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鲁班徐五爷巧建靖远钟鼓楼武永宝

北京白癜风治疗费用是多少 http://m.39.net/pf/bdfyy/bdfrczy/
靖远钟鼓楼始建于年,主修者为当时的靖虏卫指挥使房贵,距今已有年历史……

活鲁班徐五爷巧建靖远钟鼓楼

——《独石方域搜奇记·李德茂篇4》

(西部黄河文化走笔丛书·笔记小说卷)

武永宝

靖远钟鼓楼前正月十五社火表演

首先声明清楚,本篇故事,属于野史轶闻。应该说,史实+传说、虚构,两种成分参半。但,仍不失为一篇于正史有重要补充价值之作。

1.钟鼓楼屡屡激发创作冲动。靖远钟鼓楼始建于年,主修者为当时的靖虏卫指挥使房贵。距今已有年历史……此乃靖远最具地标性建筑,矗立于县城最中央。笔者家乡碾子湾村,隔河与县城相望。儿时,笔者早晨起炕小解,每每在自家院子边朝河南边县城望去,辄见朝晖之下,钟鼓楼巍然屹立,群燕环绕鸣叫。一团神秘、祥和之气息生焉……笔者幼小心灵,遂浮想联翩,即有讴歌抒情之意。那时,周边皆平房。钟鼓楼举目可见。今,则被高楼遮蔽,不可见也。

记得年,笔者靖远二中高中毕业,考入西北师大历史系,就钟鼓楼为题,曾创作现代诗作数篇,先后投稿《定西文艺》《飞天》等刊,然,均未刊发……后,笔者又创作《女贼情仇》中篇小说,属于传奇故事类。曾虚构女贼与正义之士在钟鼓楼展开盗宝之战……《章回小说》曾留用半载,终未刊用。年始刊发于《平川文艺》,文友欧阳宏君曾读过此文,至今,仍时时提及,以助谈笑之资。

年夏,当代甘肃古典诗词名家袁第锐先生带领一个诗人采风团,从兰州来靖远采风,并进行诗词创作交流、互动等活动。时,副县长、著名作家、诗人高财庭负责接待工作,笔者与几十位本土作家、诗人作陪。大家彼此唱和,创作诗词歌赋等作品甚多。以讴歌靖远,宣传靖远……笔者亦曾凑趣,提交了一首七律诗作:

甲申夏日随甘肃诗人采风团

游靖远城乡有感

长河柔臂抱崇峦,

玉带阿谁弄几弯?

村校喧哗方散学,

牧羊争唱正归栏。

人头攒动城关沸,

阜物流通集市繁。

情动钟楼频暗逗,

雾中仙女是乌兰!

这首拙作,将钟鼓楼与乌兰山比喻做互动情愫、厮守相伴之情侣……这里,钟鼓楼被拟人化,描述成了一位雄性荷尔蒙勃发,并频频主动向仙女乌兰递送秋波之超级帅哥……诗作元素再次触及这座建筑物。

今兹,本篇文章,又要述及钟鼓楼。看来,靖远人心目中这座圣殿堂般神圣建筑注定要成为笔者一而再、再而三讴歌之对象……

2.钟鼓楼遭同治劫难焚毁。靖远钟鼓楼自建成后,屹立了年时间,这期间一直安然无恙。可是,大清同治年间,战乱纷起,不仅人民遭遇空前劫难,而钟鼓楼亦未幸免……年老历三月十四日,著名的同治五年靖远城大劫难发生,有乱兵攻破城池,杀戮无辜的同时,放一把火,焚毁了钟鼓楼……靖远城先后被乱兵攻破三次。与钟鼓楼同时遭焚毁者,有今靖远职中(原师范)一带的大清一品将军王进宝府邸,有今靖远邮局一带大清一品将军潘育龙府邸……其它官衙、大户人家居户,被焚毁者不计其数。靖远县城,当年的潘、王二将军府邸,规模宏大,气象非凡,建筑风格独特……乃康熙皇帝敕令中央户部出钱,工部调拨南方工匠花费十数年建成。此二府,尤其王将军府,更为恢弘壮丽。传说模拟北京故宫一角兴建,有皇家园林风范。若是如今尚在,必成极有价值之人文旅游资源。靖远城也必成西部旅游重镇……可惜,一把火,毁了一切。

同治之劫难,靖远人刻骨铭心也。

3.钟鼓楼的几次维修及民间轶闻趣事。笔者查阅历史资料所知,钟鼓楼年建成后,年、年、年,曾多次扩建并维修之……钟鼓楼,顾名思义,乃钟、鼓、楼三者之结合体。钟、鼓,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礼乐之重器也。成语有:钟鼓齐鸣;晨钟暮鼓……等等。秦、汉以降,其限于报时之用。那时,没有钟表之类。一般,早晨敲钟,夜幕击鼓。士民工商百姓等,以此知晓时辰……史载,年,明弘治十四年用生铁所铸千斤巨钟,年、年,抗战期间,日寇飞机轰炸靖远,也曾作为警报使用。倭寇飞机至,钟声响彻,声闻数十里之遥,人民闻讯躲避之,大大降低了生命财产损失。

同治兵燹,钟鼓楼惨遭焚毁……60年间,残迹犹存,未曾恢复。至民国14年(),靖远官民同心协力,始重建之……解放前夕,钟鼓楼遭国民党驻军破坏。年维修之。“文革”中,钟鼓楼与箭道广场成为靖远造反派集会、武斗中心……几派红卫兵曾轮番占据之,作为制高点……钟鼓楼前墙左右有两块很大的墙报专栏,批判文章满天飞。大字报则贴满钟鼓楼城墙四周,一时,乌烟瘴气,满目疮痍……这期间,红卫兵还以“破四旧”名义,捣毁钟鼓楼的四角夯神和顶楼装饰,致使三楼框架一度变形,成危楼。年,始补修之。年,底座西面砖墙因自来水管破裂,导致塌损严重,甚危……后,省市拨款维修之。并将整座建筑彩画一新……

笔者所忆,至年代,钟鼓楼前,乃靖远大批城区老人密集闲谈,及打牌娱乐之所……中国老龄化苗头似乎就出现于此时。之前,很少见到大批老人聚集的场景。那时,到处可见者,乃娃娃也。娃娃真多。此一堆,彼一堆……无论县城,或乡下村庄,有货郎至,或新鲜事儿发生,围成一圈,熙熙攘攘看热闹者,必是无数的男女孩童……如今,娃娃自发聚集少之又少。环顾华夏,到处所见者,皆老人也。老龄化社会真正到来了……堪为一叹。

话说,年钟鼓楼西墙座基倒塌时,传言,那阵子县长、乡长可不怎么好当,何故耶?因为,其干得好坏与否,全在这些老人的清议监督之下。此情景,颇似“民间新闻发布会”,或:“时政论坛”……领导们曾为之悚然、惕然。年钟鼓楼西侧砖墙崩塌,老人曾以此编顺口溜:

鼓楼塌了,

某某抓了,

谁的眼睛哈(瞎)了,

乡长跑了……

至今,笔者对此记忆犹新。此乃与钟鼓楼有关的早年趣事、轶闻之一。至于某某和谁,以及乡长,三人名字皆失忆。这都不重要了。某乡长,工作有瑕疵,受老人们清议、诟病,遂自动辞职跑路……笔者记录于此,对事不对人。别无它意。说明,当年,钟鼓楼前之社会清议声,有无形之力也,可左右时局……某些曾被清议讨伐过的人,则对这等老人颇厌恶,污称其为:等死队。说:谁被等死队盯上,离倒霉就不远了……

如今,时代在发展,这一切早已过去。如今,比当年多无数倍的老人,则集中于鹿鸣苑活动……然,类似当年因清议而引发的对抗性故事,则不再发生。老人们在此,颐享天年,聚众消遣,好不快哉。其觉悟也大大提高了……

4.徐老五无师自通之木工巧匠。徐老五,是一个传奇人物,靖远城乡民间多传说之。而正史资料,鲜见之。这正是本篇文章推介其之必要性所在。其家世居乌兰镇东关村东岗岭之黄河边陆合车(水车)附近。范振绪主修《靖远新志》记载,东关村有水车三:陆合车、复兴车、公议车。后二车较大,浇灌土地分别是亩、亩。陆合车,也写作六合车,最小,浇灌亩。

据李德茂先生讲述,自己曾祖母之表妹,有一女儿,常住自家,伴随自己的一个姑奶奶做伴儿、做针线,彼此亦系表姊妹……曾祖母主持家计,有主见。看到徐老五为人憨厚、聪慧,干活儿能吃苦,遂将此外甥女许配之。认为,外甥女嫁此人,将来不挨饿……那个时候,嫁人,不挨饿,就是不错的条件了。当时,没有“抬礼”,曾祖母等只筹备了几件衣裳,就将此女出嫁了。徐老五,遂在陆合车附近建两间简陋土房居之。在此种植两亩薄田为生。后,儿女出生,顾虑养活不过,遂于靖远东街某木器铺学艺……此铺主人系一四川木工师傅。初,按规矩,须拉大锯、出苦力三年,期间不准擅自动刨子、凿子、尺子、墨斗等。薪资微薄。三年学徒期满,在师傅首肯下,方授其术,正式学艺。

徐老五身材高大,有蛮力。拉大锯,用劲太过,辄拉偏,受到四川师傅训斥……如此三月,受责不过,负气离去。言:今生不再学木工技艺也。

后,徐老五竟在红沟村包揽一工程,即在沙河畔高处建造一八角亭。旧社会,此处,乃靖(远)海(原)大道要冲。去往种田驮粮之人,见此,争相传说之。靖远城有好奇闲人,亦结伴骑驴前往观看……大家驻足八角亭前,感叹不已。徐老五仅仅在四川师傅铺子里拉大锯数月,未曾闻说拜名师为谁学艺,并出师。然,观此亭之建造,皆入规辙,招式不谬。此乃土木工程之大匠人所为也。难道徐老五无师自通耶?

之后的故事更传奇,据说,那位四川木工师傅闻讯,特意观看此亭,琢磨许久,怅然而归。不久,就自动关闭了靖远东街的铺子,卷铺盖回老家去了。人问何因,答曰:徐老五,能人也。木工活儿,无所不能。靖远出此人,我存在于此,多余也……今后,我铺生意必因之而衰也,不走,待何时?

四川木工师傅被徐老五吓走,笔者以为,此,完全系民间戏谑、夸张之传说。不必当真。然说明,徐老五无师自通,天赋其能工巧匠之异禀,确实令人震撼。

5.靖远县知事张鹗名留青史。靖远钟鼓楼经历了同治战火洗礼,民国九年()大地震再次受到严重摧残。是故,伤痕累累,底座崩裂……张慎微《兰州春秋》对此有记述。年,靖远县知事(清称:知县;民国初称:知事;年后,始改称:县长。)张鹗与地方贤达人士多方筹集款项,拟重建钟鼓楼。此次重建,非恢复同治前之原貌。而是参照嘉峪关关楼、兰州南城门楼、陇西威远楼等模式,弃短存长,精心设计,等于完全创新再建……建筑材料系采伐靖远泰和山等处木料,并建窑烧砖,靖远社会各界群众亦踊跃捐钱、捐物,历时数年,终于完工。此,即今日人们所见之钟鼓楼雄姿也……其周边尺寸和高度,均超越同治前原貌之规模。

张鹗,秦安人,任靖远县知事仅仅10个月。《民国时期靖远县情录》记述,张鹗的任期:年3月3日~年1月11日。刚刚10个月。时间之短暂,令人诧异。不过,整个民国时期,靖远县长(知事)的任期都很短。民国18年(),一年间竟然换了三任县长……张鹗任期虽短,但却干了一件大事儿,这就是倡导、肇启了靖远钟鼓楼的重建事宜……这是他对靖远地方的一大贡献。张鹗之名,也因之流垂青史。

6.徐老五领受重建钟鼓楼重任。宋代神仙白玉蟾有诗曰:怪事叫人笑几回……这里要说的是,当年重修靖远钟鼓楼,县知事张鹗竟将工程设计、施工、用料、领工等重任,全盘交给了名不见经传的民间匠人徐老五……可不是一件怪事吗?徐老五,约生于年,此时方37岁,正是年富力强、经验丰富的年华。靖远自古人杰地灵,乃各类人才荟萃之地。张鹗慧眼识珠,将此重任赋予徐老五,那是自有其道理的。否则,干砸了,谁都不好给历史和老百姓交代。实践证明,徐老五也是不负众望,最后,圆满完成了任务,给全县人民交了一份满分的答卷。时至今日,从未闻说徐老五重建钟鼓楼出现过什么瑕疵,乃至负面的传闻。有的,只是神奇、褒扬类的传说故事……

7.徐老五变成了徐五爷。李德茂说,徐老五系自己的表姑爷,年长自己40多岁。解放前,常常前来红咀子吴家湾自己家串门子……手里拿一根长长的铁烟锅,来时,双胳膊弯在背后套在横担在腰间的铁烟锅杆子上,挺胸抬头而来。显得精神抖擞……此铁烟锅,也可做打狗用。又说,徐老五自从主持修建成功钟鼓楼后,人们遂对之刮目相看。至此,人皆改口尊称:徐五爷。

“文革”期间,李德茂曾给靖远隍庙巷张克元母亲油画棺材,张克元系老油漆工。时,有他的好友范振华(范振绪堂弟)、张岳,均系画匠,三人聚一起,观看新一代油画匠李德茂如何工作……三人问:尔曾正式拜过师否?李德茂答:否。三人说:哦,尔属于无师自通者。李德茂答:是,是……油棺材、画柜技艺,皆自己观摩、琢磨所悟、所得。至此,由此事触发,三人又谈论起当年徐五爷无师自通建造钟鼓楼之轶事。李德茂闻之,遂熟记于胸。并告诉三位老者:徐五爷,乃我表姑爷也。与我家有亲戚。故,特意再三向三老寻问其故事也……三老感叹曰:哦,原来如此……徐五爷,真一代巧匠、人杰也。

8.能工巧匠时人拜服。徐五爷主持重建钟鼓楼,在具体施工过程中,有几个小故事。

一是,扣算木工及砖瓦材料……当年,没有图纸,整体框架,以及用料,全凭心算。这一切须全装在心里。略有差错,轻则造成材料亏损、浪费。重则,毁掉整个工程。时,人们只是看到徐五爷成天拿着尺子、墨斗等忙碌着,然后,号令跟班匠工或锯,或刨,或凿,或斧劈……究竟如此顶天一堆用料,能否楔、铆无误地整合成一座巍峨之楼?大家心里颇打鼓、怀疑。后来的结果,证明徐五爷心算功夫了得,竟未造成半点材料浪费。每件用料都精巧地用到了该用的地方……

二是,巨型柱子归位圆心。时,众匠人在徐五爷指挥下,先建成四周巨型施工骨架。然后,采用绳子捆绑、拉吊,及木棒支撑等法,将周边最低一层四周巨柱竖立而起……这些柱子木料,皆采自泰和山、哈思山原始松柏木。可是,由于每根分量太重,无法将其一一准确挪进柱鼎石中间圆心位置……众匠人至此面面相觑,皆将眼光投向徐五爷。只见他上前,将柱子底部用铁皮等物保护好,然后,用巨斧,匀称地左右敲击之,一分一厘渐进,终于完成了这项工作……众人顿时松了口气。

三是,对准柱鼎石之十字线。柱子归位柱鼎石之正中圆心,不容易。可是,将巨柱的十字线,与柱鼎石圆心十字线准确吻合一起,更不容易。两十字线交合不到一起,顶部的卯榫斗拱架构就不对位、合不拢口……如此巨柱,十个小伙子也无法合抱挪动。众匠人又无计可施。此刻,大家再次将目光投向徐五爷。只见他上前,将一根绳子捆死柱子底部,然后让大家扶住巨柱,利用杠杆原理,拿撬杠缓缓转动巨柱,终于,将所有的巨柱与柱鼎石圆心的十字线交合在一起……至此,众匠人与围观者,皆发出一阵欢呼,遂对徐五爷拜服之……认为他是天生的一位能工巧匠,可谓:天赋其成,活鲁班在世也。

目前所知,乌兰山原十王殿,以及靖远附近许多山场古建筑,均为徐五爷所建。乌兰山原十王殿文革中被毁。底座子,因修白宝铁路,亦拆毁之。为之让路。今乌兰山十王殿,乃年后,退居山畔所重建……

9.名垂史册,流芳百世。最后,笔者有责任在此交代一下徐五爷的真实名讳,他的真名叫做:徐生桂。给他做副手的另一位能工巧匠,名字叫:李旺吉。钟鼓楼的重建,二人作为一线直接的实施者,劳神费心,公而忘私,数年间,浩大工程终于告竣。钟鼓楼遂以崭新雄姿重新出现在人们视野……此二人,实功不可没也。其名字事迹已列入地方史籍中。靖远人世代当铭记之。

注:本文有关活鲁班徐五爷故事,为李德茂先生日前亲述,笔者整理辑录之。其余史料,则为笔者所搜集。特此。

年2月18日写于陇上平川陋斋

钟鼓楼南门洞横额有本籍书画大家张云锦(张慎微之父)题字:瑞丰。系篆字。

钟鼓楼北门洞横额有原清道光靖远知县李志学(进士)题字:天枢。系楷书。

李德茂先生应邀在靖远“荣易斋”讲文化。

李德茂先生,年生。时年89岁。靖远县乌兰镇红咀子村民。年毕业于靖远师范速成班。曾教书,并在靖远县文化馆工作多年。年冬病退离职。回乡务农期间,曾堪舆风水,油画柜子、棺材等,聊补家用。还给乌兰山、条城各寺庙彩塑神像无数。其中条城“子孙宫”雕塑,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曾被兰州“黄河母亲”雕塑家何鄂的大弟子等人为评委,评为:兰州市民间雕塑一等奖。著名电视连续剧《黄河浪》,曾有一集拍摄取景于此……这期间,李德茂先生还曾为靖远、会宁,甚至宁夏各地秦剧团、寺院戏箱子,或秦腔爱好者个人,制作出售秦腔演出的官帽、状元帽、服装、道具、布景等。因此,李德茂先生,乃靖远一代有影响之能工巧匠。也是知名的地方老文化人。

作者简介

武永宝,年生,甘肃靖远人,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大学毕业后曾在新疆乌鲁木齐市财会学校教书5年。后,调回甘肃白银工作,曾长期从事白银市平川区的基层档案、宣传、文化、文联等工作。分别担任各部门的负责人。曾连续四届任甘肃省白银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著有网络长篇小说《独石记》,在起点中文网推出。长篇小说《黄河远上》,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中篇小说《虎豹口》《西部国风》等,发表于《飞天》《大家》等杂志。创作取向以反映西部黄河文化、黄河人生为主。其中,中篇小说《虎豹口》为其巅峰代表作,曾被某中国作协会员、某地作协主席抄袭重复发表于《红岩》杂志年6期,以及收录进其年出版的中篇小说集《无羽之鸟》。反映黄河筏子客生存状态的中篇小说《西部国风》,获甘肃省第二届黄河文学奖、白银市凤凰文艺奖一等奖和五个一工程奖。北京等方面有关文化公司曾多次筹划将《西部国风》拍成影视剧……同时,由作者授权,该公司将《西部国风》的名称作为知名文化商标,年5月在国家商标总局注册成功。之后,在这一栏目下,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总之,《黄河远上》《虎豹口》《西部国风》被媒体誉为西部黄河文化三部曲。近年,作者创作了二三百万字的西部黄河文化题材的散文、随笔,以及纪实文学等。其中,已完稿的50万字的笔记小说《独石方域搜奇记》、30万字的《~靖远人走洮河纪事》、15万字的《戏码头靖远秦腔史话》三部专著,在读者中引起较大反响。

作者年秋,时任平川区委宣传部副部长,白银市作协副主席,参与考察长三角经济带活动时留影于南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417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