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玉6号矿一文告诉你鲜为人知的玉器发展时

先北亚、东北亚后中原,东礼西传,西玉东输——鲜为人知的玉器发展时序与传播路径一般都知道东亚史前的玉文化,如果以众所周知的内蒙古赤峰市兴隆洼遗址开始计算,是八千年的系统性用玉历史;如果以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饶河县小南山遗址开始计算,是九千年的系统性用玉历史;如果以辽宁省海城市仙人洞遗址开始计算,是一万年的玉制器物历史;若以俄罗斯联邦阿尔泰—萨彦岭—中西伯利亚—贝尔加湖出土的史前玉器开始计算,则可以超过一万年。但是以上这些地方的玉器虽然古老,却非中原文化的特产,不能和夏商周三代文明直接挂钩,只是对玉文化发展时序的一种证明:先北亚、东北亚,后中原。我们先看看这些史前玉器的发掘情况。一、从北亚到东北亚,史前玉器的发展时序与传播路径在俄罗斯联邦,辽阔广袤的西伯利亚大地蕴藏着丰富的玉石资源,发现过多处旧石器时代人类活动的遗址,在这些遗址考古的发现物中有原始玉器,其中,大多数是生产生活的工具,少量作为简单装饰品。◎杰尼索夫洞遗址杰尼索夫洞位于俄罗斯阿尔泰边疆区阿尔泰-萨彦岭山脉中,地处中国、蒙古与俄罗斯三国交界处的俄罗斯一侧,清代时该区域称作阿尔泰诺尔乌梁海。在年对杰尼索夫洞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北亚古人类最早的栖息地,在第11文化层中发现了相当精美的玉质环和坠饰等玉器。其中,尤以一件深绿色半透明的镯饰令人惊叹不已,显示出现北亚、东亚最早的玉器风采,其年代测定距今年~年。俄罗斯杰尼索夫洞遗址不过,大多数考古学专家认为,此件镯饰的年代应该是在年~年前。至于它为什么出现在这个文化层中,还需要时间来研究破解。杰尼索夫洞遗址发现的玉镯残件(材质:绿泥石)◎阿峰托夫山遗址俄罗斯阿峰托夫山遗址位于西伯利亚南部叶尼塞河左岸的阿峰托夫山的一个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居住遗址群,据断代距今已有年~年。遗址出土器物中除了石器、骨器等工具外,有不少件器物已经明显地超脱了工具类,成了名副其实的装饰品,比如串珠、挂件等。阿峰托夫山遗址玉三空器(材质:蛇纹石)令人震撼的是,阿峰托夫山遗址很多装饰物都是玉做的,如玉环、玉璧、玉三孔器等。这些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石不石、玉不玉之物,使我们有似曾相识之感。它与红山文化玉器似乎存在着某种渊源关系。以上两个俄罗斯联邦的遗址,出土了世界上迄今为止最古老的玉器制品,所以在学术界有了“玉出萨彦岭”的说法。远在贝加尔湖对岸的茫茫大山便是世界著名的萨彦岭山脉。它长年积雪,即使在炎热的夏天,从贝加尔湖远眺仍可看到山脊上的皑皑白雪。然而,这座遥远而神秘的山脉却蕴藏着神秘而巨大的碧玉、白玉和翡翠资源。玉器从北亚到东北亚的传播路径◎辽宁省鞍山市海城市仙人洞遗址仙人洞遗址位于辽宁省鞍山市海城市孤山镇孤山村东青云山脚,为旧石器时代的遗址,距今年~年。在年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三件新石器时代的玉制器物,为岫岩透闪石砍斫器(又称玉斧),距今约年,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最早的玉制生产工具。仙人洞遗址出土的玉斫器,年前(材质:岫岩玉)◎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饶河县小南山遗址小南山遗址是位于中国俄罗斯边境的饶河县(清朝发配犯人的宁古塔)乌苏里江左岸、饶河镇小南山的一级阶地上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或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距今~年。年开始挖掘,先后出土了大量的玉器:匕形玉佩、觿形玉佩(弯条形器)、玉管、玉珠、柱状玉玦、玉璧、玉环、玉锛和玉斧等,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早的系统性用玉遗址。小南山遗址小南山遗址出土的玉玦年前小南山遗址出土的玉璧、玉环、玉管、玉珠,年前小南山遗址出土的玉坠,年前小南山遗址被评为年中国十大考古挖掘,考古简报上的12件玉器与中原传统玉器风格相符,同时带有明显的俄罗斯联邦西伯利亚用玉的一些特征。这应该是玉制器物从北亚到东北亚的一个重要发展时序。据考古论断,以玉玦为代表的玉器种类和以砂绳切割为代表的制作技术,在年前后开始从小南山传至东北亚各地,如下图中的俄罗斯联邦远东滨海边疆区的鬼门洞洞穴遗址和日本绳纹时代的金津町桑野遗址,开启了史前玉器革命的历程。从泛红山文化圈传播至东北亚的时序与路径俄罗斯远东鬼门洞洞穴遗址遗址出土的玉玦,年-年前◎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兴隆洼遗址兴隆洼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宝国吐乡兴隆洼村东南米丘陵西缘,是新石器时代早期(前~前)先民聚落遗址。兴隆洼遗址所在岗地高出附近地面约20米,东高西低,西南坡发现的新石器文化遗存为A区,东北坡至西坡一带是红山文化遗址为B区,A区、B区紧临相连。兴隆洼文化成型于年~年前,早于红山文化。目前,学者和考古专家都将兴隆洼文化视为红山文化的源头之一。兴隆洼遗址年,在兴隆洼遗址出土的玉器有柱状玉玦、玉斧、玉锛和匕形玉佩等,距今约年,是中国年代较早的磨光真玉器,它们是探索中国玉文化起源最宝贵的实物资料。兴隆洼遗址出土的玉玦耳饰年前兴隆洼遗址出土的玉珏王年前年10月1日,考古人员从号墓出土了一对大型玉玦,制作精美,直径约6厘米,是迄今发现兴隆洼文化珏饰中最宏大的杰作,被称为“玉玦王”(见上图)。兴隆洼遗址出土的玉质匕形玉佩红山文化玉器中的代表性器物兽形玉,其制作工艺来源于兴隆洼文化的玉玦类器,是在玉玦的基础之上,在一端琢塑出动物头像,而玉玦可以在兴隆洼文化和小南山文化中找到祖型。◎红山文化玉器红山文化发源于中国东北地区西南部。起始于年~年前,分布范围在东北西部的热河地区,北起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南至河北北部,东达辽宁西部,辽河流域的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大凌河上游。赤峰市红山文化遗址红山文化遗址最早发现于年,年对内蒙古自治区赤峰东郊红山后遗址进行了发掘,年提出了红山文化的命名。年代,在内蒙古自治区和辽宁省展开了大规模的考古调查,发现了近千处遗址,并对松岭山脉及努鲁尔虎山之中的凌源、喀左东山嘴、牛河梁遗址群开展了大规模的发掘。年,在辽宁省昭乌达盟(今赤峰市)的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玉器,距今年~年。这些玉器多为岫岩玉材质,器型以动物形象为主,玉龙、玉凤、玉猪、玉龟、玉鸟、玉蝉、玉鱼、玉人等,其中C形碧玉雕龙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保存最好的龙形象,被称为“中华第一龙”。红山文化C形碧玉雕龙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C形碧玉雕龙用一整块玉料雕刻而成,高26厘米,身体呈英文字母里C的形状,因此它被命名为C形碧玉雕龙。它的鼻子前伸,嘴紧闭,有对称的双鼻孔,双眼突起,呈梭子形,眼尾细长上翘,头上刻着方格网状纹。龙头之后,是21厘米的长鬃。龙的脊背上有一个圆孔,经过试验,如果用绳子穿过圆孔悬挂,龙的头尾恰好处于同一个水平线上,令人惊叹。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玉猪龙,年~年前年,考古工作者在辽宁省凌源县和建平县交界处的牛河梁遗址,发现了一处距今年的红山文化墓葬。墓主人的胸部,摆放着两件精美的玉器。这种形状的玉器,我们后来称呼它为“玉猪龙”。红山文化各遗址中出土玉器的造型、纹饰设计质朴精美,根据墓葬主人的身份尊贵,数量多寡不一,表明玉器的功能已不仅是简单的装饰品,已经上升到祭祀、等级、地位、权力的象征。红山文化三联璧收藏于上海博物馆整个东北地区,新石器时期玉文化差异较小,甚至整个东北亚、北亚,乃至北美洲西北部,新石器时期遗址出土的玉器大同小异。因此,可以统而称之为泛红山文化玉器。而泛红山文化玉器发展到红山文化时期,其工艺水平和造型审美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至于这些文化圈属于哪个国家的,则不用考虑太多,因为新石器时期的人类,还没有国家的概念,连民族还没有形成。红山文化玉鹰收藏于中艺评委珍宝馆红山文化勾云器收藏于台湾省台北故宫博物院二、中原史前玉器:仰韶文化在中国新石器时代后期的到年之间,华夏大地遍地开花,文化交相辉眏,这是一个被考古工作者称为英雄的时代,考古工作者用“满天星斗”来形容这个时代,各地城邦并起,如天上的繁星:中原的仰韶文化庙沟类型、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西部的马家窑文化、山东的大汶口文化等,都代表了这个时期的各地豪强。这些新石器后期的文化,虽然都极具特色,但却没有一个能有广域的影响力来统领华夏秩序,所以只能是“满天星斗”。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长江、黄河和西辽河考古文化年表◎仰韶文化玉器仰韶文化,是指黄河中游地区一种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其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年至~公元前年(即距今约年~年),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因年首次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发现,故按照考古惯例,将此文化称之为仰韶文化。其以渭、汾、洛诸黄河支流汇集的关中豫西晋南为中心,北到长城沿线及河套地区,南达鄂西北,东至豫东一带,西到甘、青接壤地带。自年发掘仰韶村开始至至今,已开展年的工作,是中国发掘遗址最多,揭露面积最大,发现遗迹遗物最为丰富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仰韶文化的分期大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分三段,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典型遗址有陕西省临潼零口遗存、河南省的长葛石固遗址、河北省易县北福地遗址、河南省方城大张庄遗址、陕西省西安半坡遗址、陕西省渭南史家遗址、河南省安阳后岗遗址、河南省浙川下王岗遗址、内蒙古自治区凉城石虎山遗存等。中期(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典型遗址有河南省陕县庙底沟遗址(其类型分布范围在仰韶文化诸类型中最广泛)、河北省曲阳县钓鱼台遗址、河南省邓州八里岗遗址、内蒙古自治区凉城王墓山遗址。晚期典型(公元前年~公元前年)遗址有山西省苗城西王村遗址、甘肃省武山石岭下遗址、河南省荣阳秦王寨遗址、河南安阳大司空村遗址、河南省镇平赵湾遗址、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海生不浪遗址。在仰韶文化发展的年间,约有18处遗址出土件玉器。距今约7年~年,陕西宝鸡北首岭遗址发现通体磨光的蛇纹岩梯形坠饰(下图1),是半坡类型出土的最早的玉器。仰韶文化出土的石坠和玉坠图距今约年~年,北首岭、龙岗寺与何家湾遗址发现了7件玉器,多为锥形器。距今约年~年,龙岗寺与何家湾遗址开始出现了大量玉质生产工具:玉斧、玉铲、玉锛、玉镞。距今约年~年,龙岗寺、何家湾与姜寨遗址出土了玉器26件,何家湾遗址发现了中国境内最早的硬玉质生产工具:透闪石平直刃通体磨光的玉斧、碧玉舌状圆卷刃玉斧、透闪石单面直刃玉锛。龙岗寺遗址发现13件。姜寨遗址发现玉器6件,其中2件为女性绿色玉石坠饰。◎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及庙底沟二期文化玉器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遗存分布以关中—晋南—豫西地区为中心,距今年~年。它以豫、陕、晋三省为中心,分布在东至泰岱,西至湟水,北至河套,南至淮汉,对周边地区文化的影响非常大,尤其是它富有特点的彩陶的传播,更是掀起了中国史前非常壮阔的一次艺术大潮。庙底沟文化彩陶向四方播散,对文化差异明显的南方两湖地区影响也非常强烈。这种影响一直越过长江,最远到达洞庭湖以南地区。它更是北出塞外,影响到达了河套至辽海地区。在庙底沟时代的前后,中国相互作用圈里的红山文化(中国文明起源的‘北方模式’)、大汶口文化(中国文明起源的‘东方模式’)、良渚文化(中国文明起源的‘南方模式’)和仰韶文化(中国文明起源的‘中原模式’)四个主要文化,都已经走上了社会分化的道路。一方面彼此的交往越来越紧密,文化也越来越趋同,社会越来越分层,这种分化,虽然达不到二里头青铜文明早期国家的水平,但是古史上所谓的“万国”时代,就要到来了。因此,考古学认为,庙底沟时代,见证了早期中国文明的第一缕曙光。在庙底沟类型早期的遗址中,目前发现玉器7处45件,包括陕西宝鸡北首岭、河南西峡老坟岗、河南陕县庙底沟、陕西临潼北牛、陕西垣曲小赵、陕西华县泉护村、河南灵宝西坡。其中,北首岭遗址距今年,共出土玉石器15件,有一件青色平面略呈三角形玉器。庙底沟遗址中出土7件玉器。北牛遗址中出土了玉锛和玉铲,垣曲小赵遗址中出土了玉质臂钏。这一时期,最为耀眼的是距今年前的灵宝西坡遗址(年入选了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也是自瑞典学者安特生年发现仰韶文化以来,一个世纪里有关仰韶文化最重要的发现),出土了17件玉石器:16件玉鉞和1件玉环,中原地区最早的玉礼器——玉鉞,终于出场。灵宝西坡新发现的仰韶文化大墓中最重要的文物是少量玉礼器。之所以说是“少量”,是相对于已经发现的多处仰韶文化遗址和以及而言。玉鉞用玉的性质比较特殊,那就是只有蛇纹石玉器,基本没有透闪石和其他的玉类,这样就给中原本地用玉起源问题提供了可靠的事实:距今年前中原本地用玉资源稀缺,即使是蛇纹石玉料,也显得非常难得。西坡出土的玉鉞一个大幕中仅见一件或两件玉鉞,表明墓主人属于社会上层领袖人物,玉鉞,在当时应该是十分珍贵的奢侈品。从总体情况看,灵宝西坡玉礼器以墨绿色和墨色为主的用玉情况非常显著。西坡出土的玉环同一时期,北方的兴隆洼文化和红山文化、南方的凌家滩文化和良渚文化中出现了大规模的透闪石玉器,年前中原的仰韶文化中期透闪石还没有登场。仰韶文化既没有发现规模宏大的庙宇和祭坛,也没有发现大量精雕细刻的玉质礼器群,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显得较为单纯和古朴。在西坡最先登场的深色调玉鉞,这个从石斧玉斧工具类器物脱胎而来的礼器,被视为初级萌芽状态的社会财富或权力象征物。灵宝西坡玉鉞,也就被看作中原玉文化的源头。也有学者认为,以大规模玉礼器为代表的北方红山文化和南方良渚文化均为文明起源期的神权模式,因为铺张浪费,所以文化中断,没有后继者;以灵宝西坡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属于文明起源的王权模式,因为崇尚节俭,不浪费资源,所以能催生王权国家——夏商周三代文明。三、南方史前玉器:良渚文化良渚文化是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的发展和继续,距今年~年。它分布的中心地区在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而遗址分布最密集的地区则在钱塘江流域的东北部、东部。良渚文化遗址年,施昕更在良渚进行了三次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的石器和陶器。施昕更成为良渚遗址的第一个发现者,是探索良渚文化和良渚文明的先驱。年,夏鼐先生正式提出“良渚文化”的名称。年,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的发掘,使人们对良渚文化的认识取得了重大突破,第一次出土了玉琮、玉璧等玉礼器,距今年~年,将长期被视为“周汉古玉”的良渚玉器放回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的年代坐标,自此,长期以来笼罩在良渚玉器上的神秘面纱被撩开了。良渚文化遗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挖掘自墓葬中的玉器包含有璧、琮、冠形器、玉镯、柱形玉器等诸多器型,内容极其丰富,包含着深刻的内涵,其雕刻之精和出土量之大都是空前的,代表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制玉工艺的最高水平,展现出古代社会文明发展的曙光。良渚文化标志性文物——玉琮良渚文化玉璧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良渚文化的玉器材质多样,以透闪石、阳起石为多。器型种类多元,制作工艺精美,有璧、环、琮、钺、璜、镯、带钩、柱状器、锥形佩饰、镶插饰件、圆牌形饰件、各种冠饰、杖端饰等,还有鸟、鱼、龟、蝉和多种瓣状饰件组成的穿缀饰件,由管、珠、坠组成的串挂饰品,以及各类玉珠组成的镶嵌饰件等。其中,十二节玉琮、神人纹玉琮王尤为精美。良渚文化十二节玉琮良渚文化神人纹玉琮王通高8.9厘米、上射径17.1—17.6厘米、下射径16.5—17.5厘米、孔外径5厘米、孔内径3.8厘米。是已发现的良渚玉琮中最大、最重、做工最精美的一件,被誉为“琮王”年,考古学家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的第三四层种,发掘出出玉管、玉珠、玉璜、玉玦等二十余件玉器,材质为低劣的玉料和萤石,制作亦很粗糙,賄-定的原始性,应该是良渚玉器的源头,时代距今年。良渚文化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玉璜自从良渚文化墓葬被考古工作者大量发现以后,那是五千年前长江下游地区的南方先民发明创作的最重要的玉礼器之一。此类外方内圆的玉礼器,在西周以后的年代就已经停止生产和使用。周人的遗址和墓葬中虽然也有玉琮出土,但是数量比较稀少,远远不能和良渚文化墓葬的随葬玉琮数量相比。显然这只能看作是史前玉琮传统在商周两代的发展余绪或尾声。上海市青浦区福泉山良渚文化玉琮,距今约年周代以下的玉琮多为前代的遗留物,大清宫廷内部藏宝的玉琮也不例外。就这样,外方内圆的玉琮,可以充当汉宇之外重建文明史发端期脉络的玉礼器符号物。广东韶关石峡文化遗址出土的玉琮,距今约年从长江下游和环太湖流域出土的良渚文化玉琮,南面到广东韶关出土的石峡文化玉琮,西面到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玉琮,再到甘肃华池县出士玉琼和延安芦山阳出土玉踪,甘肃静宁出土的和田玉大玉琮,最后向东到晋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多节大玉琮,距今约年南地区汾河流域的陶李遗址出土玉琮,以及东面胶东半岛出上的大汶口文化玉琮,这些距今五千年至四千年之间的出土玉琮组成的序列,足以在中国地图上划出一个史前期的玉礼器文化传播带,从黄河上游的甘青地区,到黄河中游的榆林和延安,以及河东地区的襄汾陶寺和芮城清凉寺,再到黄河下游的山东半岛带:从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西至长江中游地区的石家河文化,再西传至长江上游的巴蜀、成都平原,向南则传播至珠江流域的石峡文化。“玉文化先统一中国”的大胆命题,就是文学人类学研究者在此类史前玉礼器广泛分布的新资料信息基础上,才得以提出的。甘肃华池县出土龙山文化玉琮,距今约年陕西延安芦山峁出土的龙山文化玉琮,距今约年甘肃静宁七宝之一的青玉琮,距今约年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文化玉琮距今约年山东大汶口文化玉琮,距今约年湖南石家河文化玉琮距今约年甘肃广河齐家文化玉琮,距今约年没有大批出土的玉礼器符号的叙事链作用,华夏文明的五千年说就容易被架空。而拥有这一笔华夏独有的玉器符号物,不但五千年完整传承不断的链条可以恢复,文明发生得更加完整和宏观的线索也已经不在话下。就连文明源头期点燃的局部玉文化之星星之火,还有可能追溯到八九千年以前的北方地区,从乌苏里江畔到西辽河流域。甚至直接联系到距今万年以上的贝加尔湖地区和西伯利亚的玉殓葬现象。由此构成东亚洲地区的玉文化整体奇观,其时间深度和分布扩散的广度均堪称举世无双。四、齐家文化,东礼西传和西玉东输的中转站齐家文化是在马家窑文化基础上发展而来,年代约为距今4~年。齐家文化是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的过渡文化,数以百计的青铜器的发现表明齐家文化已进入了青铜时代,是已知东亚最早的青铜文化。从历史上看,齐家文化正处于史前阶段向历史阶段的过渡期,有人称之为原史”,大体与夏代相始终。齐家文化遗址年,瑞典考古家安特生在甘肃省广河县齐家坪发现齐家文化,由于其陶器不如仰韶文化发达,安特生误以为齐家文化早于仰韶文化。年代,夏鼐经过重新调查和研究,定了齐家文化的年代。齐家文化主要分布于甘肃、青海、宁夏,另涉及新疆、内蒙古和陕西的部分地区,该区域恰好是青藏高原、古高原和黄士高原的中间地带,兼具三大高原的特征,并且有山有水、有草地,宜农宜牧。齐家文化的主要分布区属于黄河上游地区,如青海乐都柳湾、民和喇家,甘永靖大何庄、秦魏家、临潭磨沟遗址均位于黄河及其支流两岸;沿黄河到宁夏、陕北,由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也均有齐家文化遗址分布。同时,齐家文化分布区也恰是中国地理的中心区,生态多样性为孕育和接受文化多样性提供了有利条件,使这一地区成为上古时期东西文化交流和人类迁徒的要冲,其率先接受青铜、游牧文化的洗礼,逐渐成为了中国上古时期文化的中心。齐家文化出土的玉璧神人共祭月齐家文化玉器开始出现疑似青海料齐家文化玉器所用材料大多是就地取材或就近取材,其中也有少量的和田玉,还有的疑似青海玉。其材质大体包括石、半石半玉、玉,还有绿松石、天河石等(本文只对玉料展开讨论)。所用玉料大多质地较好,有青白玉、白玉、黄玉、碧玉、墨玉、糖玉等,还有介于不同颜色之间的杂色玉。现代考古发掘和矿石开采活动表明,在齐家文化分布的广袤地域范围内,存在着丰富的玉石矿藏。其中,在武山、积石山、马衔山、祁连山等地都发现了玉矿,齐家文化地域范围也延伸到了青海的昆仑山山脉,而且在齐家文化玉器中也发现了不少疑似青海料的玉器(上图)。在齐家文化地域发现的玉石矿藏中,几千年前被用来制作玉器的数量最多、质量最好的当属于马衔山玉料。马衔山玉料位于甘肃定西境内榆中县与临洮县交界的马衔山,处于齐家文化范围的中心区域,所出产的玉材坚硬、致密、油脂性强,其中大部分为质地极为细腻均匀的微晶质玉材,其硬度、密度、油脂性和晶体结构都比较接近和田玉,但颜色更加丰富。和田玉料的齐家文化玉器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文明早期的玉器延续历史可以看出:壁、琮等长期作为礼器使用,从东到西,东礼西传,一些经典器型长期使用,先民们在中华大地上相互交流融合。玉料从西到东,西玉东输,玉帛之路从齐家文化开始,大量的西部玉料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中原及东部地区。齐家文化玉璧齐家文化的玉礼器是商周玉礼器的雏形和重要起源之一,其礼器系列除了商周的“六器”之外,还应该包括刀、钺等。除了壁、琮等新石器时代以来长期延用的传统重要礼器外,齐家文化时期较早出现并使用了刀、璋、圭、钺等具有礼器功能的器型较大的玉器,壁进一步演化为璜和多璜联壁等具有特殊功能的器型。齐家文化三璜联壁年8月第十三次玉帛之路考察在敦煌三危山旱峡古道旁发现古代玉矿,遗址上有丰富的史前文化陶片和石制工具,据此判断此玉矿开始于齐家文化或四坝文化,距今年~年。从敦煌向中原运送透闪石玉料,要比从新疆和田少0多公里,从理论和逻辑上讲,是古人先发现甘肃敦煌玉矿,随后再西出玉门关和阳关,再发现新疆玉矿,据此,可以重新排出年以来西玉东输的脉络。将以上西玉东输史脉络,按照地理空间的历史性展开模式重新排列,可以分出四个时段。第一时段:始于年前~年前,武山蛇纹石玉东输。其年代下限一直延续至今,主要是大量用来生产低端旅游性的夜光杯等玉石市场纪念品。武山鸳鸯玉加工的当代玉茶盏第二时段:始于4年前~年前,马衔山透内石玉东输,酒泉蛇纹石玉东输。其下限是汉代以后,唯有零星的开采和东输,并延续至今。第三时段:始于年前~年前,三危山透闪石玉和马鬃山透闪石玉东输。终结于汉代。当今只有酒泉和兰州当地少数收藏家拥有规模性的马鬃山玉料。第四时段:始于年前~年前,新疆且末、若羌、和田及喀什的透闪石和田玉东输。包括墨玉县的透闪石墨玉,塔什库尔干县的透闪石墨玉。其年代下限,也是一直延续至今,仍然在持续进行中。由此建构出中国境内玉石之路的年时空定位模型,可以系统阐释西玉东输的全部空间展开过程和各种玉料的先后衍生过程,并概括地归结为六个程序:程序一:从甘肃武山玉的发现到马衔山玉的发现,用时多年。程序二:从马衔山玉到祁连山玉和敦煌三危山玉,用时数百年。程序三:从三危山玉到马鬃山玉,用时数百年。程序四:从祁连山到阿尔金山和昆仑山,且末、若羌、和田、墨玉等地优质透闪石玉资源开启,用时数百年。程序五:从和田河流域到叶尔羌河流域,从昆仑山玉科到喀喇昆仑山玉科,用时0多年。程序六:清代发现塔什库尔干墨玉矿——黑羊脂玉。从程序一的仰韶文化到程序六的清代玉矿,总耗时近年。从渭河上游的武山县鸳鸯玉产地,到如今的塔什库尔干县马尔洋墨玉矿,距离是多公里。两点之间拉出一条线路,几乎是对整个中国西部的全覆盖。多年以前的中原人所认知的西部出产墨玉之山,与今日中国版图最西端的墨玉山,合起来构成整个昆仑神话想象的巨大空间。昆仑神话牵动着自中国古代历代最高统治者对辽阔国土西极的神圣想象,辅之以“河出昆仑”的饮水思源式的民族情结,给中国的文学艺术带来无穷尽的灵感和神思。经过几千年长足的发展,我国史前玉器在琢治技法,造型艺术、题材和风格等方面都已经相当成熟。中国有史以来玉雕艺术的传统和独特的造型,有许多可以溯源于史前时期。神面纹、云雷纹等题材及龙、鱼、龟、吊灯造型,成为殷商文明的来源之一,在商周之后亦得到继承与发展。西玉东输,东礼西传。可以说,玉器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大融合、大发展、大交流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历史演进的活化石,史前玉文化是中华文明大厦的奠基石。本文由西伯利亚矿业(xblyky.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742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