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渭分明的前世今生无线临沂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地方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
公元前年,《诗经·邶风·谷风》有语,“泾以渭浊,湜湜其沚”意思是泾河因为渭河浑浊而受到影响公元年,杜甫《秋雨叹》中说到“浊泾清渭何当分”又表示泾河浑浊而渭河清澈泾渭分明示意图(Bilibili·观视频)那到底泾渭分明孰清孰浊呢?渭河,即古八水绕长安中的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源于甘肃定西渭源鸟鼠山长余公里泾河,又是渭河的一级支流源于宁夏六盘山东麓长余公里泾河渭河源远流长最终在如今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区交汇然而,令人奇怪的却是在泾河渭河相交处泾清、渭浊分界清楚,界限分明这持续了近两千年的自然奇观又有着怎样的历史呢?中国河流示意图(地图帝)首先,泾河和渭河由于其含沙量的不同而有了清浊之分那么解开含沙量变化的谜团就是诠释泾渭之分的关键所在泾渭分明的那些事儿春秋时期之前在这段时期渭河的上游平原被大片森林所覆盖根深叶茂,在良好生态环境的滋养下土壤侵蚀很少而泾河上游为草原和灌木群水土保持能力低于渭河含沙量自然大于渭河渭河林地(王广顺摄)有学者认为虽然当时已经出现了半坡遗址等历史文明但是当时人类受限于自身生产发展水平对自然的改造能力还相当有限泾河渭河水体仍由自然环境调节在自然承载力的范围内保持着动态平衡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期,西周覆灭东周的都城由稿京迁往洛阳而秦国逐渐沿着陇山以西东迁定居在渭河以北由于大力发展农业、畜牧业致使渭河两岸森林面积大幅减少破坏了环境的承载能力致使水土流失渭河因地表径流侵蚀水土而变浑浊而泾河上游当时仍为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并未对环境造成过度影响自此,呈现泾清而渭浊的历史特征战国后期—魏晋时期秦汉王朝,饱受匈奴民族的侵略为了一举廓清寰宇,维护边境长治久安秦汉两朝大举向泾河流域举兵迁徙大量伐林扩地使得泾河一度成为泥河《汉书·沟洫志》中记载道“泾水一石,其泥数斗”而渭河由于人口部分外迁并且植被承载能力部分恢复渭水转浊为清魏晋—南北朝时期东汉末年,晋一统三国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国力也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恢复但是西晋面临的最大外部势力就是大量游牧民族的内迁这一纷争导致泾河流域农业人口锐减农业对环境造成的影响逐渐减弱农业区恢复为草原区水土保持能力增强渭河流域呢?由于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地方官吏劝农垦荒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进一步加剧水土流失接踵而至“泾清渭浊”的景观又再次上演南北朝—北宋时期南北朝末年西魏和东魏在泾河流域设立了大量郡县督促当地农民垦荒种田供军队使用而渭河流域由于唐代吐蕃的不断骚扰人口也呈现一定程度减少太行山(胡艺沛摄)虽天然森林仅存于太行山、云中山等地但在人口和植被的恢复作用下渭河转浊为清杜甫《归雁二首》“旅泊穷清渭,长吟望浊泾”正是泾浊渭清的真实写照北宋时期—民国时期宋初至元末泾河流域作为农业发展的经济重镇屯田垦殖是经济发展的不二之选但由于泾河是明显“下切河”流速快流域在关中平原除去源头部分外河流大部分已下切至第三纪基岩中相比于第四纪松散沉积物含沙量明显减少而渭河河床多流淌在冲积平原之上将上游砂泥一边冲刷一边堆积,故渭浊也有着自身独特地质条件渭河泥质河床(雷亚鸣摄)清代乾隆年间,胡纪谟奉旨考察得出“凡泾水所历之壤、石山俱见清且涟漪,毫无泥滓”的结论另外,也可能与气候条件有关北宋初年至清代末年泾河上游暴雨有14次而渭河上游有38次综合以上原因,又转为“泾清渭浊”建国后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高度重视水土流失带来的危害在陕甘宁地区开展了大量水土保持工作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渭河的含沙量有所下降但由于渭河河槽地势低平又横跨陕西中部三省盆地所以治理起来相当具有难度毁林易,复林难近千年来由于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并非朝夕可将其改变汛期泾渭“同流合污”事实上通过现代对泾渭水系的长期监测泾渭的浑浊与否和季节汛期也有关一年之中的绝大部分时间(除7,8,9月汛期外)基本皆为泾清渭浊但是在汛期泾河的含沙量可达平常的百余倍而呈现泾渭皆浑的景象另外,在新时代要求下重新思考自然景观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毕竟作为一个近乎余年的自然奇观若有一天,泾渭浑然一体不再分明,该喜还是该忧呢?泾渭为何分明?原因一:水流交互角度首先由于泾河渭河含沙量的不同两条河流呈现出明显的颜色差异另外泾河与渭河的水流汇集交角度呈小角度锐角两股水流交汇后仍能保持各自的前进方向甚至一定程度上的“平行流动”若是两股水流成直角相交则在水流交互处会快速混合原因二:河流流量泾河渭河的流量接近是泾渭分明的重要支撑点若是渭河流量远大于泾河即使泾清渭浊由于水流流量上的巨大差异浑浊的渭河水流很快会将泾河水流浑浊同化原因三:沉积物悬移质差异河流沉积物包括砂泥颗粒和悬移质两种砂泥颗粒在水流推动作用下可沿着河床冲积移动而悬移质多漂浮于水体上层表面随水流流速移动泾河渭河颜色差异体现在悬移质含量不同[1]朱诚雨.从泾渭分明的前世今生看人地耦合[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02):77-78.[2]艾米,张晓阳.变化着的泾渭分明[J].儿童故事画报,(44):38.[3]李仰臣.泾渭分明巧对比,纵横比较理更明[J].求学,(39):33-35.[4]曾荣桂.“泾渭分明”说历史[J].地理信息世界,(03):48.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77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