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定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稳增产保丰收
吴维娜
金秋时节,安定区万亩高标准农田叠翠流金、高低错落,如丝带般绵亘在群山梁峁之间。
安定区位于甘肃中部,是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带,干旱少雨,这样严酷的自然条件却孕育出个大、皮薄、易贮存的马铃薯,深受市场青睐,畅销国内外。
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更是粮食安全的红线。年以来,为了解决土地生产力低下问题,安定区因地制宜在全区18个乡镇个村整流域、整山系开展了“小并大”“坡改平”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田面拓宽、新修道路、引水上山、高效节水等措施,实现了农田从零散细碎到集中连片,从地力低下到高效高产,从用水不便到部分引水入田的转变,为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筑牢坚实根基。
葛家岔镇是安定区较干旱的乡镇之一。年起,当地将撂荒地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引导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加快流转,推进规模化种植。过去,这里的土地收成勉强解决温饱,青壮年只好出去务工,越来越多的山地长期撂荒。如今,在这片海拔两千多米的高标准梯田里,一袋袋分拣好的马铃薯整齐码放在地头,等待装运。
田永霞是葛家岔镇定西云霞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年,她流转土地多亩,建起千亩马铃薯种植基地,其中一千多亩被改造为高标准梯田,尽管今年遭遇了旱情,但种植的马铃薯相对于普通农田增收明显。
“今年受到旱情影响,普通农田只能保收成本,我家的高标准农田亩产量斤左右。”田永霞说,过去旱地是“鸡肋”,零散细碎、产量低,现在的高标准农田实现了“耕、种、防、收”全程机械化。
据田永霞介绍,种植基地最宽田面达到22米,最大农田面积12亩以上,每亩可增产至公斤马铃薯,效益非常可观。
昔日的撂荒地变身蓄水保墒的高标准农田,在增加亩产量的同时,也拓宽了群众增收的渠道。
“现在田宽了、地平了,收成也好了。我一年在合作社务工多天,能收入两万多元。”家住葛家岔镇黑营村的王爱玲,不仅有土地流转的收入,农闲时还可以在家门口务工。
在距离葛家岔镇50多公里外的香泉镇,马铃薯原种扩繁种植基地里的马铃薯早已成熟,伴随着一垄垄马铃薯根秧卷进收获机,滚圆的马铃薯从泥土里被翻挖出来,铺满田地。
“只要刷一下水卡,给水栓的三个出口可同时作业,灌溉水源直达田间,基地亩产量多斤没问题。”定西广恒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安德说,这样的产量得益于高标准农田高效节水项目的建成,通过运用“调蓄水池+低压管道+电磁流量计+供水软管”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实现了节地、节水、节肥,省工一半以上。
高标准农田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让香泉镇的蔬菜产业也尝到了“田间自来水”的甜头。
“近三年,香泉镇蔬菜种植面积从年的2.8万亩发展到现在的3.4万亩,多户农户享受到了‘田间自来水’,蔬菜产业成了香泉镇的主导产业之一。”香泉镇副镇长田虎表示,香泉镇因地制宜采取“办卡缴费、刷卡用水、精准计量、智能管理”的方式,创新实现“田间自来水”的灌溉模式,走出了节水高效、增产增收的现代化农业的新路子。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安定区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发挥高标准农田集中连片程度高、基础设施完善的优势,采取“合作社+土地流转+高标准梯田+基地建设”的模式,将新建成的高标准梯田全部用于马铃薯标准化种植,走出了一条修梯田、调结构、兴产业、促增收的产业发展路子。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22.37万亩,受益农户2万余户,户均增收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