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是个非常古老的地名,它古老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距今多年前的西周时期。
公元前年,周武王灭商建周,因操劳过度,劳思致疾,于两年后匆匆病逝。
公元前年,少年成王继位。此时,因周王朝初立不久,一切尚处在极其不稳定之中。加之周朝是以“小邦”之部灭“大邦”之商王朝,许多新征服的区域还鞭长莫及,无力有效控制。而周武王的去世,使初立的周王朝失去了重心。
周公像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少年成王没有能力应付这些复杂的局面,也无力承担起“守江山”的重任。
此时,作为辅政大臣的周公旦和召公奭二人毅然担起了“守江山”的重任。经过仔细慎重地商议后,周召二人决定进行“分陕而治”。
这个“陕”究竟在哪里?目前有两种说法。一说在三门峡老陕州城一带,一说在三门峡陕县张汴塬,总之是在今三门峡一带。
召公像周公旦和召公奭决定以“陕”(即今三门峡一带)为分界线,把周王朝的整个统治区域划分为陕之东部地区和陕之西部地区两块。陕之东部由周公旦负责治理,陕之西部由召公奭负责治理。
当时,周召二人还差人凿了一根石柱,竖在分界处,立柱为界,称为界石。据说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界石。这块界石如今密封保存在三门峡市文物陈列馆中。
周公旦负责治理的陕之东部地区,是殷商遗民的聚居地,以及周立朝后新征服的区域。这些区域多分布着亲商部落。这些部落和殷商遗民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反叛。
周公塑像周公旦的主要精力就用于防备这些亲商部落和殷商遗民的反叛上。所以,“三监”叛乱发生后,周公率军东征平叛,打的实是有准备之仗,所以能横扫叛军,一举消灭了参加叛乱的50多个小国,彻底清除了周王朝外围的危险势力,也彻底解除了殷商残余势力对周王朝所造成的诸多隐患。
召公奭负责治理的陕之西部地区是周人所在地,这片区域不存在叛乱的隐患,所以召公奭的治理任务是开发黄河中游地区的农业生产,大力发展周朝的经济基础。
分陕界石在召公奭的精心治理下,陕之西部地区逐渐发展成为周王朝的经济大后方,为周王朝的后期建设解除了后顾之忧。
周召分陕而治的故事还衍生出成语“分陕之重”,用来指朝廷对戍边守土重臣的委任。
如今,我们看元明两朝之前的古籍,其中所称的“陕西”均是指河南陕县以西的地区。元明两朝之后,陕西省即以此命名。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都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