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载栉风沐雨,十年春华秋实。甘肃广大干部群众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唱响新时代奋斗者之歌、劳动者之歌、奉献者之歌。各行各业涌现出“敦煌女儿”樊锦诗、“大国工匠”潘从明等优秀代表。思想指引航向,梦想照亮未来。陇原各族儿女将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甘肃篇章!
图39:“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樊锦诗,敦煌研究院原院长、名誉院长。她择一事、终一生,将一辈子奉献给敦煌文物保护研究事业。图为樊锦诗工作照。
背景资料:樊锦诗,年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后到敦煌文物研究所工作至今,历任敦煌文物研究所副所长、敦煌研究院副院长、敦煌研究院院长,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八、九、十、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任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名誉会长,《敦煌研究》期刊主编。
她长期从事石窟考古、保护与管理等方面的研究,为敦煌石窟的保护、研究、弘扬事业奉献了一生的心血和精力,极大地提高了敦煌石窟科学保护和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创建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的石窟考古新模式,主编的《莫高窟第-窟考古报告》被国内外学术界广泛征引;广泛开展国际合作,构建基于价值和系统论的世界遗产综合保护管理体系;提出“数字敦煌”构想,实现了敦煌石窟文物数字化永久保存和永续利用;首次在国内开展遗产地游客承载量研究,倡导、主持“敦煌莫高窟保护利用工程”,开创了敦煌莫高窟开放管理新模式。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工作者、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最美奋斗者、全国道德模范、改革先锋、“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等,被誉为“敦煌的女儿”。
图40:“时代楷模”武威市古浪县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41年坚定“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信念,让漫漫黄沙披上了绿装。图为“六老汉”三代人先进群体合影。
背景资料:八步沙林场地处河西走廊东端、腾格里沙漠南缘的武威市古浪县。上世纪80年代初,这里寸草不生,狂沙肆虐,生态环境极度恶化,侵蚀村庄农田,严重影响群众生产生活。为保护家园,郭朝明、贺发林、石满、罗元奎、程海、张润元6位年过半百的村民,以联户承包形式组建集体林场,义无反顾挺进八步沙,开启了同风沙抗争的漫漫历程……
八步沙的树绿了,六老汉的头白了。“六老汉”三代人41年如一日,将“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奋斗精神薪火相传。他们扎根荒漠、拼搏奉献,科学治沙、绿色发展,持之以恒推进治沙造林事业,至今完成治沙造林25.7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草面积43万亩,以愚公移山精神生动书写了从“沙逼人退”到“人进沙退”的绿色篇章,为生态环境治理作出了重要贡献。
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忠实践行者,是荒漠变绿洲的接续奋斗者。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时代楷模”称号。
图41:“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柴生芳,定西市临洮县委原副书记、县长。他跑遍临洮县个行政村,行程4万多公里,鞠躬尽瘁、一心为民。图为柴生芳生前工作照。
背景资料:柴生芳同志生前系甘肃省临洮县委副书记、县长。在临洮县工作的4年时间里,他夙夜在公、全身心扑在党和人民的事业上,每天工作都在12小时以上,调研提出“五个到村到户”精准扶贫工作思路,为临洮县多个村确定了主导产业,创建了“全省精准扶贫示范县”。他心系百姓、情系民生、勇于担当,跑遍了全县个行政村,走访和接待群众近人次,千方百计解决群众吃水难、行路难、上学难、看病难等现实问题。因长期超负荷工作,劳累过度,诱发心源性猝死,于年8月15日凌晨在办公室不幸去世,年仅45岁。被追授“时代楷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图42:“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张小娟,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扶贫办原副主任。她生命的最后一刻依然奔走在扶贫路上,牺牲时年仅34岁。图为张小娟生前工作照。
背景资料:张小娟,年大学毕业后,毅然返回家乡,一直坚守在甘肃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和脱贫攻坚一线。11年来,她的足迹遍布舟曲县19个乡镇、个行政村,为舟曲全县脱贫摘帽作出重要贡献。她舍小家顾大家,积极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奔走,无暇照顾年迈的父母和年幼的孩子,却成为百姓心中牵挂的“乖女儿”。她用最美的青春扎根基层、回馈家乡,用最好的芳华践行初心、履行使命,为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同志树立了榜样。年10月7日,时任舟曲县扶贫开发办公室副主任的张小娟完成舟曲乡村脱贫攻坚抽样调查工作,返程途中因交通事故不幸殉职,年仅34岁。被追授“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等荣誉称号。
图43:“最美奋斗者”任继周,中国工程院院士、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名誉院长。他在草业科学领域坚持教学与科研并举,是我国草业科学奠基人之一。图为任继周工作照。
背景资料:任继周,中国工程院院士,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名誉院长、教授,中国草业科学奠基人之一、现代草业科学的开拓者。自年参加工作以来,任继周扎根西北七十余载,几乎参与了中国草业科学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创造了多个国内外“第一”:提出国际上第一个适用于全世界的草地分类系统、带领学术集体提出评定世界草原生产力的“畜产品单位”,建立中国第一个高山草原试验站、研制出第一代草原划破机——燕尾犁、主编第一本《草原学》教材、创建农业院校第一个草原系、主持制订第一个全国草原本科专业统一教学计划、成为我国第一位草原学博士生导师、负责的课程获国家教学成果特等奖。开创了中国农业伦理学研究先河,在90岁高龄主编并出版《中国草业系统发展史》《中国农业伦理学史料汇编》《中国农业伦理学导论》《中国农业伦理学概论》等专著和教材,用哲学的终极探索,回应学科发展的方向问题。
如今,虽已近期颐之年,任继周身体依然硬朗,面对着一张大投影屏,每日坚持工作6小时,继续在莽莽草业科学世界中跋涉。
图44: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得者、“全国劳动模范”潘从明,金川集团铜业有限公司贵金属分厂提纯班班长。他扎根生产一线26年,坚持技术创新。图为潘从明工作照。
背景资料:潘从明是金川集团铜业公司贵金属冶炼分厂提纯班班长,从业26年来,他始终扎根贵金属生产一线,啃下了多本专业书籍,光学习笔记就写了30多万字,并围绕与之相关的多个化学方程式不断地创新突破,为提升我国贵金属冶炼工艺设备技术水平作出了突出贡献。他发明的“颜色判断法”在央视《大国工匠》栏目专题报道,并被国内外广泛推广应用;主持研发的“银阳极泥中金铂钯高效提取技术”,解决了传统工艺对复杂贵金属原料适应性差等难题,填补了国内外多项空白。先后承担国家和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9项,完成各类创新项目项,拥有国家授权专利31项,在核心期刊发表科技论文21篇、论著1部。他在平凡岗位上取得了不平凡的业绩,是我国产业工人队伍中的杰出代表。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感动甘肃·陇人骄子”等荣誉称号。
图45:“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脱亚莉,医院重症监护室护士长。她支援武汉抗疫53天,参与救治新冠肺炎患者人。图为脱亚莉工作照。
背景资料:脱亚莉,医院重症监护室护士长、主任护师,庆阳市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队长。她从事护理工作28年,始终秉承南丁格尔精神,毫不保留地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了护理事业。在抗击非典疫情、汶川地震救援、援助湖北抗击新冠疫情中,她不顾生死、逆向而行,为患者解除伤痛,为同事排忧解难,有她的地方就充满了生命的希望。汶川地震中,她不顾个人安危,只身一人在地震险情中返回病房转运患儿。在带队援鄂抗疫中,她三次主动请缨去危重症病区工作,两次冒着被感染的危险成功化解疫情扩散风险,援助湖北53天,她参与救治新冠肺炎患者人,实现了全体队员零感染、零事故,赢得了患者和重症组的高度赞誉。先后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第48届南丁格尔奖章”“感动甘肃.陇人娇子”“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图46:“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马志祥,他带领张掖市甘州区长安镇前进村村民艰苦奋斗,将人均收入不足千元的贫困村变为人均收入4万余元的示范村。图为马志祥工作照。
背景资料:马志祥,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长安镇前进村党委书记、甘肃前进牧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自年担任村党委书记以来,他以一个共产党员埋头苦干的精神和气魄,将年人均收入不足千元的贫困村发展到如今人均纯收入4万余元的示范村,闯出了一条“生产专业化、生活社区化、环境田园化、农民知识化”的发展路子。他带动全村建造日光温室座,种植红提葡萄亩,使前进村成为远近闻名的蔬果种植基地。他带领村民创办了张掖市第一家奶牛养殖合作社,经过14年的发展,前进牧业成为拥有员工1多人、牧场20个、奶牛头,下属2个乳品加工厂及饲草基地、有机肥厂的全产业链公司,先后被评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部级标准化示范场、优质奶源基地、全国最美十大牧场。探索建立了前进村村民养老保障制度,为60岁以上老人每月发放至元不等的生活补贴。为甘州区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配股2万元,每年按照配股资金10%的红利分红,优先吸纳贫困户就业,扶持他们走出了贫困。年在甘肃省东乡县建起扶贫牧场,吸收24个村、18个专业合作社加入肉牛养殖行业,户贫困户通过肉牛养殖脱贫致富。先后荣获“全国十佳农民”“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感动甘肃·陇人骄子”等荣誉称号。
图47:“最美基层民警”“双百政法英模”李生寿,敦煌市公安局雅丹地貌景区治安派出所所长。他扎根戈壁大漠,在“魔鬼城”里凿出派出所,从死亡线上救出21条生命。图为李生寿工作照。
背景资料:李生寿,退休前系敦煌市公安局雅丹世界地质公园治安派出所所长兼雅丹公安检查站站长、二级高级警长。从警24年来,他把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最精彩的年华、最火红的青春奉献给了公安事业,用实际行动践行了“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铮铮誓言。自年脱下军装又穿上警服,他二十多年如一日,坚守在大漠戈壁,奋战在生命禁区,硬是在坚如磐石的雅丹体上开凿出了全国独一无二的窑洞派出所,也锻造出了坚韧不拔的“雅丹精神”。他带领站所民警饮风餐沙、爬冰卧雪,与长风同舞,和大漠为伴,用脚步一遍遍丈量着辖区近四百平方公里的生命禁区,没有让一个“带病”车辆、人员、物品从他们眼前溜走。先后完成罗布泊探险遇难救助任务次,从死亡线上救回了21条鲜活的生命,被人们誉为“沙海灯塔”。先后荣获“全国模范退役军人”“全国公安机关二级英雄模范”“全国最美基层民警”“双百政法英模”“甘肃省最美人物”等荣誉称号。
图48:“中国好人”陈宗新,张掖市甘州区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龙渠烈士陵园守墓人。他一家四代人85载忠心守护西路军无名烈士墓。图为陈宗新工作照。
背景资料:陈宗新是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龙渠乡新胜村村民。年1月,一支多人的红军队伍在白城子村遭遇国民党军队包围,缺乏弹药的红军经过一夜战斗全部壮烈牺牲。陈宗新的爷爷陈德宝冒着生命危险,将烈士们的遗体合葬,从此,陈德宝成了红军烈士的守墓人。85年来,陈家四代人一直无怨无悔默默守护着红军烈士墓。陈德宝老人去世后,儿子陈榆林成了第二代守墓人,年,陈宗新继承爷爷和父亲的遗志,毅然决然地承担起了守护烈士陵园的重任,成为第三代守墓人,20年来,不管刮风下雨、天寒酷暑,他都定期到陵园擦拭墓碑、种花植树、浇水修枝、清理杂草,守护安葬在龙渠烈士陵园的英魂。如今,第四代守墓人陈梦雪已光荣地成为一名红色教育基地的讲解员,为讲好“西路军在甘州”这堂传承红色基因、赓续革命精神的“历史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