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北地名趣谈口台堡屯营皂等名称

晋北地区,即今山西省北部,以大同市为主要地区的一带,此地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历代的王朝只要守住此地,则中原安全无忧,而失去此地,北方的游牧民族即可随时控马南下,骚扰中原。

从战国到清代,晋北地区有记录的战争就多达上千次。如此重要的战略要地,促使历代的统治者极为重视此地。有趣的是,在今大同市辖境内及周边有很多的地名都与古代的军事有关。

今山西右玉县杀虎口

早在战国时,赵武灵王就曾北筑长城,以防御匈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大将蒙恬带兵三十万,开始大规模地修筑长城。以后,汉代、北魏、北齐、明代都曾动用大量的劳力修筑长城。因此,大同地区有许多地名与长城有关。

在长城的关隘及重要通道,地名都带有“口”字,现在这些关口大多为村镇。如大同市新荣区有助马口、拒门口、镇川口等;天镇县有小磨口、榆林口、白羊口等;左云县有大河家口、黑土口、西黄土口等,大同市西边的右玉县还有著名的杀虎口。

在修建长城时,为了方便防守,沿长城一线及交通要冲还修建了大量的墩、台、堡。

“墩”是军事瞭望台,一般一、二里建一个墩,驻兵五人,探望敌情,如有警报,白天敲铳(chòng),夜晚燃火。

以后,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就以墩为地名,如左云县有六墩沟、安烟墩、里烟墩、白烟墩、太平墩等;新荣区有元墩、三墩、六墩子等;阳高县有二墩、三墩、五墩、十墩等;天镇县有三墩店、四方墩、五里墩、二十墩等。

“台”即指烽火台,与墩又有区别,墩是以瞭望为主,烽火台则以报警为主。白天放烟,夜晚举火,因烧烟时常用狼粪,故又称狼烟台。

居住在台附近的村庄也有很多,比如左云县有二台子、三台子、八台子等;新荣区也有二台、高向台;大同县有五里台;阳高县有十里台、八里台、大墩台等;天镇县有金家烟、白家烟、王家烟等。

“堡”是驻兵防御的城堡,后来这些城堡也逐渐变成村落。今大同地区以堡为名的乡镇及村庄有六十多个,如左云县的杨千堡;新荣区的拒墙堡、破鲁堡、镇川堡;阳高县有太平堡;天镇县有谷前堡、夏小堡、新平堡;天镇县东的河北境内还有柴沟堡等。

“屯”是指屯兵、屯田。早在汉代,大同地区就是屯兵的重地,为了解决驻军的军粮问题,从汉代开始,历代的统治者都把屯田作为开发边塞的一项重要举措。

因此,以屯为地名的乡村在大同地区也为数不少,如左云县有屯军庄、双官屯、毛官屯、许官屯等;新荣区及南郊区有校尉屯、吴官屯、花园屯等;阳高县有王官屯、李官屯、北徐屯等;天镇县有贾家屯、胡家屯、夏家屯等。

古代驻军之地还叫“营”或“营盘”,屯田又叫营田,因此以营起名又是一个常见的地名。如大同市郊有元营子、小营、张指挥营;大同县有落阵营、营房沟;阳高县有顾家营、西柳营、前营、后营等;天镇县有大营盘、隋七营。

古代军队中骑兵是主力,因此,又有许多养马点和养马的人员,地名中有“皂”字的,即是养马之处。比如大同县有孟家皂、利仁皂、倍加皂;阳高县有安家皂、马家皂、东李家皂等;大同市南面的怀仁县有毛皂等。

在传递军事情报及公文时,古代有驿站。今大同市郊有小站、十里铺、十里店;大同县有二十里铺、三十里铺、四十里铺等,这些都是过去的驿站名。

明代时的军事编制是卫所制,卫长官称指挥使,所长官称千户、百户。今晋北地区的右玉、左云、平鲁、阳高、天镇等县,都是先设卫后改为县名的。

左云县原为左卫,明代正统年间与云川卫合并为左云川卫,清代改为左云县;阳高县是由阳和卫与高山卫合并为阳高卫,清代改称阳高县;天镇县是天成卫与镇虏卫合并成为天镇卫,清代改为天镇县。

通过以上这么多在长城沿线与军事相关的地名来看,说明在古代历史中,晋北地区的战略地位有多重要。读者朋友们,你身边有什么相关的军事地名吗?欢迎一起讨论。

本文参考文献:《大同历史记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589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