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关西路出临洮,风卷边沙入马毛。寺寺院中无竹树,家家壁上有弓刀。惟怜战士垂金甲,不尚游人著白袍。日暮独吟秋色里,平原一望戍楼高。——《自萧关望临洮》临洮,古称狄道,先秦时设立陇西郡,一直为郡治所在。今日临洮即为古之陇西。由南及北狭长绵延,东南向西北倾斜的地势成就了她的黄土地貌,以及-米的海拔。洮砚:频遭战乱坎坷身日月忽其不淹兮洮砚,与广东端砚、安徽歙砚、澄泥砚齐名,即是四大名砚之一。呀,就连这洮砚细数一番,也有多年的历史可参了。洮河源自古时的洮州,洮源之洲脚下,磨砚台的材料在此地多产,久而久之,“洮河石砚”的名誉天局天下闻名。洮砚的石色碧绿,呈色如玉,又多带回形、曲形纹,雅丽奇珍,质地细腻却不坚,制砚极佳。极其重要的是,砚台扣之无声,呵之又可出水珠、发墨快而不损毫、储墨久而不干涸,叫吟诗作画的墨客无法不喜欢。同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洮砚的材料‘老坑石’是四大名砚中储量最少,采集难度最高的原料石。又因储量最少、最难采集。加之历经了千年的开采,其实材料如今几近枯竭,加之开凿之地崇山峻岭、悬崖大壑、气候多变,采集难度极大,比端砚、歙砚更为难得。老坑石大约为四亿万年至三亿五千万年前,甚至比玉形成的时间还要长,洮河砚自宋代以来,采挖从未间断,资源蕴藏量已见底,据了解,洮河砚材最名贵的老坑石目前仅存30多吨。古时作为宫廷雅室珍品,更有甚者将其作为古玩收藏观赏得之。历代文人、学者、书画家也纷纷为洮砚表白赋铭以示喜爱之度。徽宗一代文豪苏轼、黄庭坚就如此叹洮砚:“洗之砺,发金铁,琢而泓,坚密泽”“久闻岷石鸭头绿,可磨桂溪龙文刀,莫嫌文吏不使武,要使饱霜秋兔毫”。当代书法大师赵朴初题诗:“风漪分得洮州绿,坚似青铜润如玉”。思砚过程中,暴雨忽来,倾盆而下。这定西的雨,来得急,去得也急,有种古代侠客一样雷厉风行,来去无影,嫉恶如仇,像是要一刀斩尽天下不良客。想着这时在田地里劳动人儿们,那顶是来不及跑回家中的;倘若你在城市某广场闲逛,那你可得箭步跨进某家门店里才可及时避雨。关于这定西的雨,我还特意打电话问去家乡是甘肃的同学,她笑着说,有次我刚从门店出来,觉得风中带水滴轻轻拂过面颊,下一秒是雨点打中额头,第三秒还来不及仰望天穹观观天象,这时候,急雨如注倾奔而来…不及五秒,就会被这急雨淋湿半个身子了!我说,这当地雨到底也是随当地人性格呵!我们江南一带,就是绵绵细雨居多,很是贴合江南人的性子。这定西的雨,也是如此,说来就来,说下就下,从不磨叽。就像这里的当地人,办事豪爽,处事干脆,从不拖泥带水扭扭捏捏嘞!战国秦长城:最古老的长城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这是当年隋炀帝西巡张掖时留作下的《饮马长城窟行》。有记载的历史中,为扩展中原边界,古往共有三个朝代大规模修缮长城,即秦代,汉代和明代。为中原拓展边界。长城裂变史,实则也是曾经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角力的斗争。最早大规模修缮长城的是秦朝。秦帝国建立后,天下被分其三十六郡,今朝的兰州,即当时的陇西郡是被中央统领的范畴。秦帝国边界以西以北是被月氏、乌孙、匈奴等少数民族控制严守的地界。而修筑长城的本意,也是战国时期用以防御来犯的城墙,战国之后,秦并吞了赵、秦、燕三国,并将西起今甘肃临洮县与原来的长城连在一起抵抗北方的匈奴。据史料记载:战国秦长城亦称作秦昭襄王长城。战国“秦昭襄王时,义渠戎王与宣太后乱,有二子。宣太后诈而杀义渠王于甘泉,遂起兵伐残义渠。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义渠,为我国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其中心在甘肃庆阳一带。秦灭义渠,事发周赧王四十三年(前年)。因此,战国秦长城最早是在公元前年以后开始修筑的。后到了汉朝时期,霍去病先后两次奉汉武帝命令征战河西,终是拿取了河西地界的掌控权,最后让汉武帝获取了河西地区的控制权。于是汉武帝时期的“河西四郡”由此诞生,汉武帝下令将长城修筑至酒泉,四载后,又将长城的关口向西拓展到了玉门关。就此,中原政权的控制范围又进一步延伸。同时也打开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西方交流要道。而唐朝,其实并没有大修长城的记录,直到经历了多个朝代以后的明朝成为了最后一个大规模修缮长城的中原王朝。为了防范北方的蒙古人,明太祖洪武西起嘉峪关修筑了长城。也就是当今我们看到的长城了。站在历史脚下,不难想象城墩之间,烽火台的狼烟四起,一夫呼百夫应,秦角汉鼓动地来,将军手中青锋亮,胡儿闻风仓皇走。“雄关存旧迹,形胜壮山河。”秦长城为抵御来犯侵略而建,如今虽早已失去了它的功用,但从设计之巧妙,映照了当时人民的智慧和惊人的劳动力,如今作为文化遗迹,成了无可复制的艺术,生世不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70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