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州那些地名的由来

霸州市:

西汉永光三年(公元前41年)在今境域东北部置益昌侯国,东汉初废并入安次县。东汉至隋主要为安次、方城(隋改为固安县)两县辖地。唐主要为永清县(含文安县地)辖地。五代后周显德六年(年)于益津关(今霸州市区)置霸州,以霸为名,乃取威烈之义,以示武功。同年,在淤口关(今霸州信安)设置淤口砦(寨)。宋太平兴国六年(年)在淤口砦置破虏军,景德初年改为信安军。金大定七年(年)信安军降为信安县。大定二十九年(年)在益津关置益津县。信安、益津二县此时均属中都路霸州。元初省信安县入益津县,中统四年(年)废益津县并入霸州,至元二年(年)复置益津县。明洪武初年废益津县并入霸州。清初,霸州辖文安、大城、保定三县(其辖域约含今文安、大城、霸州三县市地域)。雍正六年(年)霸州降为散州,不再辖县(原辖之县直隶于顺天府),其辖境与今霸州相近。民国2年(年)废州留县改为霸县。

年因形势需要,霸县、新城、雄县连壤区域组成第二联合县。抗日战争胜利后,于年10月撤销第二联合县,霸县基本恢复原建制。年至年间,霸县处于国共双方交错地区,为适应斗争需要,原属文安县北部边沿区的胜芳、苏桥一带划入霸县,改称胜霸县。

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胜芳改为地辖镇,年12月改为霸县辖。年12月20日,撤销永清、固安两县,并入霸县。年7月9日,析霸县复置永清县。年3月27日,析霸县复置固安县。年2月20撤销霸县建制,设立霸州市,为县级市。位于廊坊市政府驻地西南52.9公里。

胜芳

始建于春秋末年,当时仅有几户渔民,因东、南、西三面临水,仅北面为陆地,且与一条土堤相连,故名堤头村。公元前年改名武平,北齐武平元年(年)改称渭城。北宋嘉祐年间,因盛产莲藕,风景宜人,有“胜水荷香”之称,而改名胜芳。镇区内有王家大院、张家大院、杨家大院,是保存较好的清朝、民国时期的典型北方民居。古时胜芳为文安县主要集市之一。民国年间因户口众多,商务繁盛,距县治尤远,故特设一区,以便警政易于实行。为冀中名镇。位于霸州市政府驻地东偏南26.3公里。

石沟

该村建于北魏。因村边有一条小河沟,在河沟之上建有石桥一座,故名石沟。

中口

明朝初年建村,因河水泛滥,决口三处,水落后有一渔民靠近中间决口处定居,以打鱼为生,后发展

成村,取名中口。

南孟

宋代建村,孟姓人多,取名孟店。后改名南孟。位于霸州市政府驻地北偏西7.7公里,为南孟镇政府驻地。

煎茶铺

元末建村。此处有一条大堤,堤上住着几户人家,以打鱼、卖茶为生,行人多在此处喝茶歇脚,故称为煎茶铺。此村是明朝嘉靖年间兵部尚书王遴故里。位于霸州市政府驻地东10.3公里,为煎茶铺镇政府驻地。

东、中、西台山

宋代建村。在霸州东20里,称台山,有九条河流经此地,东西相望三处高台,状如土山,故名。后形成三个村庄,依次称为东台山、中台山、西台山。今均属煎茶铺镇。东台山是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故里。

信安

西汉时韩信曾在此安营屯粮而得名信安。唐设淤口关。后周显德六年(年)废关置淤口寨。宋太平兴国六年(年)置破虏军,割霸州、文安、永清、大城户属之。宋景德初年改为信安军。金大定七年(年)降为信安县隶属霸州。金元光元年(年)升为镇安府。元初废镇安府为信安镇入霸州。明、清及民国时期为信安镇属霸州。位于霸州市政府驻地东偏北21.3公里,为信安镇政府驻地。

堂二里

明初建村,时有几户人家在凤河河畔的桥口、龙王台子两处居住,得名堂二务。明嘉靖年间在此设里,村民迁入,人口繁衍,村域延伸,两处连成一村,称为堂二里。位于霸州市政府驻地东偏北28.4公里,为堂二里镇政府驻地。

扬芬港

元代建村。原名羊粪岗,因有人经常在高岗上放羊,羊粪厚积而得名。清乾隆皇帝下江南途径此地,觉得羊粪岗之名不雅,遂据近音改为扬芬港。位于霸州市政府驻地东41公里,为扬芬港镇政府驻地。

褚河港

明初,有一条自西北流向东南的河流,名褚河。初有何、李、杨、王、史、于六姓人家在两岸立村居住,又因商船经常在此地停泊装卸货物,遂成为一个小码头,故人称为褚河港

康仙庄

康仙庄,原名康庄。明朝初年有一康姓人家来此定居,取名康庄。相传明嘉靖年间,有一姓康老者出外云游,途中遇一乡民,预言近年来有水灾。次年即嘉靖十八年(年)果然就闹了大水,淹没了农田,冲毁了村庄,水落后人们回来重建家园。人们视康氏为仙人,为了纪念他,便改名为康仙庄。

王庄子

王庄子原名下王庄,始建于明朝初年,由山西洪洞县几户移民来此定居,因王姓居多,又因此处地势低洼,故名下王庄,后改为王庄子。

东杨庄

东杨庄建于明朝。当时有一姓杨的太监晚年到此建房定居,故名杨庄,因地处城东,又名东杨庄。

辛章

元末明初,此处有伍、米、李三姓人家居住,后发展成义和庄(现辛章一村)、西庄子(现辛章三村)、梁山(现辛章四村)等居民点,逐渐连成村落。原名新张口,后改为辛章。年前隶属大城县管辖,为新张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隶属津武县。年起隶属霸县,为新张乡,分为团结、友爱、互助三个街。年改新张为辛章。

策城

此地汉时为益昌县县城。据《益昌故都考》记载:“益昌县汉高帝六年(公元前年)置,元帝永光三年(公元前41年)封广阳顷王子婴为侯国,后汉省入安次”。“周武帝宣政元年(年)于城内置堡城,意其时修筑内

城或先拆毁外城,而为拆城之名”。“明知州陈于庭改拆为策”,而得名策城。

东段

建于清朝年间,此地原为张家柳张姓所有,地分中、东、西三段,有逃荒的人沦落至此,给张姓看地。后陆续有其他人流亡至此,建房定居,因此取名东段。

岔河集

原名岔河,建于明朝。燕王扫北后,有阎、徐、范三姓人家奉诏由山西洪洞县迁来此地居住,因此村地处蜈蚣河畔,且在此分岔较多,故取名岔河,后因该村立为集市,故改称岔河集。

临津

该村建于唐朝后期,时有牛、老、刘三姓人家最早在此居住,因村庄四周临河近水,故以水取村名临津。

老堤

宋代建村,位于中亭河北岸。据《霸县新志》载:由老堤至齐家埝中亭堤名六郎堤,长丈,因村庄座落在六郎堤的东头,故名老堤头,俗称老堤。“老堤晚渡”为益津八景之一。北宋时名将杨六郎在此设关抵卸金兵,将退役的官兵安扎于此地,因全部为老弱病残,遂冠老字,加之近邻有一大堤,取名老堤头。后去掉头字,为老堤。

大清河

古名会同河,又名上西河、玉带河。海河水系五大河流之一。流经霸州市、文安县,因河水清澈而得名。

牤牛河

牤牛河系大清河水系中亭河主要支流。于清雍正四年(年)由怡亲王(爱新觉罗·胤祥)所开牤牛河新河,承泄永清、琢州、固安、霸州沥水入中亭河。该河纵坡陡,流速急,水势凶猛,如牤牛吼叫,故名牤牛河。牤牛河北起固安县北马村,自霸州王村入境。流经南孟、金各庄、霸州市区东南至龙门口入中亭河。

中亭河

一名新挑河,又名栲栳圈河,流经霸州市境内的霸州镇、东杨庄、王庄子、胜芳、杨芬港5个乡镇,全长华里。康熙三十八年,命河臣王新命开挑,上接十望河,下入台山河,分减玉带河水势。雍正三年,怡贤亲王奏开中亭河以分流泄洪,四年,中亭河工竣。《霸县新志》中所载清高宗乾隆所作《过中亭纪事》云:“中亭入玉带,玉带即清河,中亭媛泄涨,河窄难容多,荡漾沙远留,至此为橙波“中亭河受永定金门闸盛涨分泄之水,淌纳无多,及至玉带河则成清水,因此河偶泄浑河之水流速缓慢,澄清泥沙,注入清河,故得名中亭(停)河。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21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