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四川正在经历疫情、地震双重挑战。
四川是个古老的省。古蜀文明发祥地、世界纸币诞生地、酒文化发源地……拥有无数历史悠久的标签,也拥有多难兴邦的命格。
纵观四川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每一次苦难都是推动和改变推动中国历史进程的阵痛。
四川所经历的苦难,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类,我们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一一和大家一起来了解和解读,让我们认识一个更坚韧的四川。
本土文化的兴灭之苦
远在距今年左右,在四川就已经产生了作为蜀文化源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宝墩文化」。而「宝墩文化」的覆灭,结束了古蜀人周而复始的迁徙,促进了成都平原“坝子文化”与“戎伯文化”的集合体的形成,推动四川正式跨进中华文明的门槛。
此后,继宝墩文化之绪,四川又诞生了一个以太阳图腾作为信仰对象的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蜀文化——「三星堆文化」。
「三星堆文化」上起新石器时代晚期,下至商末周初,上下延续近年,是在中国夏商时期前后最辉煌灿烂的长江文明之一。其文化辐射范围一度超出传统的古蜀国分布的成都平原,扩散到陕南地区和江汉平原等地。
大约公元前11世纪,「三星堆文化」遭遇来自黄河流域的中原王朝殷商朝廷的大举入侵,商末流传的甲骨文中有“伐羌蜀”、“挞缶于蜀”、“伐缶于蜀”的卜辞,显示「三星堆文化」最终在商朝的征伐中陨灭。但是,这一陨灭却加速了长江文明和黄河文明的文明融合。
约公元前年,商王朝的诸侯国周武王发起对殷商末代帝君纣王的讨伐战争,蜀国参与了武王伐纣的战争,为“牧誓八国”之一。周王朝建立后,蜀国成为分封国,任命朱提人首领杜宇为蜀君,成都平原更是首次纳入中原版图,成为中华文明版图的重要组成部分。
约公元前5世纪中叶至公元前4世纪初,秦蜀两国围绕汉中平原展开了长期的争夺战。公元前年,秦惠文王乘蜀国、苴国与巴国交战之际,遣张仪、司马错伐蜀,秦国先灭了蜀国的兄弟国苴国,又让陈庄放出“假消息”说,秦人有能便黄金的牛,贪财的蜀王就派人去开道,结果死了五个壮士,结果却使秦军顺着蜀道杀入,最终在白鹿山打败开明十二世杜芦,并在彭山杀害了蜀王室,将蜀全境兼并。
蜀国灭亡后,秦国按照司马错“得蜀即得楚”的军事战略,开启了“并吞八荒”模式,蜀地从此成为秦国的粮仓,石牛道成为了秦军粮道,形成了“蜀王毕——六王毕——四海一”的逻辑链条,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本土文化是土著的地方底蕴,而与外来文化的糅合或者被同化,则是一种对本土原生思想文化的掀底,它剥夺的是一种天然的文化自信,这对土生土长的四川先民来说,是一种痛苦。
然而,这种痛苦又反向促进了四川地方文化的多元化,也促进了长江文明和黄河文明的汇合,由此奠基了今天中国西南文化的土壤。
割据战争的祸殃之难
公元3世纪,西晋爆发“八王之乱”,关西一带兵祸扰乱,再加连年大荒,略阳、天水等六郡的百姓流亡、迁移,窜入四川。流民推举李特、李雄父子为首领,铲除四川军阀赵廞,起兵反晋并多次击败晋军,建立成汉政权。
只可惜,成汉政权中后期,上演了中国古代自三国以后的地方割据政权的宿命,陷入权利内斗的死循环,内乱迭兴,在这样的统治环境下,四川人民受到严酷的徭役压迫。
等待东晋建立,东晋安西将军桓温采纳谋士江夏相袁乔“宜先攻弱”之策,和益州刺史周抚、南郡太守司马无忌发起平川战争,军事主力直指成汉都城成都,使蜀地全归东晋,四川全境再次回到中原王朝的怀抱。
但是,东晋却没有秦得蜀之后的“开挂国运”,碰上了前秦这个硬茬子,虽然在淝水之战大获全胜,却加速了南北分立之势的形成,并催化了门阀士族和农民之间的阶级矛盾,最终推动了中国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
刘宋王朝继承了东晋的版图。公元年,刘裕发兵讨伐割据巴蜀的谯纵,大败西蜀军,攻入成都;又于公元年,攻灭后仇池国,彻底翦除了四川的外患。此后,四川经历刘宋、南齐、南梁、西魏、北周、隋、唐统治,全境社会安定,民族融合和谐,经济进入全盛时期,有“扬一益二”之说。据《成都记序》记载,当时四川是“江山之秀,罗锦之丽”。
然而,六个世纪后,四川迎来了中国古代最血腥的一场战争灾难。宋蒙双方围绕这里进行了长达半个世纪(年—年)的争夺。
年西夏灭亡,蒙古开始将兵锋逼近南宋川陕地区,利用原西夏疆域对南宋进行袭扰;年,窝阔台汗下令攻宋,蒙古数十万大军自东起淮河,西至巴蜀的战线上,对南宋发起全面进攻;年,蒙古大汗蒙哥下诏,三路大军全面攻宋,蒙哥统主力入蜀;年,蒙哥汗率军与宋军大战于合州钓鱼城,战事不利,蒙哥汗身死钓鱼城下;
年,忽必烈继承汗位之后,再命东、西川行枢密院牵制四川宋军,发起重庆之战,并以绝对优势攻破重庆;年,元军征降夔州(治奉节);年,平定四川全境,纳入陕西四川行省管辖。
四川的沦陷,标志着南宋朝廷残余势力的全部灭亡,结束了自唐末以来长期的分裂局面,蒙元统一整个中国,中国这个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中国行省制度也进入了新纪元。
此后,为加强对四川地区的控制,元朝在汉中设兴元路,划归陕西管辖,彻底杜绝和防止了四川在中国古代的再度割据的可能性,使其平稳度过三百六十年的和平局面。
对于中国古代王朝,四川始终是个“问题地方”,是兵家必争之地,也一直流传有“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平蜀难平”的说法,因此自中原王朝弱乱之时,四川总要饱受割据战争的祸殃之难,遭遇割据多达十三次。
但是,四川经历在地方割据战争之后,往往会促进古代中国的民族大融合、地方大融合和经济文化大融合,加速中央制度和地方制度的变革,推动古代中国进入一个新的文明高度。
阶级斗争的牵连之苦
到了17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进入明代最黑暗的时代,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在斗争烈火的刺激下,因犯法遭除名的张献忠也扯起了队伍,转战于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湖北、四川等地,并于中原混战中,采取声东击西的策略,两进四川,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
年,南明福王弘光政权灭亡。清朝用剿抚兼施的策略,一面以何洛会为定西大将军进剿四川,一面派人下诏诱降张献忠。张献忠针锋相对,拒绝纳降,并对给予坚决的回击。
年,张献忠在顺庆一带引兵拒战对抗清军,在西充凤凰山被清和硕肃亲王豪格射死。张献忠死后,他的部将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冯双礼等率领农民军向南继续向贵州方向转移。后与南明联合,共同抗击清军,转战在西南各省的广大地区,坚持了近二十年,直到清朝的康熙初年。
由于满清和南明势力的连年战事,这个天府之国荒凉残破、千疮百孔、人口凋敝,据历史记录,到康熙二十四年(年),经历过大规模战事的四川省仅余人口9万余人。
年,清王朝康熙帝发布《康熙三十三年招民填川诏》的诏书,下令从湖南、湖北、广东等地大举向四川移民,鼓励移民垦荒地亩,并规定对滋生人口,永不加赋。
这一次“湖广填四川”运动给四川带来了不同地域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为四川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甚至四川无与伦比的感染力和同化力也正是来源于厚重的移民文化。
然而,进入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中国社会土地兼并严重,加以封建统治阶级生活奢侈、贪官污吏横行、人们不满和反抗情绪日增,川楚陕交界地区流民不断涌入,而绝望中的流民便成了白莲教传播教义的对象。
年,白莲教教首王三槐在东乡(今宣汉)发动了武装起义,并会同徐天德部带领四川义军和以林聪儿为首的湖北义军会师,组成了一支拥有十四五万的起义大军,反抗清政府,史称「川楚教乱」。这场起义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统治,此后清王朝逐渐走向衰落。
而时隔这一场起义运动发生年之后,发生在四川的另一场群众运动——「保路运动」,这一次将直接终结清王朝的统治。
年5月,清政府皇族内阁颁布“铁路干线国有”政策,将已归商办的粤汉、川汉铁路收归“国有”,任命端方为督办粤汉川汉铁路大臣,并与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签订《湖广铁路借款合同》。
清政府出卖筑路权的行径激起各地人民反对,四川斗争尤为激烈,立宪派绅商首先发起保路,于当年6月17日组织保路同志会,持有租股的农民争相入会,参加者达数十万人。
川督赵尔丰诱捕保路同志会代表蒲殿俊、罗纶等人,查封同志会和铁路公司,并用武力镇压请愿群众,死伤数百人,造成“成都血案”。
“成都血案”后,同盟会联合哥老会等反清会党组成同志军,围攻省城。各州县同志军纷纷起兵,彝、藏、羌等少数民族也聚众起义。
全川形势全面失控,清廷急调督办粤汉川汉铁路大臣端方率鄂军入川镇压,武昌兵力空虚,革命党人于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此后短短一个多月,全国14省先后宣告光复和独立,革命风暴席卷神州大地,清王朝就此轰然倒塌。这一年是辛亥年,故称「辛亥革命」。
保路运动从最初的争取路权发展成为反对帝制反抗清王朝的革命运动,一举点燃了全四川武装斗争的燎原之火,最终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
四川的政治基因就是一尊火锅,热烈滚烫。两千多年封建君主统治每每到了关键节点,只要四川发生点什么,就会立即沸腾起来,席卷全国,最后演变成不同政治势力或不同阶级的激烈斗争。因此,四川每一次发生的斗争运动,都会改变古代,甚至近代中国的政治走向。
救亡图存的命运之难
年,中国遭遇日本的全面侵略,面临亡国灭种的存亡危机。时任四川主席的刘湘为了民族大义宣布不要再计较各军阀之间的恩恩怨怨,在大义面前得到了一呼百应,川内军阀均纷纷响应,共同出川抗日。
全面抗战爆发的后8年,川军相继投入兵力万,死伤达到60多万为全国之最,成为中国抗日最大后方。川军以贫弱之师在历次大会战中,战绩卓著,给予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实现了浴火重生,以生命和鲜血书写了抗战历史,从而由“双枪兵”、“烂部队”,转变为铁血之师、正义之师。
川军兄弟的牺牲,为中国迎来了抗战的最终胜利,但关于四川的和平的脚步却姗姗来迟。
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华北、西北、华东诸战场节节取胜。8月19日,刘伯承、邓小平向第二野战军全军发出了向川黔进军作战的命令,并决定以主力(三、五兵团)经湘西向川黔进军。11月30日,人民解放军进入重庆市区,蒋介石于当日凌晨乘机逃往成都,重庆宣告解放。
年3月,解放军第十四军、十五军及六十二军各一部,奉命从川西及滇北两个方向,分几路向西昌进军。3月27日,解放军抢占西昌飞机场,胡宗南于前一日从西昌飞逃台湾,西昌旋即解放。到4月7日,连续解放会理、宁南、冕宁、德昌、盐边、盐源等18城。
四川全境解放,标志着国民党在大陆的军事力量彻底被歼,同时也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果进一步得到有力巩固。从此,四川走进了新历史,迎来了没有军事斗争的日子。
在民族命运和国家前途的历史大潮里,四川总是那个“弄潮儿”之一。在面对国家和民族存亡之秋,四川儿女曾经屡屡用“血肉之躯筑成新的长城”,为全中国人民守住了山河。
这份命运之难是沉甸甸的,是四川先辈先烈的勋章,是四川的地方之魂。它不同于黄河流域的磅礴,也不同于淮河流域的旷放,但是却将中华民族爱国爱家、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体现得最淋漓的。
而这份精神又反馈到了全国各地,让近代中国在救亡图存和社会革命斗争中一扫过去的愚昧不觉、麻木不仁的精神面貌,最终让中国重拾复兴之光。
天灾病疫的磨难之苦
但是,苦难并未画上休止符。
年,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爆发了波及大半个中国以及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级特大地震,造成人遇难、人失踪、人不同程度受伤、.03万人失去住所,.6万人受灾。
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的地震,锻炼了四川人民面对苦难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体现了中国人民泰山压顶不弯腰的英勇气概,发展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抗震救灾精神,更促进了中国防灾减灾日的建设以及大规模自然灾害应急演练活动的开展,推动了中国抗灾史的巨大进步。
今年的高温叠加干旱,导致四川水源枯竭,水电站不能工作,形成了短期的电荒,电荒之后又面临着严峻的疫情形势。
但老太爷觉得四川人民还能扛,一个抖擞,不拘一格降地震。9月5日12时52分,四川泸定发生6.8级地震,6日又发生3.2级次震。泸定、雅安受灾严重。目前,国家地震应急响应级别提升至一级,地震已致数十人遇难。
但四川人民天性乐观,在灾难面前尤其勇敢、自信,而且很团结,相互帮助。
四川人民有着“蜀道难”的倔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面对苦难,在哪里绊倒,就在哪里雄起。苦难锻炼着四川,砥砺着四川,也让四川散发出了别样动人的精神辉芒。
而四川所经历的每一次苦难都是推动和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阵痛,让四川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总能留下让人震撼的未来之光。
可以说,四川就是蕴蓄中华民族魂的鼎鼐。
这一次,经历过电荒、疫情和地震的四川,又将推动和改变中国进入历史的哪一页呢?
我不禁有所期待。四川加油!泸定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