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如何治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423/6185455.html
原创牛汝辰历史上河西走廊分布的地域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的民族当数羌族,因此也留下了大量羌语地名。如姑臧即来自羌语,“姑”是指羌族部落的“种”姓,“臧”是羌语“家族”或“部落”的意思。在今天的藏语中还可找到对应语,有人认为藏语ngutsáng即是羌语姑臧。至今藏族的部落和家族仍有称“臧”(现写代“仓”),如阿万仓、霍尔仓、多仓等。古代在凉州南山莲花山一带还有一个“姑”(ngu)姓羌人部落,这个部落在羌语里被称作“姑臧”。今武威莲花山下冯良寨还有顾姓人家。可见当时凉州一带为羌族“姑臧”部落的中心分布区域。汉武帝打通河西走廊,“通道玉门,隔绝羌胡”(《后汉书·西羌传》)。在羌人胡地设置了河西四郡,今永登县境内的伏羌堡,天祝县境内的“镇羌河”“镇羌滩”“镇羌驿”等地名,皆源于此。河西走廊最大的河流黑河,汉时称羌谷水(《汉书·地理志》)。当为羌人分布之地。今天河西还有羌语地名遗留,如武威城东的黑羌塘(今大河驿西盛家庄)、羊下坝,城北的羊同(今永昌镇)、红羌(今洪祥乡)等。除羌语地名而外,在汉以前,武威一地还有赤青泉和赤乌镇地名。《元和郡县图志》:“赤水军,在凉州城内,本赤乌镇,有赤青泉,名焉。”可见直至唐代这两个地名还在被借用。何光岳在《焉耆、乌孙的族源和迁徙》一文中说:“《世本》载炎帝之后三乌氏,为侯国,则为姜姓。三乌氏,即三个乌氏族的部落联盟,这个三乌氏或许是乌氏、焉氏、赤乌氏,乌氏也转音为乌孙。”这里不管他的后一个推测对与否,其前一个推测大抵是不误的。赤青泉和赤乌镇就是因赤乌孙曾迁居于此而得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威出土了大量汉代木简,其中磨咀子汉墓出土的汉代木匠上记有死者的籍贯,其中有一“姑臧北乡西夜里女”。西夜里女,这是西夜族部落所在。当时已采取了汉葬但仍称本族名字,故只记“女”字。这也说明了汉代河西走廊民族之间的同化与融合。《汉书·西域传》记有:“西夜国,王号子合王,治呼犍谷,去长安万二百五十里。与胡异,其种类羌氐行国,随畜逐水草往来,而子合土地出玉石。”姑臧的西夜里,为其始居地,至汉代尚有遗留部族。在汉之前,匈奴曾驱逐了月氏和乌孙建立了统治地位,分封休屠王和浑邪王统治河西走廊,因此也留下了一些匈奴语地名。今河西走廊的祁连山,即为匈奴语,匈奴呼天为“祁连”,祁连山亦谓之天山。今大黄山,一名青松山,又名焉支山,焉支山就是匈奴对这一山的称呼。焉支即“燕支”“胭指”的对译,亦写为“阏氏”。匈奴被逐出河西走廊,其即歌曰:“亡我祁连山,使我六蓄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史记》卷《匈奴列传·正义》引《括地志》)可见二山在匈奴人心目中的地位。除此而外,今武威境内的石羊河,汉以前称狐奴河,“狐奴”快读可称“谷”,所以《汉书·地理志》就将其记为“谷水”。再如今金昌境内的脑儿墩山,是匈奴对此山称呼的谐音,匈奴称此山为“脑儿都山”,“脑儿”为匈奴语对水的称呼,意为出水的山。汉武帝在驱逐了匈奴之后,在河西走廊广设郡县,其中已知确指为匈奴名的有三县:一为休屠县,一为鱳得县,一为骊靬县。休屠县,《史记·大宛列传》:“太初三年(公元前年),置居延、休屠以卫洒泉。”《太平寰宇记》卷载:“休屠城,即汉休屠王所理之地,汉亦为县。”据李并成先生考证,其治在今武威市三岔古城。汉代还将其北的潴野泽改名为休屠泽,可见今武威以北至民勤当为匈奴休屠部落的主要分布地。鱳得县,《资治通鉴》卷胡注:“鱳得,张掖郡治所,匈奴王号也。”鱳得县治在今张掖市西北。关于骊靬县得名之由来,历来说法不一。但据近人之研究,西汉骊靬县早在匈奴据有河西时即为匈奴犁汙(汗)王的牧地。汉因以其部落名命名县名,治在今永昌县南古城。值得注意的是,姑臧一名先为匈奴人从羌人那里借用而来,汉人又从匈奴人那里将这一地名原封不动地搬用,而此后一直被沿用。表明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在相互接触、交流的过程中,往往有其一致的方面,这也是不同民族文化在空间上相继占用,相互融合的结果。汉代在河西走廊设置的县中,还有两县比较特殊,一为居延县,另一为敦煌县。居延县当为安置居延降人而置(《汉书·武帝纪》元狩二年颜师古注)。而敦煌县就颇费思量,也颇多争议。自从应劭说,“敦者,大也;煌者,盛也”(《汉书·地理志》敦煌郡条注文)。言敦煌为兴盛之地。此说有误。敦薨(敦煌)[duɑn-hw]:《史记·大宛列传》称:“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敦煌”应指“敦薨之山”即今祁连山,“祁连”应指今天山。《山海经·北山经》所载敦薨之山和敦薨之水乃指今祁连山和党河。据《水经注·河水二》,其周遭山水皆以“敦薨”(Tochari)为名。敦薨也可视为吐火罗(Tochari)部落名称之节译。“敦薨”与“大夏”可视为同名异译,上述山水皆因大夏人而得名。可知直至河西走廊西端均曾有大夏人活动。汉代“敦煌”[duɑn-wa]郡应得名于“敦薨”[duɑn-hw],亦即得名于“大夏”(Tochari)。荀济引《汉书·西域传》之文称允姓之戎“世居炖煌”,固然可能是因为误以为古瓜州位于当时的敦煌,其实迁入“塞地”的允姓来自泾水上游。但是如果考虑到“炖煌”得自“敦薨”,乃吐火罗(Tochari)一名之异译,似乎从允姓“世居敦煌”这一传说中,可以窥见允姓和大夏的悠久联系。鲜卑族入居河西走廊由来已久。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其一部秃发鲜卑迅速崛起,并建立了南凉政权,与前秦、北凉、西凉并力称雄,曾一度将都城由今青海乐都迁往武威。但其部族大部分分布在武威以至南山一带,到北魏灭北凉时,其有四部鲜卑还在武威周围游牧,因此,今武威地区还留有不少的鲜卑语地名。如今武威城西25千米,有土弥干川地名。《太平寰宇记》:“土弥干川,即古今匈奴为放牧之地,鲜卑语髓为土弥干,言此川肥美如髓,故以名之。”实因魏晋南北朝时鲜卑族于此驻牧而得名。在今武威城西还有朵浪村、朵浪城等地名,朵浪乃朵澜之转音。考朵澜一名,来自鲜卑部落名。《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十一年(年):“秋,七月,秦平凉太守金熙,安定都尉没弈干与后秦左将军姚方成战于孙丘谷,方成兵败。……没弈干,鲜卑多兰部帅也。”这个多兰就是朵澜,为鲜卑语,乃汉文译写之别。上述三地名均分布在今武威市西营河流域,表明这里为鲜卑族多兰部的主要聚居地。除此之外,今金昌市亦有鲜卑语地名,如土尔干川,当为土弥干川之别写,其与武威之土弥干川如此相近,或因自然环境一致(肥美如髓的川),或为鲜卑族迁徙之地。(新疆南疆也有许多名为“多浪”“刀郎”的地名,恐也与鲜卑多兰部落名称有关)。欢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21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