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殿疯怎么样 http://m.39.net/pf/a_5131651.html
中山堂在新中国成立后改建为“英模堂”,年又改为“乐山礼堂”,长期为乐山京剧团演出场地。礼堂前的坝子,也是人们进行公共活动的地方,有时举办物资交流会,有时跳集体舞。上世纪80年代初期,乐山礼堂被拆除,扩建为占地面积平方米的嘉州剧场,以演出电影为主。如今,嘉州剧场也被拆除,现为海棠公园内的阶梯和平台。
因为嘉州公园前身是清代上川南道道署,嘉州公园门前的一块区域一直被人们叫做“道门口”,玉堂街、县街、府街、育贤街等主要街道在此交汇,所以此处从清代开始就是乐山城最热闹的所在之一。民国开辟嘉州公园,道门口仍是小商小贩云集的消费胜地。
年,地方政府在公园门口修建了“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本意是将纪念碑作为肃穆神圣的城市地标,但是商贩们仍旧在纪念碑周围摆地摊、做生意,甚至在纪念碑碑座上贴满花花绿绿的小广告。当时本地的《川南工商》批评道:“似乎不应该使它的周围增加负荷,把神圣的境地——碑座的四周——当做红红绿绿的贴所。”这种不痛不痒的批评没有起任何作用。
年,经济学家夏炎德来到乐山,笔下道门口的风景依旧如故:
“初秋的天气暑气未消,白天大家守在家里,晚凉的时候则纷纷出来了。街上熙来攘往,非常闹热,乐山公园门口半圆形的广场上,摆满了零食贩、水果担与测字摊。乐山城的电灯黯淡无光。商店贩摊大多燃起植物油灯做生意。我的目光注意于二十多岁的青年人,他们大概都是武大的学生。”
民国档案中有一份年民众教育馆馆长李正华写给乐山县政府的呈请,反映道门口的杂沓情形,请求整顿,可见几年过去,道门口的市容并没有变化。呈请说:“公园门首饮食摊贩胪列,雇工人市蝟集,小贩车辆、乞丐粪担之不时进出公园,影响市容暨园内外观瞻,妨碍园内外交通清洁卫生,应即严禁。”民教馆请求县政府令县警察局“指派公园(道门口)岗警随时禁止,倘有不服劝告者,准由警局拿案讯究”,并把公园门口的禁止布告都拟好了。县政府倒是在呈请上批示“交由警局办理”,最后也不知效果如何。光是靠单纯的说教、赶撵、扣押等措施,大概起效甚微吧。想要消除这种由来已久的自由市场,实现城市面貌的现代化,非得重新规划城市功能区和制定合理的疏导政策不可,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据说道门口的纪念碑于年后拆毁,改建了街心花台。年代以前,公园与周围街道由围墙分隔,而如今围墙已拆除,公园大门为完全开放的状态了。20世纪90年代,在道门口东边叮咚街和县街的交汇处竖立起了三江女神雕塑,雕塑完全一派现代风格,终于与乐山城发展的节拍合拍了。
以前老公园内的最古建筑是一座破旧二层小楼,青砖灰瓦,内铺木地板,建筑风格中西合璧。它是曾经赫赫有名的嘉定教文馆——中国西部最早的西式印刷厂。
徐杉女士在《外来文明的印记:中国·嘉定往事》中仔细考证了该印刷厂的历史。嘉定教文馆是加拿大传教士赫斐秋于年主持修建的。当年赫斐秋在四川地区传教,发现四川的活字印刷业还是空白,雕版印刷费用很高,外地购书又很不方便,所以决定在交通便利、造纸业发达的嘉定建立印刷厂。他在嘉定修建了教文馆,又在加拿大筹款买了两台印刷机,在上海买了字模,逆长江、岷江而上,历经艰险,将机器设备运到嘉定。嘉定教文馆在开业一年后即可印刷15万册图书。庚子事变(年)后,赫斐秋离开中国,年,文焕章被派到嘉定重启印刷厂,业务迅速扩大,可印刷大量册子、日历、张贴画、地图。该馆使用嘉定夹江本地纸,雇佣几十个本地工人,开启了嘉定现代印刷业。年,教文馆迁到成都。
根据该地变迁推测,嘉定教文馆的房屋之后可能做过嘉定七属联中的教舍,以及后来乐山民教馆、图书馆的馆舍,20世纪50到80年代,由乐山市图书馆继续沿用。
尽管嘉定教文馆很早就迁走,但其所在的区域却一直是乐山印刷出版业的中心之一。民国时期,乐山本地多家报社都在这附近。比如《诚报》报社就位于嘉州公园右侧后面的一座约百多平方米的平房里,由嘉州公园管理处租给《诚报》。这座平房被分隔成几间大小不等的房间:进门的一间是通讯班,内有收发报机、收音机等通讯设备;里面几间便是编辑室、会议室、会客室等。该报的编辑记者很多都是武汉大学的学生,这些青年学子经常在嘉州公园穿进穿出,为抗战时期的新闻事业奔走。《诚报》以驻军32补训处政治部名义主办,从年1月1日创刊,至年2月结束,是民国期间乐山存在时间最长的地方报纸,社址从紫云街到道门口,再到县街,最后到叮咚街,几经迁移。《诚报》停刊后,经过改组,成为《兴中日报》,编辑部还是位于公园荷花池畔。年至年,另一地方报纸《岷江新闻》的编辑部也在公园内。
来源:乐山日报邱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