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西荨麻疹医院 http://m.39.net/pf/a_9104810.html
撰文
宇多田
没想到,高精地图着力的焦点之一开始转移至汽车后市场。
距离Mobileye提出高精地图众包计划已过去三年,如今,依然没有实绩。
这家多款产品占据全球ADAS前装市场90%份额的「驾驶辅助系统之王」,从年便推出了被称为REM(RoadExperienceManagement,道路信息管理平台)的地图服务平台。而「众包」,是这个超级服务计划极为重要的组成模块——
高精地图所需的庞大道路数据量和对实时性的苛刻要求,凭一己之力绝无可能达成,因此,Mobileye觉得「鸡毛」要从车厂身上撸。
因此,公司积极拉拢自己的25家主机厂与13家车厂客户加入REM联盟,甚至将年的REM平台的攻坚重点放在了亚洲市场,譬如与四维和上汽合作,在中国开启REM数据收集计划;与Zenrin和日产达成合作,计划利用REM技术采集日本所有高速公路道路数据……
但从目前来看,这条路能否走得通很值得怀疑。
「车厂能把数据都给你才见鬼了,」一位不具名的行业人士指出,走前装市场这条路注定很难:
「更何况众包平台性质的服务特点之一是开放,但车厂与车厂之间,车厂与平台之间的利益关系如何平衡?目前很多合作几乎都是定制化、极小范围的尝试,你很难让数据都汇集起来。」
作为一家Tier1厂商,再向车厂们把自己产品里的数据「讨」回来,很难。
换句话说,持续且实时收集大量不同地区的道路信息,很难。
当然,这一难题不是Mobileye的专属,而是几乎所有高精地图技术厂商的「心头痛」。
众包模块包括信息收集与渠道两个part
成也众包,败也众包
随着「高精地图」在自动驾驶商业化落地进程中扮演角色的不可或缺性成为行业共识,高精地图市场在年末的爆发似乎在情理之中(高精地图——这曾无人问津的市场正被一些破局者悄然占领):
大图商们拍着胸脯说这是自己的专长(毕竟离不开地图制作流程);
拿到高额融资的高精地图创业公司们踌躇满志,想以技术为突破点,将火力集中在「高精」二字上;
部分自动驾驶技术公司也如梦初醒,自己给车装了这么多能精准捕捉周围环境特征的传感器,作为「副产物」,高精地图的生意似乎也是水到渠成。
因此,大家都能侃侃而谈高精地图的「质」,譬如有技术创业公司就想先从帮车企实现精准测绘并收取服务费的「小角色」做起;
而有些创业公司一上来就想叫板图商,坚持亲力亲为测遍全国城市高速公路的重模式。
然而,一涉及到高精地图的「量」,却又同时陷入沉默——或是采取避而不谈的态度,或是强调这是发展后期才会考虑的问题。
这里的「量」,既指足量且实时的有效道路数据,也指覆盖足够广的地域范围。
实现这个目标,除非自己往死里砸钱让测绘车去跑遍祖国万水千山(很多公司即便采取图商模式,也只是结构化道路,譬如高速公路),否则,「众包」就是唯一可走的路。
而让「众包」可行的前提,是百万甚至千万级的数据收集终端设备覆盖量。
因此,从成千上万辆私家车身上薅羊毛的思路并没错。
「跑在路上的海量私家车的确是好的数据源,但是做众包,一上来就想从前装市场拿数据,不太可行,」高精地图技术厂商极奥科技CTO王雪坤出身四维图新,对拿数据的难度感受颇深。
作为在地图行业沉浮十几年的人,王雪坤很清楚整个地图行业有着怎样的问题。
实际上,这个行业十几年前有什么问题,十几年后的今天依然没有被解决:
在高精度地图的更新上,并没有完全实现「精度」和「鲜度」(实时性)两条腿走路的状态。
而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高精度地图在实际生产的过程中需要庞大的实时数据作为支撑。而对制图有用的数据,几乎难以触及。
年,王雪坤曾主导过一个关于地图的众包项目,但那时候他便发现,技术路径是没有问题的,但数据却上不来:
「当时联网的只有前装车,车上都装了T-box(车联网的一部分,主要用于与后台系统互联通信,实现后台系统/手机APP的车辆信息显示与控制),但是前装车不会轻易把数据给你。」
但反过来,此前王雪坤做导航地图测试时被OEM车厂问责最多的就是数据不够新,明明新开的路为何地图上没有,明明已经废弃的路为何依然可以规划。
有时候,一件逻辑通但很难办的事情,换一个方向,也许绳子拧死的结就突然打开了。
极奥科技CTO王雪坤
众包突破口:汽车后装市场
前装的电子化趋势与车联网技术浪潮带来了汽车电子后装市场的崛起。
根据中国产业信息网提供的汽车后装市场报告显示,年国内后装导航市场的规模才万出头,但年却跃升至万;
而行车记录仪市场也在年前后开始起量,在之后的两年内,随着普通车主意识到行车记录仪的重要性,以及等互联网巨头陆续进入市场,行车记录仪销量进入飙升期。
据中商产业研究院的报告显示,仅年,行车记录仪销量就达到1万台左右(目前尚未查到关于年行车记录仪的第三方销量统计),至今都是汽车电子产品市场的最大赢家。
当然,还有一个绝对不能忽视的节点是年交通部颁布的著名「5号令」——《道路运输车辆动态监督管理办法》。
这份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文件规定,凡是用于公路营运的载客汽车、危险货物运输车辆,半挂牵引车以及重型载货汽车(总质量为12吨及以上的普通货运输车辆),都必须要安装GPS卫星定位行驶记录仪。
与此同时,全国通讯费用的逐步降低也成为后装设备规模化的另一个催化剂。
就这样,「天时地利人和」促成的规模化也意味着各种后装累计数据(定位数据、可视化数据)的量级已经不可小觑。
年底,极奥科技创始人兼CEO王东明找到了王雪坤,两个人都嗅到了市场变化带来的异样味道:
许多汽车后装电子设备一定需要SiM卡。譬如车载GPS定位器,如果不插SiM卡,就无法联网把经纬度上传至服务器,那用户也无法查询到定位器的位置。
此外,大多行车记录仪支持云数据上传。这种记录仪一般带有专门的APP和云端服务,用户可以把实时录的东西上传到云端,并分享出去。
也就是说,后装设备的道路数据权限,掌握在设备厂商、运营商以及消费者手里。
「东明当时跟说现在汽车开始装SiM卡了,我说行,这事有得玩,然后我们就想着怎么去利用这些数据做一些事情。现在来看,我们踩准了好几个点。
很多做人工智能的人可能想不到,其实每年后装硬件销量都能达到万~万。以行车记录仪、智能后视镜、大屏车机、OBD为例,这些品类每年的销售量都会达到千万的量级,而其中在线的就有30%~40%。」
年就已经进入汽车后装市场的王东明,几乎是全国最早一批做行车记录仪的人之一。因此,在后装市场积累的资源,让极奥科技一开始就想着如何绕过让技术公司尴尬的冷启动问题,直接切中地图众包的核心痛点:
数据。
「东明跟后装市场任何一家能够叫得出品牌的企业都有联系。这就是做的早的好处,你能想到的后装设备的玩家跟我们都有一定的合作。
举个简单的例子,某个大平台级企业在年年初也想通过后装市场收集数据。他们财大气粗,放话说我就是拿钱买。
但是那些后装老板就说,我虽然有数据但我给不了你,数据现在都在极奥手上,你去找他们买吧。」
当前,根据极奥官方提供的数据,全国有将近万辆车「跑」在极奥的高精地图众包平台上,即便按照30%~40%的活跃度来计算,王雪坤认为数据量也庞大到足以解决「众包」的实时性问题。
「我们总把全国的道路想象地特别特别长。其实说长也长,说短也短。」王雪坤顺便提出了一个可以难倒外行的基本问题:
全国公路里程到底有多长?
「事实上,全国公路总里程不足万公里,而其中高速公路总长不到14万公里。
如果全靠自己去实地来回测,那么从资本与时间角度来考虑,里程真的特别长;但是如果靠众包,我们还是小瞧了这种方式的力量。」
由于缺乏切实有效的众包途径,现阶段有很多「反众包」声音,而这些声音并非没有道理:
道路信息过于碎片化,以至于有很多死角你肯定顾及不到,很多偏僻地区靠众包并不可行。
然而,王雪坤的看法恰恰相反:
「顾及不到,还是因为你众包的数据不够多;在达到一定量级后,众包能够覆盖的地区会完全超过你的想象。」
他打开了一张位于重庆山区的信息矢量图,一条极为蜿蜒的道路被清晰地标记出来:
「我们对比跟一些现有地图产品做过对比,像大城市就不用说了,我们都做的非常细,除了覆盖所有城区道路,甚至还有他们图里不存在的农村小道。
你看到的这条七扭八怪的山路,其实是重庆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这就是众包的力量。」
就这样,四年前刚搭建众包平台还曾被行业嘲笑「商业模式不可取」的发展策略,突然在4年后被这股高精地图技术浪潮给证明了价值:
「现在只要是做高精地图的公司都在提众包,然而,我们在道路众包数据方面已经做到有壁垒了。」
极奥众包平台上的万车辆较均匀地分布在全国个城市里,这些积极又活跃的普通车主就像网络世界中的爬虫,不断搜寻并反馈着全国每一条道路上的信息变化。
「很多高精地图公司要么一开始就做的重,做大图商要做的事情,自己去跑;要么就单纯依赖车厂,只做车企生意;要么就说自己先做自动驾驶,然后生成高精地图。
然而,有人说没有高精地图就不能做自动驾驶,但车辆不装那套硬件,就不能生成高精地图。」王雪坤认为,包括车厂在内,都会或多或少面临「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难题。
「所以我们想从一开始就想绕开常规做法,先解决数据沉淀,有了真实的众包能力再往上走。」
「后装众包」这条路被开辟后,极奥安然度过了冷启动阶段。
与此同时,随着数据一点点叠加,他们的地图信息从一开始只有1、2米精度,迅速过渡到亚米级精度,最后到了当下可以向外界公开的20厘米精度。
「这条路被证明是更稳健的,」他强调,
「而且最重要的是,一开始做,先不要依赖别人。」
实际上,根据我们了解的信息,已经陆续有大量高精地图公司开始将着力焦点转移至汽车后市场,亲自参与C端车载硬件研发,而这个C端消费级市场也许会随着高精地图及自动驾驶市场的爆发而持续升温。
AI的角色开始不简单
通常来说,传统地图行业的完整制图流程被分为三个板块:外业(实地测绘)、内业(数据转换、标注、编辑与分析等工作)与生产。
而人工智能,近年来被制图者逐渐视为内业工作最好的技术替代品之一。
「在我们公司有一个最高指导原则:任何一件事只要人重复做了两遍,这件事你就要自动化。」
王雪坤指出,各类道路细节如果要通过地图的形式输送给车并让后者能「掌握」分辨能力,就必须要通过技术,把大量细节抽象出一种「范式」。
如同把一本页的书,归纳泛化出一份2页纸的报告,让汽车「消化」掉并掌握它。
这就是高精地图制作过程中最具有技术魅力的环节——通过人工智能大量运算抽象出各种范式模型。
简单来说就是,基于众包产生的大量视频数据,深度学习等技术模型完全有能力重构一个涵盖高精度地物、路口模型与车道边线的静态物理世界。
譬如,工程师可以利用像素级语义识别,沿着一个红绿灯的轮廓精确描线,将无用信息过滤掉的同时,还能提取物体的空间信息。
像素语义识别——类似于这种
如果说这个静态信息层是一块蛋糕胚,那么动态信息就是抹上的第一层奶油。
因为除了「九曲十八弯」这种客观存在的环境,没有人能比这些中国地图老炮儿们更了解到底有多少种奇奇怪怪的事情会在中国的道路上发生。
「细节就是魔鬼」,这是地图行业人士遵循的铁律。
「没有众包,你可能不会知道中国有一些道路竟然在一个节点上有九岔路口;」王雪坤做了十几年地图,表示什么路况自己都见过:
甚至有一些左转车道在最外侧,我们平常开车的时候都想像不到,如果开车开到这里可能都会骂街——把左转车道放在最外面车道,你让我怎么过去?但是中国道路就是有。」
因此,在极奥众包平台每天产生的2亿里程数据,其中超过一半都被证实在地图实时更新方面派上了用场。
完整的车道级静态信息,外加用来校正与更新的众包实时数据,被极奥统称为地图的「设施层」。
但这就等于一份合格的高精地图?
完全不够。
一定要把设备装上车
没了奶油层上的裱花与要吃的人,蛋糕也就没了意义。
因此,第一,没有一个人可以确定能建立完整公路高精地图的有效众包数据是否充足。(肯定不是所有众包数据都能用)
其次,为了更快商业化,需要跟如今的自动驾驶汽车一样,将高精地图应用限定在一个特定应用范围(场景),这也某种程度上会降低研发难度,缩减产出周期。
解决第一个问题,当然需要更多更多的数据冗余层来保证,这就回到了文章开始大家都想到的一条路——把自己的软硬件装在大量上路的汽车上。
「后装众包线」这第一道护城河,只是让王雪坤觉得创业开了一个好头,而接下要淌的河,同行的船必然将大大增加:
「把自己的硬件架到足够多的车上,是必然要做的事情。这一点我们跟其他公司没有分歧。」
极奥把众包分成了两条线,一个是走前面讲到的后装众包线(UGC线),被用来保证地图的鲜活度;
而另一条则被其称为「专业众包线」——把自己的后装软硬套件与现有车队绑定,而且这套软件价格不能太高,因为「几万块就不能叫做众包了」。
这条路看起来与其他高精地图创业公司目前正在做的没有明显差别。
不过,虽然车厂在他们的合作名单上,但显然他们并没有把商业化的第一个筹码压在乘用车身上。
「我们大概是唯一一家现在提出来高精度地图不应该只为自动驾驶服务的地图公司吧?」
王雪坤坦白,自己觉得自动驾驶汽车的路还太长,毕竟他们把「绝对安全」放在第一位,对于像地图这样一个需要大量资金和大量时间沉淀的产业来说,死守车厂并不现实。
「如果你的变现周期又很长,那这家高精地图公司能不能活到自动驾驶实现的那一天,都是一个问题。」
那什么样的车上路量大,不像车厂对「安全」有近乎变态的要求,而且对地图的「精」与「新鲜度」有特殊需求?
答案似乎呼之欲出。
而且这个答案也同时回答了「第二个关于限定应用场景的问题」。
「这十几年地图不是白做的,」说这句话的时候,王雪坤露出了「老狐狸」的本色,
「我相信没有比我们更清楚,地图还有哪些场景、哪些行业是迫切想要的。」
极奥高精地图的四层概念
加速高精地图商业化的修饰语——行业专用
极奥的核心团队是一帮工龄15年以上的「老头子」。
如果说那些出身人工智能界、「血统纯正」的技术领导者擅长的是从未来中摸索机会,那么这群来自索尼、先锋、德尔福、四维图新、高德等传统硬件巨头与大图商的「老人」,拿手的可能是从历史中寻找正确答案。
作为码农,王雪坤亲身经历过十几年前,仅仅作为一家显卡公司努力在市场中生存的英伟达。那个时候,显卡(GPU)编程异常困难,需要通过机器码才能深入到显卡的内核才能完成编程。
「之后英伟达做了一件很造福人类的事情,」他回忆,「他们推出了并行计算平台CUDA,把非常复杂的显卡编程包装成了简单的接口。」
除了让程序员更容易上手,CUDA也让GPU的计算性能有了质的提高,目前很多深度学习、挖矿等等领域的应用都是基于这个平台的开发。
王雪坤相信,这些并没有获得大众太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35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