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庆祝省第十四次党代

中国重点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www.paisufa.com/

重农稳粮端牢饭碗

张掖市临泽县玉米制种田。临泽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武威市黄羊河农场机械化收获甜糯玉米。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王朝霞

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县掌子沟乡白土窑村特色种植助农增收。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胡兆萱

定西市临洮县上营乡高标准农田层层叠叠。定西市水土保持总站供图

小满已过,夏日渐浓。陇东塬上小麦扬花抽穗,绿浪翻涌。中部山区马铃薯绿意盎然,生机勃勃。河西走廊的玉米苗在大条田绘成了一幅幅“五线谱”,在希望的田野上迎风律动……

今年,全省多万亩粮食作物长势旺盛,四野清新。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甘肃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对甘肃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坚决承担起国家粮食安全责任,全省粮食面积和产量稳步提升,粮食总产量在连续多年达到万吨的基础上突破万吨大关,并连续两年稳定在万吨以上,稳住农业基本盘,筑牢“三农”压舱石。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王朝霞

藏粮于地建设高标准农田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省委省政府紧紧围绕粮食安全“国之大者”,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今年省委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明确把耕地保有量和永久性基本农田保护作为刚性指标,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各级党委政府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实行严格考核,一票否决,终身追责,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严守耕地红线,守牢粮食底线。

据统计部门数据,至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分别达到、、、、万亩,产量分别达到、、、、万吨。面积稳中有增,产量实现翻番,从多年来多万吨稳步迈上万吨台阶,创历史新高。年12月,甘肃作为全年粮食生产工作突出的18个省份之一,被农业农村部通报表扬。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我省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田成方、土成型、渠成网、路相通、沟相连、土壤肥、旱能灌、涝能排——这就是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让农民种粮不再看“老天爷”脸色,实现了高产稳产。

“以前靠天吃饭,春种一袋子,秋收一帽子,地不值钱,一些村民到城里打工,地都撂荒了。今年一开春,镇里动员大家平田整地,碎块地变成大块田,农机耕作方便,还上了提灌,大家抢着流转、耕种粮食。”安定区西巩驿镇南河富民产业合作社负责人景海介绍。

站在定西市西巩驿山头俯瞰,整山系、整流域、整村组的高标准农田蔚为壮观,山横黛,田绕山,层层梯田平展展,山间道路绕田转。这是中部丘陵地区“一户一台地”建设模式。

而河西地区,通过“小田改大田、旱田改水田、漫灌改滴灌”,实现“一户一块田”;白银等大型灌区,引进龙头企业“代建制”建设高标准农田,实现“一企一基地”,“鸡窝田”变成“大宽田”。

农以水为命。甘肃加快推进以高标准农田为主的农田水利建设,实施水利“四抓一打通”,完善引洮、景电、引大等大型水利工程输水配套,实施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的6处大型灌区、16处中型灌区供水工程,全省每年发展高效节水灌溉万亩,汩汩清流奔向水渠,为粮食生产“保驾护航”。

甘肃探索形成一整套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成为全国按时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且成效显著的五个省份之一,年4月获得国务院办公厅督查激励,并给予2亿元农田建设补助资金奖励。

机声隆隆,高标准农田建设如火如荼。今年我省将新建高标准农田多万亩,各地克服疫情影响,扎实有序推进,截至4月底完成90多万亩。我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跑出“加速度”,近4年建设多万亩高标准农田,相当于过去8年建设面积的总和!

昔日撂荒地,今朝致富田。我省建设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提升耕地质量,对粮食丰收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藏粮于技强化科技支撑

连日阴雨,陇南、天水等田间的小麦没有倒伏,依然株型端直,麦穗饱满,且高抗条锈病。这是由省农科院小麦所培育的兰天系列冬小麦品种。其中兰天36号冬小麦品种经实收测产,亩产达公斤。

骄阳似火,河西灌区的春小麦株型紧凑,穗长粒多。这是陇春系列春小麦新品种,其中陇春44号平均亩产达公斤,以高产节水深受农民欢迎。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

我省积极推进种业振兴行动,大力推广应用兰天系列抗条锈小麦新品种,五谷、敦玉13、金穗等抗旱玉米品种和陇薯7号、庄薯3号等抗旱抗病马铃薯品种,粮食单产稳步提升。

在甘肃省玉米种质创新工程实验室的实验田里,记者看到,清明前刚播种的玉米,已舒展绿苗。“这是单倍体玉米育种材料,我们将继续完善以DH(单倍体)技术为核心的工程化育种。”甘肃省玉米种质创新工程实验室主任、甘肃五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世晓如是说。

年,甘肃育种企业通过国家审定的玉米品种达30个,其中五谷种业占10个,占全省玉米新品种的1/3。“我们聚焦玉米种业卡脖子难题,努力创新一批重大突破性品种,以打破玉米制种的技术瓶颈,打赢种业翻身仗。”李世晓信心满满。

甘肃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杂交玉米制种基地。年,全国杂交玉米制种万亩,其中甘肃达万亩、产种量5.8亿公斤,分别占全国制种面积和产种量的52%和57.8%,所产种子保障了全国半数以上的大田玉米用种量,甘肃玉米制种在全国的核心地位进一步提高。

甘肃马铃薯育种独树一帜。年生产马铃薯原原种13.98亿粒,原种和一级种薯产种量9.9亿公斤,成为全国最大脱毒种薯繁育基地。

良种配良法,粮食稳增产。我省把旱作节水农业技术作为保粮食安全的重大技术措施,春播小麦,各地开展小麦品种提纯复壮、配套宽幅匀播技术;春种玉米、马铃薯,各地加大顶凌覆膜,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和黑膜马铃薯全覆盖垄作栽培技术;河西灌区推广膜下滴灌水肥一体为主的农艺节水技术……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我省通过增施有机肥、配方肥,提高了土壤养分,降低了化肥用量,提升了耕地地力,加快形成绿色种养循环农业发展方式。大力推行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万亩,其中有机肥施用年均达万亩以上,如期实现了化肥“零增长”。

粮食绿色生产逐年扩大。年,我省在产粮大县实施小麦、玉米、马铃薯为主的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面积万亩;创建45个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示范县,全省废旧农膜回收率达到82%以上;在12个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县开展粪肥还田,持续提高耕地质量;完成病虫害绿色防控面积万亩次。推动了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

依靠科技,藏粮于技。我省大力推广良种、全膜双垄沟播、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等关键技术,千方百计提高了粮食单产。

颗粒归仓推进粮食生产机械化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收获时节,陇东麦田,割麦机、剥粒机声隆隆,农机手热火朝天收割,实现了小麦边收边脱粒装袋;

河西大条田里,大型玉米收获机奔走田间,不仅将玉米棒子摘进机械仓里,而且将茂密的玉米秸秆粉碎还田;

中部山区梯田,马铃薯联合收获机翻开潮湿的泥沙土,将马铃薯连根翻起,经过分离筛根茎、土块分离,一颗颗圆滚滚的马铃薯奔向旁边的斗车车厢……

“有了‘铁牛’,既节省人力,增收效果又好,亩均产公斤。”安定区安泰合作社理事长张廷发介绍,合作社引进适宜的农机具,结合新技术,比如耕作机械作业时,按照保持土壤水分、培养土壤肥力的要求进行;比如播种机械,播深要与株距行距一致,下种与覆土均匀,实现了增产增收。

现代化农机装备驰骋田野,大显神通。“十三五”时期,全省农业机械化迈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转型升级发展时期。

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拉动下,年,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万千瓦,拖拉机保有量达到84.5万台,配套农机具达到万台(套),全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3.5%,全省节粮减损小麦万斤、玉米1.08亿斤、马铃薯万斤,确保颗粒归仓。

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依托农业机械化,以农业生产托管为主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在陇原悄然兴起。

这种全新的生产方式改变了偏远山区劳动力缺乏、土地撂荒的现状,服务贯穿农业生产的耕、种、防、收、储全产业链。去年,全省下达社会化服务项目万元,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面积达万亩次,带动粮食生产实现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

社会化服务实现了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万亩次。一改农民背着药箱连喷带洒,实现了大田上空无人机升空喷洒“雾雨”,作物享受精量精准“治疗”。

防虫关键期,全力“虫口夺粮”。我省去年落实中央和省级重大病虫害防治资金万元,挽回粮食产量损失50万吨以上。

面对干旱、低温冻害、沙尘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我省强化农业防灾减灾,农业农村与气象、水利、应急等部门及时发布灾害防范预警,指导灾后改种补种。同时加大农业保险,去年全省落实粮食作物承保面积万亩,落实旱灾赔款1.44亿元,赔付面积.29万亩,受益农户27.87万户,让农民种粮有了保本保收的托底保障。

我省坚持把粮食生产作为各级财政优先保障领域,去年落实产粮大县和制种大县奖励资金5.9亿元,下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26亿元、农机购置补贴4.95亿元、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4亿多元,极大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

各级粮食和物资储备部门加大粮食储备,守住管好粮仓。

记者在陈官营粮食储备库看到,一座座巨大的粮仓矗立在库区,爬上高梯,进入粮仓仓顶,映入眼帘的是满眼的小麦,粮面平如镜、走道直如尺。抓一把小麦,颗粒饱满。

我省各级粮食储备库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去年全省各类市场主体收购粮食.3万吨、销售.9万吨,市场购销两旺、供应充裕、运行平稳。

田间生长希望,粮仓满载喜悦。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勠力拼搏,精心耕耘,砥砺奋进,迎来了连续多年沉甸甸的收成,获得了仓廪充盈的踏实,牢牢端稳自己的饭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171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