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潘家恩中国百年乡村建设在地球村

(东西问)潘家恩:中国百年乡村建设在“地球村”中扮演何种角色?

中新社重庆6月17日电题:中国百年乡村建设在“地球村”中扮演何种角色?

——专访西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潘家恩

作者梁钦卿

建设什么样的乡村,怎么建设乡村,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的历史性课题。中国乡村建设与“地球村”中多样化的乡村建设实践彼此呼应,都是在各自的条件与现实空间中,进行着丰富多彩的创新性探索。

中国乡村建设经历怎样的历程?全球发展中国家的乡村建设实践又有怎样的探索?中新社“东西问”近日专访西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中国乡村建设学院)副院长潘家恩教授,对此进行解读。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回溯历史,无数先贤在中国乡村基层进行多种形式创新。那么,中国百年乡村建设是如何开始的?

潘家恩:从整体上说,中国百年乡村建设包括前后呼应的三波乡村建设。既有外来知识分子以“救济乡村”为出发点的“异地实践”,也有乡土社会自发、本地良绅主导,兼顾“乡村自救”与“社会建设”目的的“在地行动”,还包括年至今丰富多元的实践形态。

作为早期乡村建设的代表性实践——清末民初实业家张謇年开始在江苏南通的一系列地方建设实践,被学者总结为“有实无名”的乡村建设。他推动的地方性建设既有甲午战败的刺激,同时和随后的“翟城村治”一样皆属清末新政释放实践空间后的历史产物。

到了年,河北定县乡绅米春明等人以翟城村为示范,兴办新式教育、制订村规民约、成立自治组织,积极实施一系列改造地方的举措。这一地方民众自发的“翟城村治”直接孕育了由晏阳初及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主持的“定县实验”,受到海内外广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131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