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日报奋力崛起的通渭

在陇中大地上,一幅崭新画卷正徐徐展开。这里城乡产业蓬勃发展,新型能源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文化旅游事业迅猛发展……这里的人们坚韧进取、勇毅前行,砥砺奋进、追赶进位,以饱满的精神力量和自信的铿锵步伐,昂首迈步第二个百年奋斗征程。这里是通渭,一片正奋力崛起的红色热土。

“三产融合”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

通渭是传统农业大县,种养殖业基础良好。今年,通渭县立足县情实际,围绕发展现代农业新定位,着眼全域规划、区域布局,以西北部百万亩优质牧草种植、加工为基地,打造牧草产业园;以养殖基地为中心,打造肉牛产业园;以万只肉羊繁育基地为龙头,辐射各相关企业、合作社,打造肉羊产业园;以百万头生猪全产业链绿色养殖项目为依托,打造生猪产业园;以20万亩苹果种植、仓储、销售、加工为基地,打造果品产业园;以20万亩金银花种植、加工、销售为基地,打造金银花健康产业园;以万亩山楂、12万亩花椒种植加工为基地,打造山楂、花椒产业园。七个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打造建设,让已有产业规模集约,新兴产业抱团迅速壮大,形成“一县多园、连乡成片、集群成链”的产业格局,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产业振兴。

通渭县常家河镇通河村村民杨永丰告诉记者:“我从去年开始到今年已经在福兴德合作社打工两年了,去年挣了两万多元,在这里干活比较轻松,没活的时候还可以在家里种庄稼和管理果树,一年还可以收入一两万元。”

近年来,通渭县创新推进招商引资新模式,大力引进产业链关键环节、上下游配套企业,引进山东九间棚集团引导通渭县农发公司注资入股,共同打造通渭清凉沅金银花产业扶贫开发公司,逐步形成了集标准化种植基地、高标准种植示范园区、健康产业园为一体的“一基地二园区”产业形态,分区域打造了12万亩的金银花标准化种植园区,总产值突破5亿元,成为全国第四大金银花产区。

同时,在政府引导下,各乡镇因地制宜,大力培育适合当地种植的经济作物,坚持“三田齐抓”,重点推动黄芪产业规模化发展,培育种子田亩、种苗田1万亩、示范田10万亩;打造东北部山地10万亩和南部川谷区5万亩优质苹果产业园,全县苹果种植面积达到18.3万亩,总产量达到9.6万吨、冷藏储藏量3.8万吨……

而今,一幅幅产业蓝图遍绘全县各个乡镇,徐徐拉开乡村振兴大幕。“园区经济”不仅让资金、技术、产品聚拢,让资源的效益最大化发挥,同时又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园区)+农户”模式和集约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精深化加工、品牌化营销“组合拳”,有力推动了三产深度融合、互促发展,走出了一条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新路子。

借“光”生财 借“风”增收

走进通渭,就能看到漫山遍野的银色风车耸立于梁卯之上,稳健旋转的叶轮犹如随风起舞之鹤;一排排深蓝色的光伏板齐整遍布山野,它们生产的清洁电能沿着电网,汇入西电东送的浩瀚大军,能源革命的春风吹遍通渭大地,奏响了绿色低碳发展的华彩乐章。

年12月30日,国家能源局重点帮扶项目通渭风电基地尖岗山20万千瓦风电场实现并网发电,至此,通渭县风电并网装机容量达万千瓦,一举建成甘肃省陇中地区首个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

通渭县发展和改革局副局长邢兆峰介绍说:“万千瓦的风电项目建成投产以后,每年实现发电量22.8亿度,发电收入达到11.2亿元,为当地带来财政税收收入1.4亿元,发电量每年能节约74.8万吨标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万吨。”

随着“光伏扶贫试点县”项目全面完成,光伏新能源产业成为通渭一大特色产业。“十三五”期间,通渭县以户用分布式、村级光伏电站、集中式光伏电站三种模式,共建成光伏扶贫项目16.24万千瓦,累计实现发电3.92亿千瓦时,实现纳税万元,带动全县1.8万户贫困户实现增收,成了名副其实的“新能源县”。

风吹“致富轮”,光照“增收板”。如今,行走在通渭的山川梁峁间,风力发电机和光伏电站散布在各个村落山头,成为现代科技与传统村落交映的独特景观。“借”光生财借“风”增收,光伏产业为实现村户双赢找到了新路子。

 城乡焕新颜 群众乐开颜

近年来,通渭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高质量统筹推进城乡路网建设和风貌改造,让城市既有“颜值”更有“内涵”,让乡村既有“温度”,又有“风度”,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推窗见绿、推门见景,这是人们向往的诗意生活。在通渭,就可以让这个愿望即刻实现。

市民王旺岗告诉记者:“今年以来,我们看到滨河路发生了巨大变化。整个绿化看着很舒服,环境也非常优美,带孩子过来逛一逛,感觉非常惬意,生活在这样一座城市里幸福感满满。”

交通路网既是经济发展的“主动脉”,也是事关群众福祉的“晴雨表”。通渭县高规格谋划、大力度实施,先后建成城区主次干道8条9.2公里,“四横十二纵”路网全面优化,县城架构进一步扩大,城市格局悄然发生改变;在乡村,硬化自然村组道路公里、巷道18万平方米。与此同时,通定、景礼、通陇、通秦高速和兰延高铁“五路”实施,交通路网互联互通格局逐步形成。

城乡风貌不仅是城市幸福指数的“风向标”,也是人民群众满意度的“测评表”。近年来,通渭县委县政府进一步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重点,大格局投资建设包含红色、诗文、休闲、健身等多种理念于一体的20里牛谷河水岸农耕文化风情线,扩建秦嘉徐淑公园,把健康环保、绿色生态理念融入通渭城市建设,“公园城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此外,以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标本兼治、拆危治乱,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引导群众“四旁”绿化,植树种花,精心描绘山清水秀、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新画卷。

翰墨之城 文旅赋能

立足全县旖旎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旅游资源,通渭县持续深入实施“文旅名县”战略,打造“一城十二大景区”和“书画名城·康养通渭”“榜罗重镇红色通渭”等文旅品牌,让通渭成为新的旅游“网红打卡地”,文化旅游产业已发展成为拉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

年,恰逢党的百年华诞,红色旅游成为时尚。通渭充分挖掘榜罗镇会议历史重大意义和红一、二、四方面军长征过境通渭时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从点、线、面三个方面入手,创新表达方式,打造有体验感的红色旅游,讲好红色故事,让红色革命文化深入人心,让旅游成为弘扬民族精神的文化工程和党性教育课堂,让“红色文化地标”展现新时代精神活力,成为进一步凝聚通渭精神、激发通渭发展信心的信仰之源和理想高地。

建设乡村记忆博物馆,盘活传统民俗文化,是彰显地域文化特色的重要方式。通渭县以襄南镇隔里沟村史馆和马营镇华川村乡村记忆馆建设为起点,相继建成多个乡村民宿文化馆,以常家河山楂小镇建设为标志,建成了11个各具特色的产业景区,构建集农业示范、文化展示、风情体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沉浸式生态旅游景区,举办乡村文化旅游节,让乡村旅游成为新业态。

医院建成目前全国规模超大、功能齐全的康复科水疗中心,引进有“陇上神泉”和“西北第一泉”之美誉的通渭温泉水,建成集“医、康、养、健”四位一体水疗中心,进一步凸显通渭富有特色的医疗和旅游资源。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新的历史征程上,通渭县上下砥砺奋进、苦干实干巧干,以“实打实干、干就干好”的担当,不断推动通渭这座翰墨之城,昂首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辉煌明天。

新定西·定西日报记者张文博李苏敏通讯员张虎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53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