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新华网」
原标题:“四新”拨千斤,为甘肃高速公路建设“助跑加速”
新华网兰州10月19日电(宋燕)贯通一条长15.2公里的高速公路隧道,需要多长时间?
在甘肃省中南部,草原、峡谷、高山等地形地貌交错,安临、临大、卓合、渭武、武九几条正在修建的高速公路贯穿其间。其中,由甘肃省公航旅集团投资建设的渭武高速公路,是国家高速公路(G75)兰州至海口的重要组成路段,于年开工建设。截至目前,该高速公路各标段均已竣工,唯独剩下木寨岭特长隧道仍在修筑中。
这条位于甘肃省定西市漳县、岷县交界处,全长15.2公里的特长隧道,是渭武高速公路建设中的控制性工程。起初预计的工期为55个月,现在经过5年的时间,完成了建设任务的79%。
究其原因,一个字:难。
穿过长长的斜井,拐进建设中的木寨岭特长隧道主线尽头,一幅这样的场景就会出现在面前:施工人员站在支棱起来的机械臂上忙碌作业,时不时有拇指粗细的水流从作业附近的洞壁涌出,与地面的岩土混合成为泥浆。除此以外,还没有做防水的洞顶处,渗水如雨滴般淅沥而下。
建设中的木寨岭特长隧道新华网发(宋燕摄)
木寨岭特长隧道恰好处于漳河与洮河的分水岭,是多个地质构造板块的交界,岩性主要以炭质干枚岩为主,其围岩分级均为V级围岩。因此,涌水、坍塌以及褶皱、断层造成的大变形,是影响工程进度的关键因素。
“这种岩石遇水软化成泥,和兰渝铁路胡麻岭隧道一样属于软岩隧道,就像在豆腐里打洞,面对的是个世界性难题,每天大概只能掘进80公分。”甘肃省公航旅集团长达公司渭武定西项目办副主任王智佼说。
因循守旧没有出路,解决这个难题得向科技创新要答案。为此,渭武定西项目办组织参建单位探索大变形有效处治相关科研项目,强化“四新”技术(即: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的应用,加强施工工艺工法的研究,对三台阶施工、仰拱小圆弧段钢筋加工、大拱脚混凝土垫块等进行了优化,并强化了围岩注浆、初支湿喷、钢拱架连接等施工技术管控。
年,甘肃省公航旅集团长达公司推进成立了甘肃省交通系统第一个院士专家工作站,基于悬吊、组合梁及承载拱理论,首次在公路隧道建设提出了NPR恒阻锚索支护体系,提升了围岩的整体稳定性。NPR锚索基本解决了围岩变形问题,确保了2#、3#斜井的顺利落底和岷县隧道的顺利贯通。目前,NPR锚索支护体系已在木寨岭特长隧道成功推广,扭转了前期频繁换拱、返工浪费、进度停滞的被动局面。
建设中的木寨岭特长隧道新华网发(宋燕摄)
此外,该项目还先后引进了大型悬臂掘进机、多功能凿岩立拱台车,并成功应用了锚索的无级变速冲击钻孔装置。这些新设备避免了因爆破震动扰动围岩的情况,改善了洞内作业环境,提升了作业效率及安全,有效抑制了围岩变形,实现了机械化开挖作业和机械化配套施工作业水平,加快了木寨岭隧道关键线路的施工进度。“正在调试锚索机械化搅拌安装装置,最终将实现锚索的钻、装、搅、拉等多功能集成全机械化施工和平行作业。”王智佼说。
在卓合高速公路一期工程、临大高速公路等高速公路的隧道建设过程中,“四新”技术也为之解难、添翼。比如,三维激光扫描仪、双频探地雷达、锚杆无损检测仪等先进隧道检测设备,深度参与项目隧道工程检测工作,有效消除隧道衬砌侵限、背部空洞等质量隐患。
“隧道中央排水管引进管道机器人进行专项检测,电缆沟槽施工使用全液压驱动滑模摊铺机……”甘肃省公航旅集团路桥投资公司临大项目办负责人席宏平表示,将继续督促各参建单位在施工中积极突破以往传统的施工工艺,推广使用“四新”技术,省时、省工、省成本、保质量,助力打造品质工程。
时至深秋,气温骤降,在海拔三千多米的大山腹地,木寨岭特长隧道施工现场热火朝天。利用一系列“四新”技术“助跑加速”,这条隧道有望于年年底建成通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