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一AAAA级景区,因伯夷叔齐不降其

渭源是甘肃省古代丝绸之路必经之地,在渭源县城东南约30公里的莲峰乡,有一座喀斯特地貌小山即首阳山。其最高峰海拔米,因其居群山之首,阳光先照而得“首阳”之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因伯夷、叔齐葬于境内首阳山,该县因山而得名首阳县,这个名称直到西魏文帝大统十七年这个名字才被命名为渭源县,因其境内有渭水,县又因水而改名。商朝末年,孤竹国的国君有两个儿子,哥哥叫伯夷,弟弟叫叔齐。国王很钟爱叔齐,想把王位让给他,哥哥知道了父亲的心意,主动离开孤竹。弟弟叔齐不愿接受哥哥让给他的王位,也躲了起来。公元前年一天,周武王率领军队攻打纣走到孟津时,伯夷、叔齐拦住了他的马,告诫他:“父死不葬,反而大兴刀兵,算是孝么?以臣弑君,称得上仁么?”后来周武王打败了殷纣王,天下人尊奉周武王为天子时,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件可耻的事,决定不当周臣,不食周粟。他们以吃周粟为耻,便在首阳山隐居下来,靠采薇菜充饥,后饿死在首阳山。他们反对武王“以暴易暴”,以慢性自杀的形式表达反抗,伯夷、叔齐“特立独行”的守志精神,是他们的高贵之处,也是他们的悲剧所在。对于伯夷、叔齐其人,前人有过许多评论,千百年来,正是人们对伯夷、叔齐形象及其精神内涵的不断评价与解读,使得伯夷、叔齐不仅逐渐成为中国代表性文化的符号,并且进一步融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伯夷、叔齐的故事历经千百年人们的传颂与评论后,逐渐得到升华。他们的个人行为选择最终凝聚成了一种精神人格,并积淀在我们的民族精神之中。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伯夷叔齐的雕像,雕像塑造的是伯夷叔齐兄弟二人煮食蕨菜的场景。雕塑左后方我们所看到的是供奉伯夷叔齐塑像的采薇苑。在首阳山当你来漫步到不二法门时,看到门旁有一副对联:“是谁能将眼光放开,看得穿大千世界;请你先把脚跟立定,方可入不二法门。”这是由全国佛教协会原主席赵朴初先生题写的,出自《维摩经》。首阳山的落叶松主要是马尾松和油松。这也是所谓的第三植物带,生长着一些耐寒性植物。这棵树是细叶云杉树,树龄至少有多年;在首阳山上有十多棵紫果云杉是国家一级保护树种。八卦楼它以石墩为基,高耸入云,悬廊凌空,犹如戴在大山顶上的一顶桂冠。是它整个首阳山现存最古老的一座建筑,始建于何时无考,明嘉靖时重建,民国初年复修,内奉观音菩萨塑像。年运动中幸免拆除,据当时拆楼的人讲,拆楼当日,蛇在这里盘踞,人根本不敢靠近,所以才幸存了下来。有人说,这是菩萨显灵对八卦楼的保护。有人可能会问,八卦楼不是道教建筑吗,怎么出现在佛教大山上?菩萨怎么能在里面供奉呢?众所周知道教中的王重阳王真人吧,他创立了全真教,而全真教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在这里就得到了体现。这棵倒下的树是马武挂鞭树,它是于年6月29日发生的自然倒塌。这棵树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了。东汉时扬虚侯马武征西羌时,曾驻扎在山下,每次上山,休息时都会将马鞭挂在这棵树上,这棵树也因马武而得名,该树是雌雄异株类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紫果云杉。据《甘肃新通志》记载,首阳山圆明寺建于金大定四年(公元年),宋元时期大山寺庙建筑已非常壮观,明清以后,几经破坏重建。首阳山寺庙古建虽没有元代那么壮观,但它的地位不亚于明代以前,知名度更高,成了陇、渭、漳、岷数县人民的游览胜地,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名人学者更多,年因为全国“破四旧”所剩庙宇、雕塑、彩绘艺术基本全被摧毁。卧佛洞窟开凿于南北朝时期,与天水麦积山石窟、敦煌莫高窟属于同一时期。渭源地处汉唐丝绸南路的要冲,是西域通向中原的必经之地,也是佛教传入中国内地的前哨。首阳山石窟是渭源最大的古典艺术宝库,定西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的佛教宝库。首阳山处处充满奇特与神秘,自古以来,首阳山以其如画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人文景观吸引了众多游人。元代巩昌便宜总帅陇右王汪世显曾将此山作为他的避暑山庄,山下十里设汪府行衙—汪家衙。每年夏季都要住在山上避暑度假,并派汪氏宗族亲信—汪德广为山上寺庙主持。明清以来,许多著名学者、诗人和退休官员都住在首阳山上修身养性,读书写诗并留下了许多墨迹。

贴士:我采集了甘肃定西渭源首阳山的旅游灵感,这里适合与所有人共同体验,全年都可以来玩。

来源

卢清国编辑

马雨洁责编

刘宇鸿审核

张红彦说明

当归定西旨在宣传定西市文体旅游。部分文字、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所有转载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平台无关。本平台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724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