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试点示范等地区典型做法第1

北京皮肤科治疗医院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_9525899.html

01

第一期:加快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典型做法之1:广东省深圳市将大部分义务教育学位提供给随迁子女

深圳市国土面积平方公里,年,城区常住人口万人,地区生产总值2.8万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

(一)主要做法。一是允许持有居住证、在深圳市连续居住且参加社保满1年的外来人口随迁子女在深圳市接受义务教育,实行免试就近入学和积分入学制度。二是对符合深圳市义务教育公办学校申请资格但未在公办学校就读的随迁子女,按照小学每人每年元、初中每人每年元的标准,发放民办学校义务教育学位补贴。

(二)主要成效。截至年年底,深圳市外来人口随迁子女达86万人(其中在公办学校就读39万人),深圳市将59%的义务教育学位、41%的公办学位提供给了外来人口随迁子女。

典型做法之2:浙江省义乌市向随迁子女扩大义务教育学位供给

年,义乌市国土面积平方公里,市域常住人口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9.7%,地区生产总值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

(一)主要做法。一是在城区不同区位建设中小学校,每年为外来人口随迁子女增加个义务教育阶段学位。二是建立随迁子女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将公办中小学校接收随迁子女就学的经费列入年度教育经费预算,由市财政统一安排。三是将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全部安排在就近公办学校就读,规范程序、优化服务,实现招生入学全程网上办、报名入学最多跑一次。

(二)主要成效。“十三五”期间,建成投用了27所中小学校,较好满足了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入学需求。

典型做法之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帮扶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

年,哈尔滨市国土面积5.3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0.6%,城区常住人口万人,地区生产总值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

(一)主要做法。一是以流入地公办中小学校接收为主,按照相对就近原则安排随迁子女就学,做到就学无障碍、教育无区别、收费无差异。二是对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随迁子女,每年给予助学金补助;部分学校成立学校助学基金,通过学校教职员工爱心捐助、社会爱心人士捐赠等方式筹措资金予以帮扶。三是允许随迁子女报考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

(二)主要成效。截至年7月,在哈尔滨市城区中小学校就读的随迁子女达5.7万名、占中小学校学生总数的14%,其中,小学和初中分别为3.2万、2.5万名。

典型做法之4: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集团化办学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年,海门区国土面积平方公里,辖区内常住人口99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3.9%,地区生产总值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4亿元。

(一)主要做法。一是对中小学校施行集团化管理,以1所城区学校带动5所左右镇乡村学校的模式,组建5个初中教育、7个小学教育管理集团。二是海门区教育部门将人事裁量权下放至集团,拨付活动经费,实现集团组织到位、人员到位、经费到位。二是建立“抱团发展”的集团管理机制,在集团内统一管理制度、统一干部任免、统一师资配备、统一教学计划、统一质量要求、统一考核奖惩,实行教师编制独立、学籍管理独立、财务记账独立。

(二)主要成效。“十三五”期间,实现校长和教师流动多人次,其中骨干教师流动近人次,有力促进了师资队伍均衡配置和有序流动。

典型做法之5:湖北省武汉市随迁子女与户籍子女义务教育一视同仁

年,武汉市国土面积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84.3%,城区常住人口万人,地区生产总值1.6万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

(一)主要做法。一是将随迁子女人数纳入武汉市适龄中小学生基数,按相同标准开展招生、教育经费划拨、基础教育设施建设等安排。二是加大学位供给力度,支持接收农民工随迁子女学校建设。三是将随迁子女列入财政经费保障范围,按户籍子女标准提供财政经费保障,家庭经济困难的随迁子女与户籍子女同等享受“两免一补”政策。四是实行学籍动态管理,只要班级有学位、学生符合入学条件,允许随时插班。五是统一教学管理、活动安排和考核评价,对随迁子女与户籍子女一视同仁。六是探索“异地高考”,允许在武汉市就读且取得学籍满3年的随迁子女在湖北省参加高考。

(二)主要成效。年,武汉市中小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超出国家标准元,基本实现了随迁子女“进得来”“读得起”,与户籍子女享受同等待遇;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人数近14万人,其中在公办学校就读的比例超过97%。

典型做法之6:福建省晋江市向随迁子女免费提供普通高中教育

年,晋江市国土面积平方公里,市域常住人口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8.7%,地区生产总值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

(一)必要性。近年来,外来人口随迁子女在晋江市高中就读的人数不断增加,年增至1.5万余人。对随迁子女实施普通高中教育免学费政策,有利于降低外来人口工作生活压力,显著增强其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主要做法。一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发展综合高中,促进普职融通,为随迁子女提供更多选择;扶持民办教育,多渠道扩大学位供给;优化学校布局,办好乡镇高中,促进随迁子女就近便利入学。二是拓宽教育经费筹措渠道,通过税费减免政策,引导社会力量加大资金投入。

(三)主要成效。晋江市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大幅提升,本科上线率从年的26%提高到年的78%。

典型做法之7:山东省诸城市优化城镇医疗卫生服务

年,诸城市国土面积平方公里,市域常住人口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3.2%,地区生产总值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1亿元。

(一)主要做法。一是建立以1医院为龙头,1医院、1家三级乙等妇幼保健机构、1家疾控中心为支撑,8医院、40医院为枢纽,多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综合门诊部等为网底,公立民营互为补充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二是实行多元化投入,安排财政资金1.0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10.6亿元、抗疫特别国债资金0.6亿元,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0.2亿元。

(二)主要成效。年,诸城市域内就诊率达98%,建立城乡居民电子健康档案90万份,家庭医生签约43万人。

典型做法之8:福建省上杭县以公建民营方式发展普惠养老

年,上杭县国土面积平方公里,县域常住人口38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1.5%,地区生产总值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8亿元。

(一)必要性。上杭县基本养老服务供给存在较多短板,乡镇敬老院管理服务水平不高,难以满足正常养老需要;县城民办养老机构收费较高,普通家庭难以负担。

(二)主要做法。一是实行社会化连锁经营,将17个乡镇敬老院统一打包,公开招标确定承包运营方,要求承包运营方须提供不少于50%的床位用于公益需要。二是合理确定养老服务价格,统筹考虑财政收支、民办养老机构收费标准及周边市县养老机构收费标准,设定养老服务价格浮动上限;由财政兜底,解决政府集中供养特困人员救助标准与实际价格间的差价。

(三)主要成效。上杭县养老服务质量明显提升,显著提高了在院老年人的幸福指数,收住对象由原政府集中供养特困人员向普通老年群体扩大。年下半年,17所乡镇敬老院入住老年人名,其中失能老人人,床位使用率提高到70%。

典型做法之9:重庆市提供大规模公共租赁住房

年,重庆市国土面积8.2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9.5%,城区常住人口万人,地区生产总值2.5万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

(一)主要做法。一是按照“均衡布局、交通方便、配套完善、环境宜居”思路,在主城区公租房选址时,须临近交通站点,并按1:3比例与周边商品房“插花式”分布,力争使公租房小区品质与周边商品房小区品质基本一致。二是在公租房分配过程中,不设户籍要求,重点保障在主城区有稳定工作的住房困难家庭、外来务工的无住房人员、大中专院校毕业的新就业无住房人员。

(二)主要成效。截至年下半年,重庆市分配公租房55万户,保障了住房困难人员余万人。

典型做法之10: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支持农业转移人口缴存住房公积金

年,哈尔滨市国土面积5.3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0.6%,城区常住人口万人,地区生产总值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

(一)必要性。随着哈尔滨市建筑业、旅游业和互联网行业快速发展,大量农民工和灵活就业者等进入城区就业生活,亟需缓解其居住难的问题。

(二)主要做法。一是为农民工、个体工商户、自由职业者等灵活就业人员提供住房公积金缴存通道,社保开户后即可申请建立住房公积金账户。二是将获得住房公积金贷款资格时间,从连续缴存24个月减至12个月,使这些人群能够更快享受到住房公积金的相对较低贷款利率。

(三)主要成效。截至年8月末,哈尔滨市共为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者等重点外来人群余人建立公积金账户,累计缴存住房公积金1.6亿元;为近个家庭发放住房公积金贷款,贷款总额5.6亿元。

典型做法之11:安徽省芜湖市支持农业转移人口缴存住房公积金

年,芜湖市国土面积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2.3%,城区常住人口万人,地区生产总值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

(一)主要做法。一是扩大缴存范围,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均可申请缴存住房公积金。二是实行灵活缴存方式,农业转移人口可本人或通过务工单位缴存住房公积金。三是配套提供组合贷款,若住房公积金贷款不足以支付购房款,可向住房金融公司申请组合贷款。四是实行财政贴息,缴存人申请购房贷款可享受购房所在区县政府的财政贴息。五是严格控制风险,购房所在区县政府按照一定比例建立贷款风险准备金,协助做好逾期贷款催收等工作。

(二)主要成效。截至年8月,农业转移人口缴存住房公积金的人数近0人、金额4亿余元;发放购房贷款近10亿元,多户家庭通过财政贴息政策购买住房,节省利息近万元,有效满足了农业转移人口居住需求。

典型做法之12:四川省眉山市支持农业转移人口缴存住房公积金

年,眉山市国土面积7平方公里,市域常住人口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0.1%,地区生产总值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

(一)主要做法。一是出台鼓励引导农业转移人口购房落户的制度细则,施行农业转移人口住房公积金制度。二是将有进城购房愿望的农业转移人口(男未满60周岁、女未满50周岁),全部纳入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范围,缴存6个月以上,即可在购房时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

(二)主要成效。截至年9月,为近户农业转移人口发放住房公积金贷款近12亿元,节约利息2.4亿元,农业转移人口居住成本明显降低。

典型做法之13:贵州省向易地扶贫搬迁人口提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

年,贵州省国土面积17.6万平方公里,省域常住人口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3.2%,地区生产总值1.8万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

(一)必要性。贵州省易地扶贫搬迁人口多达万人,其中绝大部分须搬迁至城镇。亟需增强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解决易地扶贫搬迁人口上学、看病和住房等民生问题。

(二)主要做法。一是建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个、住房近47万套,实现万易地扶贫搬迁人口在城镇集中安置。二是在各安置点周边,新改扩建近个配套义务教育项目,解决了38万易地扶贫搬迁人口的子女就学问题。三是为易地扶贫搬迁人口做好社保参保衔接,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全覆盖。

(三)主要成效。“十三五”期间,贵州省通过推动易地扶贫搬迁人口向城镇转移,并增强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新增了近万新市民,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了约5个百分点。

典型做法之14:江苏省推行居住证在全省范围内“一证通用”

年,江苏省国土面积10.7万平方公里,省域常住人口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3.4%,地区生产总值10.3万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

(一)必要性。江苏省特别是苏南地区农业转移人口规模较大、流动性较强,以居住证为载体提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推动居住证在省域内通用,有利于保障农业转移人口享有更充分更便捷的城镇基本公共服务。

(二)主要做法。一是制定覆盖10个领域、86个项目的基本公共服务清单,保障居住证持有人在居住地享有各项权利,鼓励各市县进一步拓展居住证服务内容、增加居住证“含金量”。二是实行居住证在省域内“一证通用”,13个设区的市先后制定实施办法,实现居住证制度全覆盖、居住证申换补领免费。

(三)主要成效。截至年下半年,制发居住证余万张,涵盖务工、就学、投资经商、探亲访友、投靠亲属、随迁子女等各类群体,居住证持有人与户籍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持续缩小。

典型做法之15: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鼓励外来常住人口进入村(社区)“两委”

年,南海区国土面积平方公里,辖区内常住人口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95.2%,地区生产总值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

(一)必要性。南海区户籍人口与非户籍外来常住人口比例“倒挂”,基层社会治理难度日益增加,全部由户籍干部组成的村(社区)“两委”,在管理上面临融入群众难、信息不对称等问题。鼓励非户籍人口进入村(社区)“两委”,有利于优化“两委”人员结构,拓宽外来常住人口参与基层治理渠道,完善社会基层治理体系。

(二)主要做法。一是把好非户籍委员入口关,把思想政治素质作为人选考察的第一因素,通过与候选人原户籍地对接、开展部门联审、“一对一”沟通等方式进行考察。二是完善配套制度,制定村(社区)“两委”非户籍委员工作职责、管理、待遇等细则。三是定期开展专题培训,加强党性教育、乡情教育和纪律教育,重点提高非户籍委员在公共服务、群众工作和基层党建等方面能力。

(三)主要成效。一是非户籍人员更多参与基层治理,近名非户籍党员纳入属地化管理,近50名非户籍党员骨干担任村(社区)党组织兼职委员,多名非户籍人员进入群团组织。二是“两委”人员结构得到优化,非户籍委员大多从事过企业管理、社会组织、教育文化等工作,综合能力较强,平均年龄35岁。

典型做法之16:吉林省公主岭市范家屯镇设立社区公共服务中心

年,范家屯镇国土面积平方公里,镇域常住人口14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7.7%,地区生产总值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亿元。

(一)必要性。范家屯镇常住人口持续增加,社会管理、维护稳定、提供服务任务越来越重,工作人员不够、权责界线不清、局部管理空白等问题日益突出。

(二)主要做法。一是将原有5个社区居委会调整优化为12个社区居委会,充实管理服务人员,由25人增至84人,平均年龄39岁,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占比达95%,将管理经费直接下拨到社区。二是每个社区设立一个公共服务中心,设立集公共卫生、社会保障、法律服务等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大厅。

(三)主要成效。范家屯镇群众反映强烈的基本民生问题得到更好更及时解决,几年来为群众解决各类问题近千件。政策传递执行反馈更加畅通,各项工作通知可直达社区,群众诉求也可通过社区直接反馈到主管部门。

02

第二期:提升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能力

典型做法之1:北京市延庆区结合重大赛事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年,延庆区国土面积平方公里,辖区内常住人口35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9.5%,地区生产总值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3亿元。

(一)必要性。延庆区是年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举办地、北京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三大赛区之一。为推动冬奥会延庆赛区、世园会园区场馆等项目落地与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相结合,年5月启动了“服务冬奥世园、促进绿色发展”培训行动,提高城乡各类劳动者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二)主要做法。一是聚焦培训就业建立工作机制,在发挥本地培训机构优势的基础上,面向国内外公开招募多家合作培训机构,建立培训就业一体化工作机制。二是聚焦重点领域精准培训,围绕服务保障冬奥会、世园会及劳动力就业实际需求,制作培训工种菜单供自主选择,将延庆镇、康庄镇、张山营镇等作为重点区域,联合有关企业开展精准“订单式”培训。三是聚焦新职业(工种)制定培训标准,率先探索制定无人机驾驶员等83个新职业(工种)的培训标准和补贴标准,促进劳动力在新兴行业内就业增收。

(三)主要成效。构建起“政府发单、群众点单、机构接单、企业收单”全培训链,保障了冬奥会和世园会用工需求。截至年下半年,围绕餐饮、交通等冬奥会和世园会保障领域,以及滑雪志愿者、应急救护志愿者、滑雪教练员、无人机驾驶员等职业,开展各类培训9.7万人次,培训后就业人。

典型做法之2:河北省涉县在农民家门口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年,涉县国土面积平方公里,县域常住人口38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3.2%,地区生产总值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亿元。

(一)主要做法。一是送教下乡,尽可能把教学场所设立在农民家门口,确保有培训意愿的农民就地就近参加培训,保障其学技、顾家“两不误”。二是健全体系,增加培训机构和专兼职教师,扩充培训工种,形成以涉县职教中心为龙头、民办培训机构为补充的培训体系。三是灵活培训,通过“线上培训与线下培训相结合、校内培训与送技下乡相结合、长班培训与短班培训相结合、单独培训与联合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与分散学习相结合”等方式,为农民培训创造便利条件。

(二)主要成效。截至年下半年,涉县在农民家门口办班数占办班总数的70%以上,80%以上的学员能够全程参加培训;完成培训0.6万人次,90%以上的学员通过鉴定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学员就业率超过30%;常年在外务工人员达6万余人,年均劳务收入超过12亿元。

典型做法之3:吉林省梅河口市校企联动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年,梅河口市国土面积平方公里,市域常住人口70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0%,地区生产总值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亿元。

(一)主要做法。一是建立政府部门、乡镇(街道)、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联动模式,政府部门牵头管理,乡镇(街道)组织监督,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具体实施。二是鼓励大型企业与技工院校、职业院校等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合作,推行“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的新型学徒制培训。

(二)主要成效。依托11家职业技能培训培训机构,开展了育婴员、养老护理员、电工、烘焙工、营养配餐员等期培训,培训农业转移人口超过1万人次;依托大型企业,开展了在岗职工培训多人次。

典型做法之4:贵州省清镇市开展大规模职业教育

年,清镇市国土面积平方公里,市域常住人口63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5.7%,地区生产总值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亿元。

(一)主要做法。一是扩大职业院校面向农业转移人口的招生规模,建立精准招生、培养、就业的订单化培育方式,构建“职教—实训(培训)—就业(创业)”的服务体系。二是通过“引企入校”“引校进企”“前店后校”等方式,与余家大型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提高职业院校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三是鼓励职业院校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

(二)主要成效。截至年下半年,清镇市建成职业院校19所、开设专业多个,在校师生近15万人,每年为贵州省各产业园区和大型企业培养输送职业技能人才3万余人。

典型做法之5:广西壮族自治区荔浦市加强农民工就业公共服务

年,荔浦市国土面积平方公里,市域常住人口33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43.9%,地区生产总值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亿元。

(一)主要做法。一是建立农民工就业需求数据库、企业用工需求清单,全面掌握农村富余劳动力信息和企业用工需求。二是与职业院校及大型企业合作,聘请职业院校教师及企业技术管理人员担任创业讲师和职业辅导员。三是对农民工创业贷款提供担保,施行房租水电补贴、企业新招录人员社保补贴、员工培训费用补贴、税费减免等扶持政策。

(二)主要成效。年,荔浦市为农民工推送了15万余条招聘信息,联合企业培训合格技工近人,直接为1多名农民提供了就业岗位,协助为农民工提供创业贷款2余万元。

03

第三期:促进城市群一体化发展

典型做法之1: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取得新进展

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重庆、四川两省市和国务院有关部门,扎实实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势头良好。川渝合作共建67个重大项目开工了64个,完成投资7亿元,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一体化发展步伐加快,取得一批阶段性成果。

(一)交通互联互通加力提速。成渝中线高铁作为重庆、成都双城发展主轴上的“大动脉”,年8月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9月启动建设。渝西高铁前期工作有序推进,成都至达州至万州铁路、渝昆高铁项目完成投资近亿元,成渝双城直达动车客运班列日均运行超过列次。成都天府国际机场高质量建成投运,年6月成功首飞,助推开启“两场一体”运营新时代。重庆新机场选址初步明确,成渝地区“干支结合”机场布局进一步优化。成渝、成遂渝、成安渝、成资渝4条双城直连高速通道全部形成,成渝高速扩容、遂渝高速扩容、渝邻高速扩容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川渝省际高速公路通道达13条。川渝合资共建港口万州新田港二期工程开工,助力完善川东北出海通道。

(二)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两省市政府共同印发成渝双城经济圈汽车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实施方案,引导汽车、电子信息两大主导产业错位发展。成渝地区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工作方案获得批复,共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成渝国家枢纽节点。联合选定20个产业园区作为首批产业合作示范园区,遂潼环氧乙烷产业合作园、遂潼天然气产业园等建成投产。国家级重庆(荣昌)生猪大数据中心自贡运营中心挂牌成立,重庆市猪八戒知识产权大数据服务运营中心项目公共服务平台建成。渝威国际农批冷链项目一期工程、华蓥高兴站货场、潼安特色农业产业项目基本建成。成渝双城经济圈发展基金完成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40亿元。共同举办成渝双城经济圈全球投资推介活动,面向余家中外知名企业、协会商会和机构推介投资项目。

(三)协同创新能力稳步提升。推动以“一城多园”模式高标准共建西部科学城,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年举办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中科院成都天府新区科技创新交叉研究平台、中国(绵阳)科技城激光产业基地等40个重大项目投资亿元。川渝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成上线,电子科技大学重庆微电子产业技术研究院、长江上游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等项目加快推进。联合实施年川渝重点研发项目,集中发布41项产学研创新成果。

(四)生态环境保护扎实推进。联合编制“六江”(长江、嘉陵江、乌江、岷江、沱江、涪江)生态廊道建设规划,协商划定两省市生态保护红线,推进“两岸青山·千里林带”生态治理,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重庆市广阳岛片区开展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大熊猫国家公园及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等建设有序推进。制定琼江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川渝联防联治三年行动计划,共同开展跨界河流联防联治现场会及联合暗访、大气污染防控交流等活动,建立联手打击整治破坏环境保护违法犯罪的协作机制。实施成渝双城经济圈“无废城市”共建,创立危险废弃物跨省市转移“白名单”制度,提高审批效率、实现资源共享。成立生态环境联合执法协调小组,开展跨界联合执法。

(五)改革开放持续拓展深化。两省市以川渝毗邻地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为突破,积极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的制度改革。联合印发川渝高竹新区总体方案,探索建立“存量各自分享、增量五五分成”的合作共建机制。全面落实政务服务川渝通办事项清单,推动跨省通办事项线上“全网通办”或线下“异地可办”,截至年9月底,实现项事项川渝通办,办件量超过万件,日均办理1.5万件。建立两省市市场准入异地同标、市场监管案件线索移送等机制,开设“两江天府合作办事窗口”,实现异地申办营业执照、“红黑名单”互认。共同制定川渝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总体方案。年1—8月,重庆、成都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开行7列,东盟公路班车开行车次,中欧班列(成渝)开行列,促进成渝地区从内陆腹地向门户枢纽和开放高地加快转变。

(六)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多点突破。联合开展交通通信、就业社保、医疗卫生等六大便捷生活行动,实施16项便民举措,让公共服务有温度、政策保障有力度。所有市、区、县实现户口迁移迁入地“一站式”办理。截至年9月,家定点医疗机构实现住院费用跨省直接结算,2.5万家医疗机构实现普通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两省市医保参保人员住院11万人次,门诊就医购药跨省直接结算达62万人次。住房公积金异地转移接续要件简化为1张表,办理时间从1个月缩短至3个工作日以内。成渝城际动车日均开行78.5对、发送8.6万人,重庆、成都区主城公共交通实现“一卡通”“一码通乘”。共同印发川渝跨界毗邻地区应急救援服务范围、川渝两地卫生技术人才“双百”项目等实施方案。共同举办首届川渝住房城乡建设博览会、首届川渝妇幼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论坛等活动。

(七)重点区域交流合作日益密切。两省市党委、政府联合出台《加强重庆成都双核联动引领带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行动方案》,加强重庆市主城区和成都市双核联动发展。以毗邻地区联动发展为突破口,一体谋划和推动建设万(州)达(州)开(州)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及川渝高竹新区、遂(宁)潼(南)一体化发展先行区等区域合作共建功能平台。两批次选派超过名优秀年轻干部到两省市职能部门、重要开放平台、重点合作市县挂职交流,推动两省市职能部门和市县建立密切合作机制。

典型做法之2: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取得新进展

长江中游城市群包括湖北、湖南、江西部分市县,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巩固“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的重要区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

(一)主要成效。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以来,省际协商合作机制、省会城市会商机制不断健全,产业协作、污染共治、公共服务共享等取得积极进展,城市群经济增速位居全国前列,发展动能持续增强,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年常住人口超过1.3亿人,地区生产总值达9.4万亿元、占全国的9.3%,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大幅提升。一是空间格局逐步优化。武汉、长沙、南昌等城市综合实力和发展能级不断提升,都市圈形态初步显现,武汉都市圈同城化发展格局加快形成,同城化发展办公室挂牌运行;长株潭都市圈同城化建设加快推进,竞争力和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南昌都市圈加快培育。省会城市合作及毗邻地区合作持续加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布局推进生态环保、现代农业和新能源等领域绿色技术创新,助推洞庭湖生态环境改善;龙(山)(来)凤经济协作示范区、“通平修”次区域合作示范区等建设开局起步。二是综合立体交通运输网基本形成。沿江高铁项目前期工作正在加速推进,铁路网总规模突破1万公里,建成以武汉市、长沙市、南昌市为中心的“三角形、放射状”城际交通网络,实现省会城市之间2小时、省会城市与周边城市之间1—2小时通达。高速公路网主骨架全面形成,省际公路联网工程稳步实施,长江中游三省公路总里程超过73万公里。三省合计港口吞吐量近7亿吨,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一批航道整治工程加快推进。武汉市、长沙市、南昌市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增强。三是产业基础不断夯实。形成了以装备制造、汽车航空、有色冶金、石油化工、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产业集群。三省围绕承接产业转移、优化产业布局,加强统筹谋划和产业协作,着力提升区域产业整体竞争力。各类创新载体创新能力持续增强,科技创新成果持续涌现,创新链、产业链加快融合。四是绿色发展起势见效。长江协同治理、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和“两型”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环境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高于长江经济带平均水平,单位GDP用电量低于长江经济带平均水平,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三省政府共同签署长江中游湖泊湿地保护与生态修复联合宣言,合力抓好湖泊湿地管理保护、生态修复和科学利用。环保部门签订跨界环境污染纠纷处置和应急联动框架协议,水利部门初步建立水利执法合作机制、水事纠纷调处合作机制。五是对外开放格局稳步优化。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自由贸易试验区、全国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等开放平台集成效应初步发挥,与东盟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经贸合作日益密切。湖北自贸区总体方案项改革试验任务实施率达%,21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国推广,新增企业超过6万家。湖南自贸区总体方案和实施方案加快落实,一年新设企业0家,年1—8月对非洲进出口额达亿元、同比增长44%。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探索“赣深组合港”运营模式,实现“跨关区、跨陆海港”通关,实施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24项改革创新措施,通关效率稳居全国前列。

(二)存在问题。同时,长江中游城市群整体实力和一体化发展水平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不小差距。一是综合实力有待提升。人均GDP分别仅为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的57%、53%,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分别仅为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的60%、40%。年年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3.3%,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开放水平有待提高,平台枢纽联动效应有待发挥,在全国进出口额前20名的综合保税区中,长江中游城市群仅有1个。二是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总体不强。与东部地区三大城市群不同,长江中游城市群主要城市仍处于集聚大于辐射的阶段,对周边城市的虹吸效应较强,如武汉都市圈除武汉市外的8市经济总量之和不到武汉市的70%。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布局集中在省会城市,次级城市公共服务能力存在级差,医院有18家,与之相邻、常住人口超过其60%医院仅有1家。从城际人员联系强度看,武汉市与周边城际铁路日均运输量仅为1.3万人次,与广佛城际的60万人次差距明显。三是创新水平和产业协同程度不高。尽管城市群高等教育和科技研发资源不少,但高端科研机构与创新平台不足,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仅为1.8%,其中企业研发经费占比不足一半。年中国制造业强企业中,城市群入围企业不足5%;中国民营企业强中,城市群入围企业仅29家,不到浙江的1/3。沿江产业结构不优、重化企业密布,转型升级任务依然艰巨,“腾笼换鸟”仍需久久为功。城市群内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等支柱产业尚未形成上下游较为完备、相互间密切协作的产业链。四是生态环境短板仍未补齐。在共抓大保护理念的统领下,针对长江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全面排查和系统治理取得明显成效,但生态环境治理任务依然严峻,污染治理、生态修复、资源保护等问题矛盾交织,环境风险仍然突出。据生态环境部监测数据,年1—9月,湖北省有2个断面水质严重恶化,湖南省部分饮用水水源地出现水质不达标情况。五是一体化发展机制有待健全。省际协商协调机制虽已建立,但模式较为松散,针对城市群发展事项的专项机制尚未做到常态化制度化,落实重大决策、推进重大项目的功能还不完善。省际合作覆盖领域相对较少,除产业园区共建等个别领域外,尚未在跨界环境共治等合作领域建立起有效的利益共享和成本共担机制,统一市场建设总体滞后,推动一体化发展的内生动力不强。

(三)下一步考虑。优化提升长江中游城市群,有利于优化我国城镇化空间布局、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开创中部地区崛起新局面。“十四五”时期,要按照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关于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的要求,健全协商合作机制,强化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加快补齐短板弱项,努力提高发展质量。一是聚焦先进制造和科技创新,提升改革开放水平。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引导劳动力要素合理畅通、有序流动,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快发展技术要素市场、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推进各类产业分工协作、互利共赢,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和科技创新高地,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更好发挥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加快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和现代流通体系,构建畅通国内大循环的重要空间枢纽。二是依托省会城市培育发展都市圈,优化城市群空间格局。推动武汉、长沙、南昌等城市加快转变发展理念,形成内涵提升型发展方式,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合理降低中心城区人口密度。鼓励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周边中小城市,培育形成现代化都市圈。依托京广通道推动武汉都市圈、长株潭都市圈协同发展,依托沿江—京九通道推动武汉都市圈、南昌都市圈互动发展,依托沪昆通道推动长株潭都市圈、南昌都市圈联动发展。支持有关省份提升大中城市功能品质,加快推进县城补短板强弱项,构筑城市间生态和安全屏障,形成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网络型城市群格局。三是强化交通基础设施先导作用,提高城际互联互通程度。完善通达外部的干线铁路和服务内部的城际铁路网络,重点贯通成都重庆至上海沿江高铁、厦渝高铁、呼南高铁等干线铁路,构建多向立体的综合交通运输大通道。优化多层次轨道交通体系,提升城际铁路运营效益,支持利用既有铁路富余能力开行市域(郊)列车。强化国省道干线跨省路段提质改造,实施打通省际市际待贯通路段专项行动。加强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促进其他沿江港口协同发展。提升武汉市、长沙市、南昌市区域航空枢纽功能,完善国际航线网络,建设鄂州市专业性货运枢纽机场。四是统筹推进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实现绿色发展。着眼生态系统整体性和长江流域系统性,以幕阜山和罗霄山为主体打造城市群“绿心”,强化鄱阳湖和洞庭湖保护,深化长江及汉江、湘江、赣江治理,筑牢大别山、大巴山、雪峰山、怀玉山、武夷山生态屏障。加强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完善突出问题整改常态化机制,扎实推进污染治理工程,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制定负面清单,有序推进落后污染产能退出。深化研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积极探索长江干流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畅通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通道。积极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五是健全协同发展机制,提升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水平。支持长江中游城市群有关省份及市县健全多层次常态化协商合作机制,完善党政负责人定期会商机制,研究推动重大事项,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联合办公室。探索建立成本共担和利益共享机制,鼓励教育医疗资源共享、产业园区和科研平台共建,共同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支持长江中游城市群强化与长三角城市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上下游联动,打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样板。

典型做法之3:北部湾城市群建设取得新进展

北部湾城市群包括广西、广东、海南部分市县,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的沿海城市群,也是唯一与东盟国家既有海上通道、又有陆地接壤的区域,区位优势明显、战略地位突出。年2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北部湾城市群发展规划》。规划实施以来,三省区立足“一湾相挽十一国,良性互动东中西”的独特区位优势,深化以面向东盟为重点的全方位开放合作。年年底,城市群常住人口超过万人,地区生产总值达2.2万亿元,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一)主要做法。一是建立协同发展机制。三省区分别印发北部湾城市群发展规划的省区内实施方案。共同出台《推进实施北部湾城市群发展规划合作机制》,明确“三级运作+专题合作”的协同机制,制定—年推进北部湾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合作重点工作,明确具体合作事项。桂琼、粤桂分别签订关于深化开放合作框架协议和加强交通运输互联互通合作备忘录。城市群内市际合作走实走深,广西着力推进北钦防一体化,广东湛江、茂名分别与广西玉林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广东湛江出台加强与海南相向而行的意见,广东茂名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六市签署共建中国滨海度假旅游目的地合作框架协议,与南宁、钦州等市签署农业合作协议。二是以生态共建为重点探索建立利益协调机制。加强生态环境联防联控,粤桂两省区加强鹤地水库、黄华江、罗江等省际跨界河流水库的环境综合整治,初步建立跨界流域污染防控、联合监测预警、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联动、环境污染纠纷协调处理、工作会商交流等机制。印发《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一体化规划》,明确推进九洲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研究建立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区、自然保护区等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签署《粤桂危险废物跨省非法转移联防联控合作协议》,共同加强对危险废物各环节、全过程精细监管。三是加快市场一体化建设步伐。重点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成效显著,跨市县户籍办理流程得到有效简化,南宁、北海、防城港、钦州、玉林、崇左六市实现户籍同城化受理,跨区域信用信息互联共享初步实现。推动北海市、钦州市、防城港市一体化发展,印发北钦防一体化发展规划、产业协同发展会商制度和清单,推进产业一体化发展先行先试。推进跨区域合作共建园区,湛江—北海粤桂北部湾经济合作区、龙港新区玉港合作园、湛茂空港经济区有序推进。四是推动完善公共服务协同发展机制。南宁、北海、防城港、钦州、玉林、崇左六市实现统一中考,教育合作交流制度、联动教研活动持续开展。部分城市实现社保参保人员信息互联共享、定点医疗机构互认和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医疗卫生资源共享加速推进,成立广西海上紧急医学救援中心。共同签署北部湾城市合作组织成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联防联控合作框架协议,完善突发卫生事件区域联防联控合作机制。湛江市国际邮轮港项目与粤港澳大湾区邮轮母港、海南邮轮母港加快对接,共享旅游资源。

(二)主要成效。北部湾城市群紧紧抓住国家实施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港建设、西部大开发、共建“一带一路”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发挥区位优势,深化以面向东盟为重点的全方位开放合作,持续推进改革创新,城市群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一是产业发展基础不断夯实。依托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等跨省区重大合作平台,推进区域间产业协作。现代产业体系逐步构建,初步形成以石油化工、冶金、能源、粮油加工为支柱的临港产业集群,以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海洋产业为重点的新兴产业集群,以跨境商务商贸、现代金融、现代物流、国际会展、健康养生为特色的现代服务业集群和特色农海产品加工集群。二是蓝色海湾格局基本确立。生态安全格局总体稳固,陆地生态空间占比超过43%,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得到有效保护,水系生态廊道建设初见成效,生物多样性、水源涵养等生态功能逐步优化。环境治理中期目标基本完成,西江流域重点河流水质%达标,清理整治入海排污口个。近海环境明显改善,大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超过90%,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稳定在91%左右。三是城镇体系进一步健全。南宁市常住人口达到万人,海口、湛江集聚能力不断增强,三市生产总值占北部湾城市群生产总值比重由年的42.7%提高到年的44.3%。钦州、北海、防城港、玉林、崇左、茂名、阳江、儋州等节点城市加快发展,博白、合浦、浦北、兴业、澄迈、东方等中小城市逐步形成,东兴、凭祥等口岸城市作用凸显。四是基础设施体系不断完善。以北部湾港口群为起点的海上运输大通道不断完善,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港口规模快速提升,“三南”地区重要出海口作用不断增强。湛江徐闻港至海口新海港、海安新港至海口秀英港等航线加快建设,琼州海峡港航一体化有序推进。完成湛江港30万吨级航道改扩建工程,粤琼两省港口集装箱业务及冷链物流合作不断深化。综合能源储备基地、沿海核电基地等加快建设,能源应急保供能力不断提升。五是对内对外双向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积极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两湾”联动发展不断深入,以深度参与西部陆海新通道为契机,与成渝等地区联系持续加强。海南自由贸易港、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中国(湛江、茂名)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设立,防城港国际医学开放试验区加快建设,中马“两国双园”、中越“两国两园”等国际合作园区建成,东兴、凭祥等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体制机制改革顺利推进,钦州保税港区、凭祥综合保税区等贸易额超过千亿。建立首个东盟货币服务平台、跨境保险服务中心、国检试验区,三省区与东盟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全国近三成比例。成功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文化展、中国—东盟文化论坛、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等系列文化交流展会活动,建成南宁东盟文化博览园、北部湾海洋文化博物馆和北部湾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博物馆。

(三)存在问题。北部湾城市群总体仍处于培育阶段,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偏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一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不足,30万吨级及以上的深水码头及航道尚未实施,港口配套基础设施较为薄弱,陆路通道有待畅通,亟需建设高标准港航设施、打通对外货运断头路。二是产业集群化发展水平不足,沿海城市产业发展结构雷同,临港工业亟需绿色化改造,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较小,区域协同创新能力和全社会研发投入亟需加强。三是对外开放水平有待提升,与东盟特别是环北部湾主要港口城市在海洋产业、海洋科技合作尚未形成有效的协同机制。四是一体化发展水平仍然偏低,高效协同的发展机制有待健全。

(四)下一步考虑。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发展壮大北部湾等城市群。北部湾城市群将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深度对接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积极拓展全方位开放合作,建立健全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和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加快建设蓝色海湾城市群。一是优化城市群空间格局。进一步强化空间分区管控,构建陆海统筹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维护海湾良好生态环境。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沿海综合运输通道建设,强化南北钦防城镇发展轴、湛茂阳城镇发展轴。加快形成以都市圈为主体形态的人口产业集聚格局,着力打造南宁都市圈,发展湛茂和海口组团,促进人口和产业向重点地区集聚。二是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以港口分工优化和航运服务现代化为牵引,加快完善港航基础设施,打造北部湾现代化港口群。推进陆上交通互联互通和空中走廊建设,开工建设平陆运河,构筑西部地区陆海衔接、内外联通的综合交通枢纽。三是大力发展向海经济。培育壮大临港优势产业集群,积极培育向海新兴产业和关联服务业,开发“蓝色粮仓”“海洋牧场”,积极探索深海开发,加快建设国家海洋经济示范区,合作共建向海经济先行区。建立利益分享机制,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推进跨行政区合作园区共建,发展“飞地经济”。建设面向东盟的科技创新合作区,打造北部湾创新共同体。四是守护北部湾蓝色海湾。坚持全域保护,继续完善跨区域环境污染联防联治体系,推进临港产业绿色化循环化改造,发展多元化清洁能源,探索碳汇核算交易标准和机制,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提高北部湾涉海事务管理服务一体化水平,建设南海资源开发利用和安全保障综合服务基地,提升一体化海上行动综合保障和重点海区联合搜救能力。五是深化拓展海陆双向开放。积极参与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共同体,推动成立多式联运联盟,主动融入共建“一带一路”。高标准高质量建设海南自贸港、广西自贸区等开放平台,推动中马“两国双园”等国际合作平台和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等国际展会升级发展。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区域重大战略,推动与东南亚国家合作共建跨境产业链供应链。六是提升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水平。优化城市群内公共资源配置,打造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开放合作试验区,高质量建设防城港国际医学开放试验区,加强区域养老服务资源对接联动,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便捷化水平,共同打造幸福北部湾。

典型做法之4: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取得新进展

年1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为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规划实施以来,陕西、山西、甘肃三省共同围绕“向西开放的战略支点、引领西北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以军民融合为特色的国家创新高地、传承中华文明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内陆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五大战略定位,不断细化落实各项任务举措,城市群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年年底,城市群常住人口达万,地区生产总值达2.2万亿元,人均GDP达5.7万元、年均增速近10%,城市群综合能级和一体化发展水平再上新台阶。

(一)主要做法。一是制定总体实施方案。年12月,陕西省印发《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方案》,明确陕西推进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的8项主要任务42条具体举措,并列出基础设施能力提升、创新引领现代产业培育、生态环境保护、文化传承创新、民生改善与服务共享等七大类个重大工程项目,总投资过万亿元,以高质量的项目支撑规划有效实施。山西、甘肃两省也制定印发了《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方案》,明确推动规划落地见效的具体路径和保障措施。二是加强组织领导和跨省协调。陕西省政府成立了由常务副省长任组长、西安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副组长、有关部门和市(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推动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发展改革委,及时研究协调解决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西安市等也成立了相应机构。年,关中平原城市群三省12市2区共同发布了《关中宣言》,年三省协商制定《推动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联席会议制度》《年关中平原城市群跨省合作重点推进事项》,建立关中平原城市群跨省协作机制,提出共同推动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13个方面具体工作。西安市牵头成立的城市群区域合作办公室正式进入实体化运营阶段。三是坚持年度重点推进。把长期规划与年度计划结合起来,明确每年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年印发实施了《推进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行动计划》,加快推进交通互联、产业互动、资源开放、服务共享、污染共治等七大行动,制定21项重点项目工程清单,安排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重大平台建设。、年连续印发《推动关中平原城市群和新型城镇化发展重点工作任务》,从陕晋甘务实合作、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产业互动和协同创新、生态共治和服务共享等多个方面部署了年度重点工作。作为重点任务之一,陕西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建设西安国家中心城市的意见》,积极开展《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推动西安与周边城市同城化发展,充分发挥对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的引领作用。四是狠抓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规划确定的重大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项目建设,火烧寨(陕甘界)至陇县、湫坡头(陕甘界)至旬邑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侯禹高速黄河大桥、吴王浮桥、风陵渡黄河大桥建成通车,国道禹门口黄河公路大桥引道工程实现双幅通车;西安至银川高铁通车运行;西安至延安、西安至安康高铁加快建设,西十高铁即将开工建设,平阳至庆阳铁路、宝中线中卫至平凉段扩能改造前期工作有序推进;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引汉济渭二期工程全面推进建设。规划研究兰州—定西—平凉—庆阳—延安高铁。

(二)主要成效。一是城镇体系有所优化。西安市人口和经济承载能力显著增强,现代产业体系逐步壮大,6大支柱产业总产值突破亿元。宝鸡市聚焦提升制造业影响力,坚持转型升级,产业体系更加优化。运城市全力夯实发展底盘,抢先布局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后劲蓬勃坚实。天水市推进“工业强市”,调结构促转型和特色优势产业提质增效成果明显。咸阳市、渭南市、铜川市、商洛市、杨凌、临汾市、平凉市等综合承载能力持续增强。二是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明显增强。以高速铁路为重点的城市群对外运输通道加快拓展延伸,以西安市为中心、以宝鸡市为次中心,以渭南市、商洛市、运城市、临汾市、天水市、平凉市等为节点的城市群综合交通枢纽体系日趋完善。“米”字型高铁网不断完善,西安至郑州、兰州、太原、成都高铁相继开通运营。西安北至机场城际铁路通车运营,西安外环高速(南段)等4条重点公路开工建设,沿黄公路全线建成通车。智慧城市和通信基础设施建设进展明显,陕西省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二级节点(综合型服务平台)建成运营,西安市、宝鸡市工业互联网平台落地实施,西安市成功开通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三是产业协同和资源共享水平不断提升。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重点产业集聚度不断提升,单晶硅产品产量位居全球第一。中国科学院西安科学园加快建设,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揭牌,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加快建设。西安高新区与宝鸡、杨凌、渭南、咸阳国家级高新区签署了协同发展协议,“飞地园区”建设不断深化。城市间资源共享不断深化,西安市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向咸阳市开放,天水市与西安交通大学等高等院校开展科技合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庆阳市建立了苹果实验基地和庆城苹果试验示范站。陇东南地区25家医疗机构加入陕西省儿童医疗联合体,全面启动双向转诊绿色通道。签订实施区域旅游城市合作行动计划、共同开发周边旅游市场合作协议,整合旅游资源、对接旅游线路、开展整体宣传。四是对外开放新格局基本形成。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建设成绩显著,15条干线通道覆盖了欧亚大陆全境,15条集结线路辐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晋陕豫黄河三角洲等主要货源地,年开行量、重载率、货运量等核心指标稳居全国前列。开通“首尔—西安—洛杉矶”等3条第五航权政策客货运航线,开通国际航线92条,通达全球36个国家74个主要枢纽和城市。五是区域改革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西咸新区发展体制机制全面理顺,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步伐不断加快。陕西自贸试验区21项典型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营商环境明显改善。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西咸接合片区扎实推进五项试验任务,取得初步成效。

(三)存在问题。一是跨区域合作机制仍不完善。三省虽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并实现常态化运行,但从运行效果看,联席会议对于切实解决区域一体化发展关键问题的作用有限,特别是在跨省交通设施、产业协作等重点领域合作项目推进过程中,隐性行政壁垒仍然存在,城市群协同发展机制仍存在较大障碍。城市间合作仍不够紧密,协作有待进一步加强。二是产业结构同质化程度较高。各城市产业结构相似度偏高,使各城市在经济发展时不能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不利于形成协作联动的专业化产业分工。三是基础设施联通水平还需提升。城市群对外运输大通道建设进展良好,但城市群内部单中心放射状公路网格局尚未转变为多节点网络化格局,宝鸡市、天水市、平凉市、华山等民用支线机场项目前期工作进展较慢。城市群政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机制尚未建立,统一的地理信息公开服务平台尚未起步,高速共享的信息网络建设亟需加速推动。

(四)下一步考虑。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设方兴未艾,关中平原城市群尚处于发展初期,未来可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向。一是切实推动区域基础设施一体化。区域基础设施一体化是推动城市群整体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要着力构建区域一体化的交通、电力、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体系。积极推进城市群跨省合作重点事项,积极谋划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大平台、重大政策、重大改革举措。加快打通省际“断头路”,有效串联区域内各城市,规划建设一批联通省际间的综合交通枢纽项目,促进城市群内基础设施无缝联通、物流通关全面对接。共同推进对外通道建设,统筹推进城市群内云数据、信息港等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加强区域协同发展平台建设。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平台、产业发展创新平台等共建共用。支持城市群范围内跨省重大产业化项目建设。推动陕西自贸试验区、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西安临空经济试验区等开放发展平台向城市群外溢辐射。促进高新区、经开区等园区建立“飞地园区”,实现利益共享、协同发展。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吸引各类高端要素向城市群加速聚集。不断深化务实合作,围绕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进行突破,推动城市群建设迈上新的台阶、取得更大成效。三是积极构建产业协作共同体。关中平原城市群现代产业体系完备、产业集聚度高,是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国防科技工业基地。各城市应结合各自优势领域,针对航空、航天、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深化分工合作,进一步扩大整体市场份额,提升产业竞争力。结合城市群富集的文化旅游资源,探索区域旅游“一卡通”,联手推出精品旅游线路。四是支持重点合作区域先行发展。制定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推进西咸一体化、富阎一体化发展,推进西铜、西渭融合发展。以韩城—河津合作试验区为试点,推进医疗、教育、社保等区域公共服务一体化,深化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社会治理等领域合作。推动关中平原城市群社会治理协同发展,形成全覆盖的社会管理服务网络。健全重大突发事件防范预警、应急救援、应急管理联动机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518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