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境内有两条重量级黄河支流。一是洮河。它由南向北,过境后不久便在临夏州汇入黄河。另一条是渭河。它由西往东流。穿过天水、宝鸡、西安,在陕西渭南汇入黄河。看看地图,渭河与洮河的最近距离仅几十公里,尽管最终殊途同归,渭河源的一滴水不用在黄河里绕一个长达公里的大弯。传说,造成两河分流的是治水专家——大禹。他凿穿渭源鸟鼠山,让渭水改变了方向。这一壮举即“大禹导渭”。
甘肃定西渭源县鸟鼠山仅m,却是渭河的源头。这一结论不是水文地质专家精心测量得出的,而是大禹定的。据《尚书》里记载,“大禹为治水患,来到鸟鼠同穴山,惊动了密林中的猛兽和山涧里的鳋鱼,并遭到攻击。于是大禹派一位精通鸟兽语言的伯益去沟通,却没有效果。最后放火烧山,赶走禽兽,成功疏通了河道,然后发现了三眼呈“品”字形状的清泉,大禹遂定下这条泉水为“渭水”。
来到渭河源景区,天上下起了毛毛细雨。撑着伞,聆听山涧流水奔腾,在林中缓步穿行。越往里走,空气越凉,夹杂着草木芬芳,神清气爽。听下山的游客说,走到三泉需两个小时。而我也打定主意,会在体力不济的时候,升起小飞机。
沿着山路走到山谷尽头,是一面绝壁,上面有左宗棠写的“大禹导渭”四字。小河从崖壁缝隙中迸发而出,形成三股瀑布。缝隙便是大禹发动民众凿出来的。相传,唐太宗曾拜访此地,马在这里不能前进,崎岖山路的颠簸让太宗失手将马鞭掉入河中。然而半个月后,却被人在长安城外渭河边捡到了。
小时候,次仁君家门前的河流也汇入了渭河。作为陕西人,对渭河源的敬畏心更深一层。因为它是秦的发源地。秦人喝着渭河流域的水,长得威武雄壮,马匹也养得膘肥体壮。就是因为马养得好,以此为契机才进一步被周加官进爵,得到了关山封地。最终以关中为基,经几代人努力经营,武力统一天下。
秦始皇从统一天下的第一年便构筑了从咸阳辐射全国的驰道。次年,开始大规模巡游。第一站目的地直指秦人的发源地。公元前年,“始皇帝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这条线是秦的坚固大后方,代表了秦的东进路线。在这条路上,秦人走了年,历时34代统领。
始皇帝这一支本是狄乡戎羌部落融合的民族。西巡陇西,就是寻根拜祖回老家。始皇帝带着他的文臣武将、士卒卫侍,探水溯源,沿渭河而上,到天水、至首阳(今渭源县)。当时的陇西郡治在狄道(今临洮)。要到狄道,就得经过首阳,穿越鸟鼠关山。
由于背负的装备太重,翻山不便,次仁君只好打消前往三泉的念头。升起小飞机。m高空镜头下尽是郁郁葱葱的元素,即未看到飞鸟,也没有老鼠的踪迹。可以确认的是,这里的确没有大型树木,而且怪石嶙峋的崖壁上有些可以避风雨的洞洞。与《山海经》的描述大致吻合。
因为海拔较高,大树不易生长。又因为陇西黄土岭谷区土质松软,容易打洞。陇原上经常黄沙滚滚,因缺乏大树筑巢,鸟只得用鼠穴营巢下蛋,而鼠以鸟为它们报警,谨防老鹰侵犯。鼠在穴内,鸟在穴外,各自生育,不相侵害。
鸟鼠山听上去不甚雄伟,却有生动、深厚的内涵。继始皇帝寻根溯源多年后,一位陇西人写下以鸟鼠山为名的诗集,从此“鸟鼠山”的名字在中国文坛上闪闪发光。
胡缵宗(公元年-年)是明武宗正德三年中进士,后任安庆、苏州知府,山东、河南巡抚,足迹、履历遍及大江南北。他虽是秦安人,但那时的秦安和渭源同属巩昌府。胡缵宗字号“鸟鼠山人”,60岁罢官后,又回到故乡开始潜心著述。直至81岁离世。留下《鸟鼠山人集》《拟涯翁拟石乐府》《拟汉乐府》《近取录》《愿学编》《安庆府志》《苏州府志》《秦安志》《巩昌府志》等著作。
“鸟鼠山人”这个名字映射了胡缵宗的一生。就像鸟鼠山泉涌出的一滴水,随波逐流,一路向东,汇入黄河、大海,与惊涛骇浪搏击之后,又化作轻飘飘的白云,凝成雨滴,回到最初朴实无华的源头,然后再沉淀出一股清流。
图文
轮痴尼玛次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