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中平定战,雍闿孟获之野望

“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三国志·蜀书·马谡传》

《三国演义》的故事一向有“七实三虚”的说法,就是说大部分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事件,少部分则出于艺术虚构。就拿“七擒七纵”来说吧,这是说诸葛亮南征时七次捉住了当地少数民族首领孟获,又七次释放了他,终于安定了蜀汉的西南后方。这是三国中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

至于这个事具体是真是假,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不好说。今天要说的并不是诸葛亮南征的具体战术行动和细节。而是结合这件事来说当时的时代背景。

三方博弈时,第三方的态度至为重要。正如当初的美苏争霸,80年代的中美蜜月期也让我们在改革开放之初走得比较舒服。而那时的中国就是第三方。60年代中苏对抗时,美国的态度无意间帮了中国大忙。50年代,韩战正酣。苏制武器在 手里可比“小米加步枪”舒服多了。

刘备想夺回被孙权拿下的荆州。我想当时刘备心里应该也在想,曹丕会不会在这时候趁火打劫给孙权一嘴巴?然而,曹丕相信了孙权的诈降,采取了坐山观虎斗的策略,没有采纳刘晔的正确建议,趁机攻打东吴。事后的发展就像刘晔预测的那样,孙权并没有臣服之心,这次只是逼不得已才称臣。曹丕也错过了灭吴甚至是统一的可能性。上次孙权成功得到三郡,是因为曹操去汉中打刘备了,刘备被逼无奈。这次刘备想着曹丕怎么也得参与吧,但结果曹丕是观望态度。这样一来,孙权解除了后顾之忧,得以专心对付刘备。

所以,无论刘备报以什么样的心态东征伐吴,夷陵的一把大火终究让刘备军灰飞烟灭。事实上在这个时候,蜀汉想北定中原,中兴汉室的希望也破灭了。

然而历史有趣就有趣在这。刘备夷陵大败后三个月魏国就三路伐吴了,这次伐吴是三国时期 规模的一次伐吴,比赤壁之战规模都要打,魏国吴国都祭出了全精锐主力,这也是魏国名将们的落幕之战。如果刘备稳妥一点,不寻求主力决战,再扛三个月,等到魏军出动的时候,可以寻求和孙权合作,恢复吴蜀联盟。至于孙权要割多少,得看双方谈判了。孙权把刘备收拾了之后,他就觉得“曹丕亡我之心不死”。认为和魏联盟不再是吴政权存留的保障,已经没有必要。于是就把曹丕这个“主子”弃在一边。于是曹丕觉得被孙权诓了,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三路伐吴。大有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渡长江的气势。然而事与愿违,曹丕也未能达成所愿。所以, 的赢家恰恰就是孙权。

这边,蜀国换了老大,正值风雨飘摇之际。就在这时,益州郡大姓雍闿“反叛”,杀太守正昂,孙权乘机加以利用,遥封他为永昌太守。雍闿希望得到强大的东吴保护,遂将蜀汉派来的新郡守张裔抓起来送给东吴。接着,牂牁郡太守朱褒“反叛”,越嶲郡渠帅高定响应雍闿,也随之“反叛”。除此之外,临近成都的临邛又发生将领黄元反叛。由于直接威胁着成都,但由于实力不足,遂派陈曶出兵及时镇压。

所以蜀国内忧外患之时,诸葛亮并没有急于平叛,毕竟一方面兵力和物资不足,后勤补给和通信手段跟不上,在加上“国际关系”险恶。于是一边让邓芝做外交官与孙权方面讲和,一方面让马超魏延紧首汉中北大门看着魏国。一方面筹集兵力物资准备南下平叛。

雍闿这个人是南中的豪族,有外交头脑,还很懂统战策略。他先煽动附近的郡县,其中,愿意响应他的包括了牂牁太守朱褒、越巂夷王高定;然后,他又专门派人去夷人部落中挑拨——他派出去的这个人,正是孟获。一方面把属地的百姓通过交州转移到东吴,算是“进贡(政治献金)”。因此这类人对于蜀国而言,危险性是很大的。因为雍闿等人虽名为叛变,但主要是借东吴之名行自立之实(东吴做不到把手伸到蜀汉眼皮子底下),并无向成都进攻的意图。从永昌郡功曹吕凯就可派兵阻止雍闿等人的往来而言,雍闿等人的力量没有大到足以侵略成都。他们更希望脱离来自蜀汉统治,而欲自立。

诸葛亮进兵后,很快便击败叛军,雍闿以及高定被杀;同时,附近的郡县也都被援军平定。但是,叛军却并未归顺,而是在孟获的带领下继续反叛。孟获“素为夷汉所服”,在当地很有威望,这正是雍闿派他去“诱扇诸夷”的原因。果然,孟获的煽动能力还是比较强的,在雍闿被杀以后,自己就鸠占鹊巢。面对新情况,诸葛亮准备换一个思路,以新方法来对付孟获:对雍闿等人,诸葛亮毫不犹豫,手起刀落;但对孟获,却抗拒从宽。

为什么呢?因为面对一个人气颇高的 ,把他干掉,就没人能相信杀掉 的人了。这不利于统战。正所谓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

孟获就是需要被存的人。如果把西南诸族全部打残废,势必会造成大量部队伤亡,而对抗消耗的结果,则是蜀汉仅存的有生力量迅速减少,最终的结果也将导致人地皆失,固守的底盘也守不住。因此当时的策略是以保存有生力量为主,让孟获发动群众,笼络人心,让他们效忠于朝廷,再借助他们来安抚当地民众稳固蜀汉大后方。解放战争时期,争取蒋军部分起义/投诚和其他杂牌起义/投诚道理一样。

至于雍闿等人,他们没有孟获这样的影响力,那么在诸葛亮面前,他们没有被笼络的需要,自然也就没有活着的意义了。

自古以来中原对边疆之地的政策,那就是自治,即便是到了21世纪的今天,在少数民族地区,我们依然秉承了这一传统。而诸葛亮在收复孟获之后,采用了不驻军,不运粮的政策,让孟获带领族人自然发展,比约束和压制要好得多。其实这样的政策,不仅是封建时代的中国政府,哪怕是现在也照搬了这一套。

关于孔明南征的地点,据《滇元纪略》称:“七擒孟获”:一擒于白崖,今赵州定西岭。一擒于邓赊豪猪洞,今邓川州。一擒于佛光寨,今浪穹县巡检司东二里。一擒于治渠山。一擒于爱甸,今顺宁府地。一擒于怒江边,今保山县腾越州之间。一以火攻,擒于山谷,即怒江之蹯蛇谷。

从这些地点的分布来看,覆盖是现在云南省内的广大地区。从当时交通情况看,是兵卒步行,辎重马匹驮运。不过我估计孔明他们当时吃不着这些东西。

云南省地势呈现西北高、东南低,自北向南呈阶梯状逐级下降,属山地高原地形,山地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88.64%。地形以元江谷地和云岭山脉南段宽谷为界,分为东西两大地形区。东部为滇东、滇中高原,是云贵高原的组成部分,表现为起伏和缓的低山和浑圆丘陵;西部高山峡谷相间,地势险峻,形成奇异、雄伟的山岳冰川地貌。云南省地跨长江、珠江、元江、澜沧江、怒江、大盈江6大水系。云南气候基本属于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滇西北属高原山地气候。

诸葛亮的南征开始于建兴三年春,平定完叛乱班师回成都是秋天。从成都出发,到了“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渡泸处,已经用了三四个月时间,剩下的时间,即使完全不停地走也走不完各点,更谈不上还要在七个地点都要打仗。

所以“七擒七纵”的故事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实际上诸葛亮的南征,他需要重用地方势力,保障他们的利益;一反两汉以来委官统治,遣兵屯守的政策(刘文辉,邓锡侯了解一下)。他对南中既不用留人,又不留兵,更不用运粮。既笼络了地方首领为他效力,又得到了金、银、丹、漆、耕牛、战马。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使他能专事北伐中原,而后方南中境内保持安定。

从此,在蜀汉大局不发生剧烈变化的前提下,南中地区凭借当地豪强的安抚和统治,成为蜀汉政权北伐的力量来源之一和战略大后方。虽然此后数十年间,整个南方仍然会出现许多零星反叛事件,但对蜀汉的全局战略基本无伤大雅。

所以借古喻今,我们目前的状态和那时或多或少有相似的地方。“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我们理应坚持制度自信发挥制度优势,做我们所擅长的事情,扬长避短。

故兵法云: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304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