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及分布情况麦秆画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据考古发现,自秦朝起,麦秆画就被我们祖先作为高档饰品,悬挂于殿堂阁楼、豪门贵舍之中。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出土的秦怀王墓文物中,就发现了麦秆画。发掘出的麦秆画原作虽经两千多年腐蚀,仍然色泽鲜明,不失古朴本色,令人叹为观止。麦秆画,和剪纸、布贴一样,都属于剪贴艺术,是民间艺术的一种形式,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经过我国民间艺人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作工艺,作品明暗有序、古色古香、高贵典雅、形象逼真,极具艺术感染力,有着“中国民间艺术一绝”的美称。近年来,一些接受过美术教育的艺术工作者,也加入到了麦秆画艺术创作中,赋予了麦秆画新的理念和表现手法,使这项古老的民间艺术迸发出更加灿烂的光芒。我国当代的艺术工作者制作的麦秆画,表现手法更加个性化、科学化,既可以创作传统的人物、花鸟、动物,风景,也可以展现当代的自然与人文景观,画作栩栩如生,活灵活现,风格古朴自然,清新明快,深受国内外群众喜爱。麦秆画因材质需求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但因其艺术特质,掌握该技艺并可展现较高艺术特质的从业人员并不多。在甘肃地域,仅有极少数人员可以创作出麦秆画精品。 基本内容及艺术特征麦秆画制作技艺选材主要为麦秆,为绿色产品。其制作工序主要有选材、泡制、冲洗、压平、构图、熨烫、剪切、粘贴、装裱等。材料选取民间常见的麦秆,以厚实、坚韧、宽阔、色白者为最佳。以酸浆水泡制,使之发软,便于剪切。随后用自来水反复冲洗,使之发白。将发白的麦秆用刀具从中剖开压平,以熨斗反复压制,使之光滑平实。构图阶段极为重要,显示艺术家的眼光和特质。按照图谱,将麦秆用熨斗反复碾烫,色泽变换均用熨斗不同温度烫烤。然后按照图谱剪切,对细部不断加工。粘贴就是将熨烫剪切好的麦秆粘贴固定到丝绒布或卡纸上。然后由专业装裱人员根据图画特点饰以不同材质的边框。这样一幅完整的麦秆画就成型了。通渭麦秆画产品形式多样、古朴典雅,是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取材广泛,凡是书画可以展现的内容均可以麦秆画的形式展现,是人们用于室内摆设或厅堂装饰的佳品。代表性人物及代表性作品通渭麦秆画源远流长,长期以来以师带徒形式口授心传。近年来,通渭县文化馆通过组织培训,有大约人掌握了麦秆画基本制作技艺。冉艺飞作为培训教师和市级非遗传承人是她们之中的杰出代表。冉艺飞,女,汉族,年11月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麦秆贴画传承人。自幼酷爱传统编织、绘画、有一定的绘画功底。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通渭县草编厂负责美术工艺设计,精研各类麦杆编织粘贴技艺。近年来长期从事麦秆画创作。其创作题材丰富,犹以古装仕女、飞禽走兽、花草鱼虫等作品为佳。其麦秆画构思巧妙,、形象逼真、富贵高雅、美观大方,有较强的立体感和视觉效果,富于观赏性。曾荣获多项奖项。年6月,其麦秆画作品《暖春》获甘肃省第四届文化产业展销会金奖;年5月甘肃省旅游公司授予其《中国旅游产品荣誉证书》;年11月其作品获定西市“李唐文化杯“民间工艺品展一等奖。其作品《饮中八仙》《富贵孔雀图》被日本、韩国友人收藏。主要价值麦秆画在草编制品中占有重要地位,是黄河流域草编制品的杰出代表。它是甘肃优秀传统手工技艺遗存。麦秆画制作技艺,其价值表现在以下几点:(一)历史价值。麦秆画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据考古发现,自秦朝起,麦秆画就被我们祖先作为高档饰品,悬挂于殿堂阁楼、豪门贵舍之中。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秦怀王墓出土文物中,就发现了麦秆画。发掘出的麦秆画原作虽经两千多年腐蚀,仍然色泽鲜明,不失古朴本色,令人叹为观止。通渭麦秆画以麦秆为介质,展现传统工艺,传承中国文人画精神,是中国文脉的延续,具有重要历史价值。(二)文化艺术价值。麦秆画创作以传统题材为主,多吉祥图案,是家居装饰的佳品。对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手工艺具有重要意义。其蕴含的文化特质展现出甘肃悠久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地位,是我省重要的文化产品。(三)经济价值。随着现代文化生活的需要,麦秆画日渐成为家居装饰的重要作品,为市场所欢迎。同时,通过对农村居家妇女的培训,可将麦秆画培育为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渠道,有助于贫困地区早日实现脱贫致富。目前保护情况为了抢救性保护麦秆画制作技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我县从去年开始启动了麦秆画培训,将培训开展到一线,开展到基层,今年的五期培训已经完成两期。培训工作得到乡镇的高度重视和农村妇女的欢迎。通过两年的培训,将极大提升我县麦秆画创作的水平,扩展传承队伍。来源:通渭县文化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70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