对统一的考试,学生也是根据大学的不同要求提供相应的材料。不过对于美国学生来说,SAT等标准化考试也是大多数学校的基本要求。

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和智利等国,规定了“平时成绩”在整个大学招录中的大概占比,比如法国就明确规定最终考试成绩占比60%,平时成绩40%。各大学也依然可以根据不同专业,在学生提交申请的时候,侧重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358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