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出名的白癜风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马援勇猛,为东汉帝国马革裹尸,可为何没能位列云台二十八将
不仅是现代人,东平王刘仓也曾对汉明帝提出过质疑:“为什么伏波将军没有登上云台的功勋榜?”
汉明帝如何答复?历史上有这样的说法:“笑而不言”。
马老将军戎马一生,“马革裹尸”为大汉帝国立下汗马功劳,后来被人诬陷,埋骨荒野十年,无人理会。当时马援之女已被汉明帝册封为皇后,汉明帝对岳父的态度也不算过分。
汉明帝为什么会忽略马援?他那神秘的微笑是怎么回事?
我们以马援的生平为线索,向读者展示他的传奇人生。
马通和马何罗两人是他的同党。因为金日磾的警觉,他们的计划失败了。
马援的曾爷爷马通。
都说汉武帝心狠手辣,但他却没有将马氏彻底灭绝。马援的爷爷和他的父亲,都是朝廷的官员,所以,他所说的“灭门之祸”,并不是真的。
马援早年做了两件大事。
二十多岁的时候,他被任命为督邮,但因为看不起这个人,所以在护送的过程中,他将一个罪犯放了出来。
这一幕我们在以后的小说里都能看到,黄君汉放了翟让,宋江放了晁盖,朱同私纵晁盖,宋江,雷横,这些都是马援一手创造出来的。
因为“善心大发”,马援不得不抛下官职,逃到了遥远的北方,做了一名牧羊人,一不小心,就成为了一名畜牧大亨。
北地郡是一个游牧和农耕文明的分界线,马援在这片土地上如鱼得水,他一边放牧,一边接纳难民,最终聚集了上百个家族,拥有数万头牛羊,数万石粮食。
马援自然不会吝啬,他将所有的家产都分给了自己的亲朋好友。
请注意,这本历史的历史记载虽然简单,但至少有三点:
第一,马援很会经商,他认为只有把钱花出去,才能积攒财富,这是商人的道理,也是人性。第二,马援很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这里的汉族和羌人混杂,最擅长的就是处理国家事务。第三,马援对人心的把握很好,他的利己主义和正义都是一样的,商人和国家也是一样。
不久,王朝更替,王莽登基,马援也成了亡命之徒。马援在王莽的表哥举荐下,被任命为新城知府,一步登天。
当时的马援才三十出头,一副前途无量的样子。只可惜,这一次,马援赌错了,新王朝很快就覆灭了,马援两人身为“余孽”,又一次逃到了遥远的北方。
建武元年,刘秀在河北登上王位,他的兄长马师选择了刘秀,马援却做出了一个错误的选择,那就是加入了陇西的军队。
其实我们也不能粗鲁地嘲笑马援的无知,当时刘秀虽然登基为帝,但那个时代的皇帝太多了,刘秀也不是什么大人物,就拿刘秀来说,他的队伍就是个山寨版的朝廷。
但隗嚣是“藤蔓科”中的一员,他一辈子都在缠着自己,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干什么,一会儿要向刘秀靠拢,一会儿要向公孙述靠拢,一会儿要闭关锁国,最后还想着当皇帝。
总之,这个人一直在缠着自己,浪费了自己的一手好牌。
建武元年,隗嚣宣布:“吾已选定刘秀、公孙述一人,马援以使者身份,分赴两地。”
隗嚣无疑是最大的风投。
公孙述的战术很简单,那就是炫耀。
他把自己的身份摆得很高,用最隆重的礼节招待马援,既是为马援赚了一笔横财,也是为了彰显“成家帝国”的强大。
只可惜,马援根本不吃这一套,他断定,公孙述是一只不知天高地厚的井底之蛙!
公孙述和马援是同乡,甚至是至交好友,公孙述好不容易才将马援拉入麾下,怎么会起到反效果?
原因很简单,在马援看来,这是一次朋友相会,要表现的亲近一些,而不是装腔作势。你干嘛要搞出这么大的动静来?你这是看不起我吗?你这是在装逼吗?
公孙述显然是弄错了两人之间的关系,也搞不清楚马援的想法。
刘秀与马援只有一次接触,史书中并未提及骑师的角色,不过我想刘秀应该是从马援那里打听到了一些消息。
刘秀的战术很简单,那就是诚意。
他与马援的见面很是随意,两人之间的距离也很近,交谈起来就像是老友一般,气氛很淡,但却很有感情,显然刘秀已经摸清了马援的性格。
马援果然很高兴,言语间更是肆无忌惮,竟直接说道:“陛下如此随便的接见,就不怕本王是个刺客?”
刘秀丝毫没有帝王风范,他哈哈一笑,说道:“你不是暗杀,你只是个说客。”
二人闲聊了几句,刘秀并没有隐瞒马援,而是带着马援到处游历,就连上前线,也是如此。
一去就是一年,马援回来后,就对隗嚣说:“刘秀是真正的皇帝,为人诚恳,心胸宽广,我就投他一票!”
隗嚣有些嫉妒:“你说刘秀如何,高祖刘邦呢?”
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马援心中一动:“高祖是神仙,岂能相提并论,不过刘秀善于治国,勤勉不辍,而且不喜喝酒。”
你明白我的意思么?刘邦的弱点在哪里?不擅政事,嗜酒如命。马援一口一个“刘邦”,一口一个“神”,一口一个“刘秀”,居然比高祖还“完美”。
按理说,考察的结果已经出来了,隗嚣该决定投资的时候了,可这小子却一而再再而三的挑拨公孙述和刘秀。
马援大怒:“我就没见过你这么变态的,我不陪你玩了。”他转身就逃,去了洛阳,投靠了刘秀。
说到这,是我们回头看看马援的时候了。
不知道你有没有看出马援的软肋,他过于情绪化,缺乏大局意识。
就拿他和公孙述的交情来说,公孙述并没有做错什么,但问题是,马援太小气了,公孙述的客气,只是一个成功者向老朋友炫耀,并没有将两人的关系放在第一位。
就马援而言,他显然不如兄长,只是因为与隗嚣的关系,才会如此轻易地投靠隗嚣。
在确定了刘秀的身份后,他应该利用自己的人脉,主动地帮助隗嚣,而不是背叛。其实,马援的叛变激怒了隗嚣,让隗嚣和刘秀彻底失去了合作的可能。
刘秀大概会生气,所以他没有让马援升迁,反而赏赐了长安一片田地,让他自己做地主。
马援首次出现在刘秀的军营,是在建武八年,“二伐隗嚣”。
当时战事艰难,汉人难以支撑,刘秀不得不亲自上阵。刘秀在经过长安的时候,把马援也带来了。
刘秀的本意是让马援久居陇西,熟悉地形,了解隗嚣,能提供一些有用的情报,只是没有料到马援会有如此惊人的收获。
一到了第一线,马援就激动的大喊:“快去取米!”在所有人惊讶的注视下,他以稻谷“筑成”了陇西一带的山川河流、关隘险要。
他一指北方,高平第一城。
刘秀眼睛一亮:“就这样吧!”于是,在马援的建议下,汉人在高平开了一个口子,揭开了隗嚣数十年的秘密。
于建武九年,马援终于成为了东汉的御史。今年,他47岁。
建武十一年,四十九岁的马援被任命为陇西知府,这是他的梦想之源。他在那里工作了六年,首次带兵出征,平定了西羌的叛乱。
建武十七年,马援入朝,官拜中郎将,年仅55岁。此后三年,马援率领军队,平定了李广和交趾征家的叛乱。
特别是在交趾的时候,马援率领两万大军,三年时间,镇压了所有的叛乱,并且推行了汉法,恢复了农业,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
马援被封为新息侯,分封三千户,马援58岁,是他人生最鼎盛的时候。
建武24年,62岁的马援在武陵郡五溪蛮叛乱中提出了自己的要求。谁也没有料到,这一次的远征,对马援来说,却是一场滑铁卢。
自古以来,南疆之战,最大的克星就是自然环境,一是瘴气,二是人生地不熟,二是道路崎岖,补给艰难。
但反过来,只要掌握了最基本的规则,把握好了时节,摸清了地势,这些蛮族士兵的战斗力就会变得很弱。
只可惜马援失策,他被困在壶头山,走投无路,最终身患重病,死在了军队之中。
马援不在云台功臣榜上,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首先,云台功勋榜上的人,都是当年跟随刘秀建立的,马援并没有参加。
云台二十八将,马武是最后一个到达的,当时刘秀还未登上河北。
这些人,有的是刘秀造反后的追杀,有的是河北的从龙,都是和刘秀一起出生入死的革命战友。
虽然这场战争没有马援那么激烈,很多人的战果都比不上马援,但他们都是刘秀的忠实拥护者,是经历了白色恐怖的洗礼。
马援当时还躲在陇西,就算是隗嚣,也没有单独行动,凭什么登上这份榜单?
其次,马援的战绩,实际上是被后世抬高了,实际上,类似他的将领实在是太多了。
从马援的生平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主要功绩有两方面,一是他担任陇西县守时,屡次镇压定西羌之变,二是皖城、交趾一带的妖族起义。
平心而论,马援在那个时候的发挥是非常出色的。但别说是开国将军了,就算是在那个时代,也有不少这样的人。
耿弇的哥哥耿舒,耿国,祭祖的哥哥,窦融的哥哥窦友,刘尚,来歙,他们的战绩,都比马援要好。
因此,从头到尾,马援都只是一个“伏波将军”,连九卿的位置都没有。
为什么东平王刘仓要对汉明帝提出疑问?原因很简单,马援的女儿是皇后,为了维护自己的颜面,也要给自己的儿子留点颜面,这样才能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最终,人们将马援的人格魅力,转移到了自己的功劳上,对他产生了极大的怜悯。
马援的人格魅力在当时的确是一种独特的象征,他以“马革裹尸”的事迹打动了中华人民,至今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但是,我们也不能因为这一点,就把他的战绩说得太满。其实,刘秀对马援的重视并不高。
尤其是马援的死,更是引起了后世的共鸣。
马援为人豪爽,把这样的人当成朋友还可以,但在政界就不行了。
例如,刘秀的亲家梁松,曾经来看望过他,向马援行了一拜。马援并没有回礼,在他看来,梁松只是个晚辈,而不是皇帝最宠爱的女婿。
之后马援在家族书信中对梁松指手画脚,险些让刘秀责罚梁松,梁松因此与马援结仇。
这样的人,注定是要到处树敌的。马援去世后,耿舒第一个控诉马援在军事上的错误,而梁松则指责他贪污。
刘秀一气之下,削了马援的爵位,马家的人把马援匆匆埋葬,没有一个亲戚朋友来给他送行。
若不是马援的外甥将他的两个女儿送入皇宫,又有一个机缘巧合得到了汉明帝的宠爱,恐怕马援这辈子都会成为一个默默无闻的悲剧人物!
幻想总是最美好,但事实总是让人无法直视,这也是阅读历史的一种痛苦,你对伏波将军的幻想和现实有什么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