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修身
中国博物馆协会会员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中国国际报告文学研究会会员
陇,甘肃简称。陇西,陇山以西,渭河上游。秦时设郡,汉置襄武。人杰地灵,物华天宝,代有英才。千百年来曾是陇右一带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素有“南安福地”“巩昌雄镇”之美誉。
发表
丝路重镇历史悠久
陇西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据史料记载远在十几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已有人类活动。陇西建置很早,曾为郡、州、府、路治所。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年)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将所辖黄河以东,陇山以西之地设陇西,是陇西建郡之始。
图1秦陇西郡地图
汉代,实行州、郡、县三级别制。陇西郡属凉州刺史部辖领。郡治狄道,辖地设豲道、襄武、首阳三县。
唐时,高祖武德元年(公元年)改陇西郡为渭州。
宋理宗绍定三年(公元年),陇西又设巩昌府和陕西路巩昌总帅府。
元世祖中统二年(公元年)改设巩昌路便宜都总帅府。共辖地最大时领五府二十七州。
康熙七年(公元年),陕甘分省、巩昌布政司移治兰州,改为甘肃布政司。同时巩昌按察司也移驻兰州,从此甘肃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由陇西转移兰州。
陇西现遗存建筑众多。代表性的有威远楼、府文庙,大城殿、保昌楼、李家龙宫、文峰塔,北关第一牌坊等。威远楼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威远楼始建于北宋仁宗皇佑五年(年),此楼“雄压全军威震远方”取名“威远楼”。康熙五十五年(年)再次扩建为五开间三层木楼,悬挂“巩昌雄镇”巨匾。
图2陇西威远楼
威远楼在古城中心。砖基木架三层,砖基高11米,长27米,宽17米,楼高15米,长21米。负撑栋柱24根,四角檐牙高啄、瓦缝参差、檐下斗拱朵,楼脊龙飞兽走、蟠螭并列。楼顶为歇山式,脊端鸱吻高竖,垂脊兽头昂蹲,前脊套兽如生。宋徽宗崇宁铜钟置楼上,击之声闻四达。登楼远眺,县城尽收眼底,堪称陇西一景。
如今威远楼是陇西历史文化名城,最显著的标志性古建筑,也是陇西郡巩昌府治的象征。记载着陇西千年文化古城的发展和陇西人民勇于创造的聪明和才智。
遗址遗存文物厚重
陇西作为一个极具个性的历史文化名城,几千年来,先民们就在这古老的土地上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遗留下多处古文化遗址、遗迹、古墓葬和许多珍贵文物。其中有两处被确定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四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十二处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未列入保护单位的有一百多处。古文化遗址、遗迹有梁家坪遗址、暖泉山遗址、吕家坪遗址、西河滩遗址、战国秦长城等。
图3马家窑漩涡纹尖底彩陶
陇西首阳镇出土的马家窑文化尖底彩陶瓶,说明了多年前的远古,先民们依河而居,繁衍生息。西河滩遗址出土的灰陶、罐、青铜器带有西周特点,战国铜剑再现了当时冶金和武器制造的高度发展。
年,陇西县文物普查组普查陇西吕家坪古文化遗址时,无意在农民苟福元家中发现了满是油渍的彩陶瓶,后经博物馆鉴定确认为马家窑文化彩陶中的极品,距今年,有极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
这件彩陶瓶高26厘米,口径7厘米,肩径14厘米,细泥红陶、黑彩、双耳、尖底,色彩厚重,构图严谨。尖底彩陶瓶为汲水器,具有极高的科学水平,汲水时平底触及水面,瓶子自动翻倒汲水。当水汲满时,瓶子又自动直立着。与近代物理学重心原理定和倾中心法则吻。尖底彩陶瓶独特的彩绘和神奇的造型,既体现了马家窑文化彩陶令人惊叹的高超艺术水平,又展示了渭水流域先民们非凡的智慧。这件文物被国家文物局确定为国家一级文物。不仅是中国彩陶中的精品,也是世界彩陶中的罕见之宝。
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年),秦国从岷县沿洮河向东北延伸千余里修筑长城。今临洮、陇西、通渭等县长城遗址,即当年所建旧址。
图4秦长城与烽火台遗址
秦始皇32年(前年),大将军梦恬率军三十万北伐匈奴,获内蒙古河套以南一带。将这段长城加以修缮,并把秦、赵、燕三国的长城连贯至辽东半岛,绵延五千里,号称“万里长城”。
秦长城在陇西境内约一百多公里,由渭源县野狐湾进入陇西德兴乡阴山,福兴镇后至和平乡入通渭县西去。位于福兴镇长约七公里的一段保存较为完好,俗称“长城梁”。这段长城遗址,残垣夯土层厚8至10厘米,平均高度仅存1.3米。
“长城梁”体现了当时秦始皇一统天下的雄才大略和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精神。
丝绸之路连结古今
陇西自古是甘肃东南部,东西南北的重要通道。东至关中,西通西域,南进四川,北抵大漠,秦朝驰道,丝绸之路,唐蕃古道过境陇西,至元、明、清驿站更加发达。距关中之上游,扼羌戎之要塞,为陇右之要塞重镇,被称为“陇右锁阴”。今新欧亚大陆桥通过陇西为商贸之“旱码头”。
图5张骞出驶西域路线示意图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隋炀帝巡行张掖,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都途经陇西。
汉丝绸之路:汉武帝建元三年(前年),张骞出使西域,从长安出发,溯渭水而上,越陇山进入甘肃,经天水、陇西、临夏、由临津渡口过黄河,入青海,越祁连山进入河西走廊。元狩四年((前年)张骞二次出使西域,也从此路西去。从此沟通了汉朝与西域国家的友好往来。
西汉与乌孙联姻,汉武帝两次派使臣护送细君、解忧二公主去乌孙都均行于此道。西汉多次遣使到西域各国,陇西是必经之地。
北魏孝明帝神龟元年(年),高僧宋永偕同沙门惠生去天竺取经,从洛阳出发经长安,到天水,过陇西,至永靖渡黄河,入青海西行,在西域游历各国,历时四年,再循原路返回洛阳。
唐蕃古道:唐蕃古道开通较早。贞观八年(年),吐蕃首领松赞干布遣使向唐朝纳贡求婚。贞观十五年(年),文成公主嫁松赞干布;中宗景龙四年(年),金城公主嫁弃隶缩赞都是从长安出发,经天水、陇西到兰州,渡黄河入青海,至扎陵湖进入西藏。联姻送嫁、使臣往来、商贸流通,这条道路对藏汉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唐丝绸之路:盛唐时期,横穿甘肃全境通西域的丝绸之路南线空前繁荣。从长安起始,西行经陇西,兰州至河西,再到西域达伊斯坦布尔,然后通过水路,由威尼斯商人延伸到意大利半岛,一直到达西欧,远至英国。
唐丝绸之路,沿途设有驿站、馆舍和换乘的车马,极大的方便了各种商品的西运和东转。
图6丝绸之路甘肃黄金段
玄奘西天取经所走的就是这条路线。取经回来也从原路返回。陇西至今流传有“晒经坡”的故事。据说唐僧取经返回时,途经陇西,逢大雨淋湿经卷,在县城东街路坡晾晒,因此陇西师范附属小学巷路段至今称为“晒经坡”。
域外遗珍重现陇西
陇西是丝绸之路重镇。自古以来是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在这条古老的路上,走过了中原的文臣武将、高僧、商贾也走进了西域各国的信使、传教士等。中原的丝绸、陶瓷、茶叶等和西域各国及周边吐蕃的牛羊、马匹、皮毛、香料等由商人会聚在这里交易。
年12月初本人走访了古稀有七的好友穆世雄老先生,他是陇西著名的文史研究学者、钱币收藏家。从老先生出版的一些书籍、文章、藏品和他谈话中了解到:20世纪90年代末,陇西前后出土的东罗马帝国金币、波斯银币、突骑施钱等。年陇西出土的西汉“半两”石质钱范,证明在文帝时陇西已开始铸钱,宋朝置威远监铸钱,清康熙六年在巩昌府设宝巩局铸“康熙通宝”,充分证明了陇西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理位置。
年西北铝加工厂毛君购得波斯银币一枚;年农西机务段郑君在永吉乡农民处购得三枚;年农民李君在仁寿山自家洋芋地里捡得一枚。以上均鉴定为卑路斯王银币。年陇西红星小学(原妙光寺遗址)搞基建,挖出瓷瓶一个,分别储存天然的贝币一枚,东魏五铢一枚,红色珊瑚一节,琥珀一块,青铜指环九枚。东罗马(拜占庭)帝国金币一枚,波斯银币七枚等。年牟老先生将东罗马帝国狄奥多西斯二世金币和四枚波斯银币撰写成文章,在《考古》、《收藏》、《中国钱币》、《定西日报》等报刊发表。
罗马帝国金币直径18毫米,厚0.5毫米,重2.36克,金币正面是半身带头盔的国王像,右手持标枪与肩上,左手持盾牌与胸前,身穿铠甲外套战袍;币背面为胜利女神像,右手持长柄十字架,身背双翅向右侧,双脚横线有五个字母“CONOB”。
图7东罗马金币
后经鉴定为东罗马拜占庭帝国狄奥多西斯二世(公元-年)王朝金币“索里德”。
公元年,罗马帝国分为东西二部,从东西罗马帝国分治到公元年东罗马帝国灭亡。在漫长的岁月里“拜占庭”金币一直是中亚和西亚一带流通的货币。
波斯银币在中世纪的中亚和西亚流通很广,起着国际货币的重要地位,四枚波斯银币如下:
1、卑路斯银币,直径26.2毫米,厚1.2毫米,重4.1克,卑路斯(-年)在位时,是北魏王朝与萨珊帝国交往最多的时候。银币正面是国王肖像,背面图案是拜火教祭坛。
2、詹玛斯波银币,直径25.3毫米,厚0.9毫米,重4克。詹玛斯波在位时(-年)该币铸量少,发现则更少。银币正面为头戴王冠的“圣上詹玛斯波”半身王相,背面中央为祭坛。
3、其余两枚银币和以上两枚,除了国王像相同,其余部位略有不同。一枚直径为26毫米,厚1.3毫米,重4克;另一枚直径27.1毫米,厚1毫米,重四克。从两枚银币图案特征来看,应为卡瓦德时斯银币。
图8波斯银币
从陇西发现的这些域外遗存中足以证明历史上的古郡陇西曾是丝绸之路对外贸易的中转站和集散地,也同时充分证明中原王朝与西域各国经济、文化的频繁交流。为研究丝路文化提供了翔实的有价值的珍贵实物资料。
李氏文化源远流长
陇西一个被国史典籍载扬数千年,汉唐以来的帝王将相、文豪巨匠、贯为一体的古郡。人杰地灵、群星闪烁、帝有后秦二姚,相出唐代赵李,武隆汉宗廉王、文显盛唐三李、汪氏威震陇蜀,各领风骚。
公元六世纪,李世民元帅率领十万以关陇军为核心的千军万马,群雄逐鹿、南征北战、为大唐建功立业。为了实现自己富国强兵的雄才大略,李世民审时度势,毅然发动了玄武兵变,登上了九五之尊的宝座。君临天下,他立即高瞻远瞩,深谋远虑的制定和实施治国方案。首先在西陲重镇“真龙落脉”的陇西宝地建立了宗祠,光显祖宗,威振远方,并御笔亲书“李家龙宫”。
唐书世系表载:“唐高宗封李世民为陇西郡王,唐太宗封李博义为陇西王,李琮为襄武王,唐高宗封李颖为南安王,均在陇西这一地域。
李家龙宫始建于唐初期(公元年),是唐朝修建于陇西的一座李氏大宗
堂。唐天子钦准地方官员经数千能工巧匠三年多的苦心营造“李家龙宫”落城。占当时整个陇西城的三分之一,高耸的红墙黄瓦,与日月争辉。
图9李家龙宫大门
时代变迁,现“李家龙宫”在陇西县北关,占地两万多平方米,宫内楼亭林立、古木参天。利用部分古代遗存建筑,前后新辟有玄元殿、陇西堂、九龙殿、郡公楼、戏楼、钟楼、鼓楼、龙殿、族谱殿等新建仿古建筑。颇为优雅、壮观。正门高悬唐太宗御笔亲书“李家龙宫”四个金色大字,遒劲凝重、神釆飞扬。
图10李家龙宫碑
唐皇室奠基于陇西,唐太宗修《氏族志》以李姓为天下姓氏之冠,并诏令天下李氏以陇西为“郡望”,李氏子孙在陇西繁衍生息,兴盛庞大。在其后的历史岁月中,李氏宗族离散遍及九州,但宗支衔接相脉相连。至今凡李姓者对于陇西二字有着无限亲情。无论侨居海外,还是散居全国各地者都认为陇西是他们的根,凡祭祀堂都冠以“陇西堂”号
陇西仁寿山“陇西堂”始建于清朝中期,长11米,宽九米,殿顶属尖山式硬山顶。殿脊为透花砖雕,正脊是狮子驮宝瓶,寓意为“财宝永进”两边分别是鸽子和鹤寓意为“佳音长传,江山永固”。背面是麒麟和八仙。殿檐高挂“陇西堂”巨匾,店内供奉李氏陇西房始祖李崇塑像。
另一座“陇西堂”位于北关李家龙宫正中显赫位置,新建于上世纪90年代,
长29米,宽11米,高15米,七开间,座基高五米,四周汉白玉雕栏,雄厚大气、蔚为壮观。如今陇西还有许多标志李氏族人活动的遗址遗迹;陇西第一景,“翠屏春晓”的翠屏山上,曾建有托塔天王李靖的供祠。现在城关一小是唐时李翱的“读书堂”。陇西师范附小校园是李揆、李观、李益、李贺、李翱研习学问之亭,后称为“五李亭”。李贺基、李贺南园、太白井等这些都记录着李氏族人在陇西活动的踪迹。
图11陇西堂
李氏文化为甘肃四大文化之一(伏羲文化、敦煌文化、李氏文化、甘南藏族文化)。上下几千年,它不仅昌盛陇原,而且惠及九州四海,。它丰富的精神内涵是古今来人之奋发图强之典范。陇西李氏文化已成为陇西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窗口;成为富有陇中特色的一个文化品牌;也成为促进繁荣陇西经济的一个强大动力。近年来陇西县政府每年组织一次李氏文化艺术节盛会。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世界各地前来陇西寻根溯源、旅游观光、商贸洽谈、弘扬光大李氏文化。
年5月28日原全国人大李铁映副委员长祭祖陇西李家龙宫,本人多年被李氏文化研究会聘请为礼宾学士。当天我们十多位学士在陇西堂大殿主持祭祖仪式,仅与李铁映副委员长一二步之遥。上午11时许,天空蓝天白云,阳光灿烂,突然太阳周围突现五彩光环。李铁映副委员长祭祖完后站在陇西堂台阶上仰望天空和如潮的群众,都看到了这一奇观景象。随即我做了一首“铁映祭祖陇西堂”有感,此首诗后登载于“李氏文化”专刊。
铁映祭祖陇西堂,
天降祥瑞显灵光。
威远楼下人者寿,(注:陇西二大景观威远楼仁寿山)
李氏文化源远长。
结语
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是这个民族的灵魂栖所;一个地方的历史是这个地方存在的灵魂符号。陇西作为中国西部一个独特的历史文化名城,已成为中国文化史,地理历上使用年代最长、最远的文化地理名词之一。
传承和发扬陇西悠久而深厚的历史传统,保护文化遗产合理利用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让这些古老的文化遗产在新的21世纪,在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让陇西通向世界,绽放其独特的文化魅力。
.9.19于陇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