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著名皮肤科医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40802/4439528.html
做好“水”字大文章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杨唯伟
老天对于甘肃水的赠予格外吝啬。翻阅甘肃历史,一个“水”字,长期困扰陇原大地——“人畜同饮一池水,全家共洗一盆水”“吃水贵如油,家家为水愁”,都曾是甘肃人民饮水困难的真实写照。
甘肃深居西北内陆,地处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交汇地带,气候干燥,降雨稀少,水资源匮乏,时空分布不均,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受制于水。
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破解饮水难题、让人们喝上水、喝好水,陇原对于水的追逐,一直未曾停息……
70年风风雨雨过去了,陇原大地上的干旱、贫困、落后,早已成为历史,人们的生产生活境况,不知不觉间发生了沧海桑田般的变化。一条条水利长龙盘旋而起、一张张曾困于水的脸上展露出笑容,一个个有关水的梦想得以实现……
引洮工程九甸峡枢纽工程。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由甘肃省水利厅提供
1聚焦农村,为脱贫致富提供坚强水支撑
“以前喝水难呀,都是去担泉水,来回三四十分钟,还要排队。干旱时没泉水,只能去山下买水喝,用拖拉机拉水,运费就得三四十元。不敢洗衣服,不敢喂养牛羊,洗完菜的水继续洗锅,省着才能用一个礼拜。”张家川县木河乡高山村村民肖平平,对当年吃水难记忆犹新。
高山村,地如其名,地处偏僻,海拔米,村民都居住在梁峁山顶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以前,全村村民要往返半个多小时肩挑畜驮泉水,遇到干旱年要在山底下远距离拉水解决吃水难题。
缺水,绑住了贫困群众发展的脚步;缺水,严重制约着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
“想要扩大养殖规模,可要供大量的牛羊吃水,一天从早到晚拉水都来不及。”多年来,因为缺水,临夏县尹集镇大滩涧村村民周文清的养殖合作社迟迟发展不起来。
甘肃多年平均降水量毫米,平均自产水资源量.4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为全国人均水平的二分之一,耕地亩均水资源量约为全国的四分之一。
吃水苦、吃水难。特别是对农村地区的群众来说,有着太多的心酸经历。很多地方发生严重旱情,政府出动车辆给群众送水,群鸟“闻水”而动,送水车周围飞鸟成群为一大景观;在最艰难的日子里,嫁出去的姑娘回娘家都是带几斤水,作为孝敬父母的礼品……
为了解决农村人口饮水难的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各地干部群众兴修水利,河西地区合渠并坝、建水库、打机井、修涝池,稳定水源;黄河、长江流域改土治水,建塘坝、修水窖、集雨水,直接间接改善了约万农村人口的越冬生活用水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加大对农村人饮工作的支持力度。年至年实施的氟病改水、年至年解决干旱山区农村饮水的“”雨水集流工程、年至年实施农村人饮解困等三部曲,有效缓解了万农村群众的饮水困难,为农村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为了助力农村群众圆吃水梦,甘肃各级党委、政府和水利部门创新思路、综合施策,年至年十年时间累计投入资金亿元,历史性地解决了万农村人口和万学校师生的饮水难题,农村饮水取得了显著成效。
民生为上、治水为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甘肃将解决贫困地区农村群众吃水问题作为主攻方向——“两不愁三保障”,不愁吃,水为先。
甘肃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一项项精准施策、一步步全力推进,贫困地区农村群众吃水实现了历史性的转变。
全省基本建成以集中供水工程为主、分散供水工程为辅的农村饮水安全供水网络,集中供水率和自来水普及率分别达到91%和88%;建成运行全国第一个“横向到工程,纵向到农户”的农村饮水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和水质检测管理平台,全省万户、万农村人口和多处集中供水工程、28万处分散供水工程实现了动态管理和水质检测日志式管理,形成了省、市、县三级数据共享,协同工作的信息化管理模式。
随着自来水入户,肖平平一家告别了担水、买水吃的日子,一家人也将从前花费在解决水的力气和时间挥洒在打工发展中,日子越过越红火。
而在临夏,依托太子山水厂,临夏县七个乡镇的11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原本靠山泉水、窖水生活的群众直接喝上了山里的优质矿泉水。
周文清也不例外。直通到合作社牛羊食槽下的自来水,让他有了扩大养殖规模的底气。“不再担心拉水耗人工,如今养殖规模扩大了几倍,百头牛羊,两个人也管得妥妥的。”周文清高兴地说道。
引洮供水一期工程。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胥廷华
2兴修水利工程破解饮水难题
由于干旱缺水,以定西、会宁为代表的甘肃省中部干旱地区,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人均的6%,是全国最干旱的区域之一。
“引洮河水,解陇中渴”,一直是甘肃人的夙愿。
年,引洮供水工程开工建设。但囿于当时甘肃的经济基础薄弱、技术水平低,导致引洮工程于年全线停工。
在历届甘肃省委、省政府的努力下,年11月,引洮供水战役再次打响。
年2月3日,在引洮供水工程进入最为艰难的施工阶段,习近平总书记专程赶赴引洮供水一期工程实地考察工程建设情况。他强调,民生为上、治水为要,要尊重科学、审慎决策、精心施工,把这项惠及甘肃几百万人民群众的圆梦工程、民生工程切实搞好,让老百姓早日喝上干净甘甜的洮河水。
带着总书记的嘱托和数百万陇中群众的期盼,年12月28日,引洮供水一期工程正式通水,陇中群众祖祖辈辈“看天吃饭”的日子一去不复返,甘肃中部干旱地区定西、白银、兰州3市7县(区).5万人民生产和生活用水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盼星星盼月亮盼了好多年,现在终于盼来了洮河水。”定西市凤翔镇安家坡村村民李森对引洮供水工程带来的“福利”深有感触。
李森所在的安家坡村八社位于定西城区东山半山腰,村子地势高,没有水源,一直以来,村民们都面临着吃水难的问题,缺水也成了制约村民发展经济的首要问题。随着引洮一期工程的建成,安家坡村群众的脱贫致富终于看到了希望。
在会宁县头寨镇牛河村,甘富果业集团从村里流转撂荒土地新开发的果业基地,引进烟台富士品种,先后投入多万元,在附近5个乡镇建成多亩苹果种植基地。基地不仅带动了多户周边群众前来务工,还将苹果种植发展为种植户户均受益5万元的致富产业。
“以前的会宁农民靠天吃饭,只种不收。如今我们的优质苹果已经签好了北上广的大订单,一个苹果就能卖10元。”甘富果业负责人张玉珊笑着说,“正是引洮供水工程为这里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为了让更多群众用上洮河水,延续旱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梦想,年8月,总投资73.06亿元的引洮供水工程二期开工。引洮供水工程二期涉及范围更广、受益人群更多,建成后又会让甘肃中东部地区的.57万人受益,让29.2万亩旱地变成水浇田。
多年来,甘肃像引洮这样的大型水利工程接二连三地建成,区域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之歌不断奏响。
千百年来,景泰川人一直在发愁:黄河水白白从脚下流过,却无法浇灌他们的田地。
新中国成立不久,甘肃拿出不一般的魄力,于上世纪70年代兴建了国内第一项高扬程、大流量、多梯级、跨流域大型电力提灌工程——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解决了景泰川人饮水的难题。
黄河水经过景电工程的泵站、明渠、暗渠、管道,爬上数百米高的山坡,再依靠自流流入千家万户。昔日苦瘠甲天下的亘古荒原变成了绿树成荫、粮丰林茂、瓜果飘香的米粮川,百万亩灌区与十余万亩三北防护林带,有效阻止了腾格里沙漠南侵,成为祖国北部的生态屏障。
兰州以北60多公里的秦王川盆地,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可常年干旱缺水。年,改革开放的春风遍拂大地,甘肃水利建设迎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为解决秦王川地区干旱缺水问题,甘肃立项将大通河河水跨流域调至公里以外秦王川地区的大型水利工程——引大入秦工程。
年立项建设,年缓建,年全面复工建设,年顺利建成通水。改革开放的深入,让引大入秦工程获得了新生。
引大入秦工程建成以来,累计向灌区及周边城镇供水29亿立方米,历史性地改变了灌区农业生产条件,解决了受益区多万人和20多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安置贫困地区移民5.64万人;历史性地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0.8%提高到15%以上,降雨量年均增加50至80毫米。同时,为兰州新区开发建设、兰白都市圈建设和工业发展提供了必需的水资源支撑。
引大入秦工程东二干庄浪河大渡槽
通渭县长川流域梯田
3开展水生态治理,全面推行河湖长制
水,生态之基。
全面推行河长制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年6月21日,省十三次党代会召开后不到一个月时间,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林铎便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审议《甘肃省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方案》,明确在省内所有江河、湖泊、洪水沟道全面推行河长制。
经过全省各级党委、政府一年多的努力,年6月,我省提前6个月实现了国家和省里确定的全面建立河长制工作目标,建立了由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总河长的“双河长”工作机制和覆盖所有江河、湖泊、洪水沟道的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体系。湖长制同步推进,设置湖长名,年12月底如期建成并向社会公告。
同时,甘肃深入开展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集中整治河湖采砂、河湖垃圾、水域岸线等突出问题,助推河长制从“有名”向“有实”转变。
河湖长制实施以来,秦安县安伏镇镇长贾建平又多了一个新身份——镇辖区内显清河的镇级河长,负责辖区内2公里河流的管理。
“我们最少半个月就要对全镇的河道和河堤巡查一次,平时一旦发现河道乱采乱挖、乱搭乱建等情况,立马进行处理。”贾建平介绍说,安伏镇共有24个村,每个村有一个村级河长,一个巡河护水员。
安伏村村支书王国敬,是村里2公里葫芦河、4个沟渠的村级河长。“以前,大家都习惯把垃圾往河道里丢。现在有了巡河员和河长的专人督促,村里的河道一改往日垃圾成堆的面貌,干干净净!”对于河长制实施后村里的变化,王国敬深有感触。
随着河湖长制的全面推行,我省有效解决了一批河道内乱采乱挖、乱倒垃圾等长期影响生态环境的突出问题,河湖面貌明显改善。
在水生态治理上,甘肃不仅仅是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多年来,甘肃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取得显著成效。截至年底,全省累计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9.09万平方公里,治理程度达到32.32%。
石羊河是甘肃河西走廊东部的一条内陆河。一段时间,由于流域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生态急剧恶化,位于石羊河尾闾的青土湖彻底干涸,民勤绿洲一度面临被沙漠吞噬的危险。
以7年国务院批复《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为标志,石羊河开启了一段艰难的治理修复路程。
青土湖的复活,是石羊河重点治理的标志性成果。曾被黄沙吞噬,干涸了半个世纪的青土湖,近十年来水面持续扩大,已形成20平方公里湿地,周边地下水水位开始回升,多眼机井自流涌泉。
在黑河流域,通过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水资源统一管理和调控等措施,有效遏制了下游生态恶化的趋势。东居延海自年8月以来连续15年不干涸,最大水域面积达到45平方公里,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随着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综合规划加快推进,月牙泉水位趋于稳定,西湖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逐步改善,敦煌盆地地下水开采量得到有效控制,党河下游哈拉诺儿湖重现碧波。
护好水、喝好水……70年脚步匆匆,70年风雨兼程。对于水的追逐,甘肃还将继续努力!
来源丨新甘肃
编辑丨蒋学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