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兴的庞各庄是远近闻名的西瓜之乡,估计在北京生活过的人都品尝或听说过这里出产的西瓜吧?庞各庄镇每年西甜瓜的种植近3万亩,年产量近万公斤。庞各庄镇把西甜瓜做成了一个农业精品、一个农村经济的大产业,京庞、宋宝森等西甜瓜品牌红遍京城。
庞各庄的西瓜历史悠久咱们今天不聊西瓜,就谈谈这地名里的“各庄”到底是什么意思。
首先说一下“庄”字。在地名里,庄字很常见,但是里面也蕴含了很深的文化。在我国封建社会中,皇室、贵族、官僚、地主,都在所占据的土地上设立庄园组织。庄园组织萌芽于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形成。唐以后均田制彻底破坏,被地主庄园所取代。唐中期到宋、元、明时期,庄园多分皇庄、官庄、官僚地主庄园和寺院庄园等。
皇庄,为皇室个人占有的庄园,以出佃或雇工耕种,派官吏为内宅庄使,兼管经营和收租。《宛署杂记》中有记载:吏部尚书杨巍(就是前几天我写的《回龙观由来》一文里提到的写《宿回龙观》诗的那位),事败被查抄,其庄地遂落入皇家之手,始有皇庄之称。民国以后,为了消除封建皇权的影响。将“皇庄”就都改成了“黄庄”。
《宛署杂记》记载的皇庄田zhai官庄,多系荒废无主田地,由官府设庄召民租佃,每亩为一官庄。佃户一般称官佃户、客户或状户。举个例子,北京市顺义区李桥镇官庄村。
地方官僚和寺院也会有庄园,依照官庄和皇庄的经营方式,分别租给佃户或雇工耕种。《宛署杂记》里对寺庙的庄地有明确的记载。
《宛署杂记》记载寺庙庄di解释了“庄”的概念,就要谈谈什么是“各庄”了。其实,“各庄”就是“家庄”的意思。张各庄就是张家庄,杨各庄就是杨家庄。那么“家”又如何变成“各”呢?这要从汉语语音发展演变的历史寻求答案。“家”字来说,它在现代普通话中读作jia,声母是j;而在中古时期(以《广韵》音系为代表)它读作ga,声母是g。在现代汉语一些方言中“家”字还有读作g的,例如:江浙话读作gu,广东话读作ga;属于北方语系的胶东话读作gia。“g”变成j是比较近的事。成书于年的《中原音韵》,还没有反映这个变化。从通县带有“各”字的村庄形成来看,多始于明,少见于清,一般为迁发民至此地后而出现,也就是g变成j,不会早于14世纪。
“家”字的读音,经历了ga-gia-jia的历史演变。在“某家庄”这类村名中,“家”字保存了古音的读法,声母是g而不是j。又由于“家”字在村名中读成轻声,它的读音与现代普通话的“家”相去甚远,而与“各”倒很接近。久而久之,书写形式也就随之改变了,于是“家”便成了“各”。
今天谈了这么多带“庄”和“各庄”的地名的由来,希望大家能对熟悉和路过的村庄有更深远的认识。喜欢文章的朋友,欢迎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21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