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皮肤科医院咨询 http://pf.39.net/bdfyy/bdfzd/150714/4655748.html
桐城歌,安徽省桐城市民间文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桐城歌是起源于安徽省桐城市的一种地方歌调,是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一种韵文形式。明代桐城时兴歌(情歌)流布于湖北黄梅一带和江浙吴语地区,以独特的七言五句体式、婉转凝练的语言、优美动听的曲调著称,在流行地广泛传唱乃至刊布成帙。桐城歌是中国歌谣发展史上值得重视的文化现象,其歌体、艺术风格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年6月7日,桐城歌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Ⅰ-79。
据考证,桐城歌起源于唐代,流行于明中叶以前。明人沈德符在《顾曲杂言》中指出:“嘉、隆间,兴‘闹五更’‘寄生草’‘罗江怨’‘桐城歌’‘哭皇天’之属,自两淮以至江南。”冯梦龙曾在《山歌》中辟有专卷“桐城时兴歌”,谓之“乡俚传诵,妇孺皆知”,这些文献足以证明桐城歌在明中叶就已兴盛,并产生了较大影响。
明清时期,桐城文人尤其是“桐城派”作家,从桐城歌谣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桐城接江趋淮,河埠陆驿自古车水马龙,素有“七省通衢”之称。凭借“七省通衢”的特定地域条件,桐城歌迅速传播到湖北黄梅一带和江浙吴语地区,并在湘、鄂、皖、赣以及浙西地区等广泛地域内,形成一条特色鲜明、影响深远的“桐城歌谣文化带”。明清时期,对于吴中山歌、扬州清曲和土家族“女儿会”情歌等民间歌谣的繁荣发展来说,桐城歌功不可没。
到了近代,桐城歌为流入安徽安庆一带的黄梅调,提供了丰富的文学乳汁和广袤的文化土壤,引发黄梅调向黄梅戏的嬗变,孕育出安徽较有名的剧种——黄梅戏。
中华人和共和国成立初期,桐城歌的内容有了新的拓展,反映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以及欢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歌谣作品不断涌现。
论著推介
赵日新,陈庆祜主编:安徽方言研究丛书
论著推介
安徽方言研究论著(一)
论著推介
安徽方言研究论著(二)
论著推介
安徽方言研究论著(三)
论著推介
安徽方言研究论著(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