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与世长辞。这位从年少时即发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伟人,盛年时与战友一同为中国革命事业而奋斗;新中国成立之后,又以“周公吐握之劳”,为共和国鞠躬尽瘁整整27年。
他的逝世引发了百万群众自发十里长街相送。巨星天落,从此万古如长夜。
时间转眼过去三十余年。周恩来纪念馆迎来了两名特殊的游客。馆长陈明回忆起那次陪同参观,印象很深。
陈明回忆说,那时他陪同朱镕基和夫人劳安一同参观纪念馆,全程为他们进行讲解。在观看讲解的时候,他们一直都不怎么开口,直到看到周总理去世,十里长街送总理时。他们的眼泪止不住留了下来。
朱镕基总理回忆:那时他看到周总理逝世前留下最后一句话,这句话,值得他铭记一辈子。
鞠躬尽瘁,为国为民
年,22岁的周恩来来到法国巴黎勤工俭学。
在那里,他参加了巴黎共产主义小组,那时围绕在他身边的比较著名的革命人士有李维汉、蔡和森等,以及后来新中国几位高级领导人和将领:邓小平、聂荣臻、陈毅。邓小平称在法国的日子里,周恩来对他影响十分巨大。
后来周恩来同赵世炎等一同组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总支部,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创始人之一。“红军之父”朱德,曾千里迢迢前往法国入党,那时的入党引荐人就是周恩来。
年,中共六届一中全会召开后,周恩来回到白色恐怖极为严重的上海,领导情报工作。至此,他成为中共中央的实际主要领导人,肩负起异常重要的职责,也不断遇到艰难险阻。最为凶险的当属劳山之行。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不久,周恩来又出发去与国民党谈判。路途中艰险异常,仅遇险就有4次,遇刺3次。车辆刚进入劳山之时,突然听见一声枪响。其中一名红军战士最初以为是放羊的鞭声。
可另一名战士迅速反应了过来:深山老林里,怎么会有人放羊?
很快枪声四起,司机老李身中数枪,当场死亡。车辆陷入了敌人事先挖好的沟壕里。周恩来因坐在陷入沟壕的一侧,地势较低,且车门大开,为其挡过了飞向他的子弹,十分幸运地逃过一劫。他巧妙地利用车上的行李等灵巧遮挡。
这场恶战险象环生,一行22人之中,11人当场丧生。
余下的战士用手枪掩护周恩来逃生。曾担任毛泽东警卫的陈友才右腿已经中了一枪,为了掩护周恩来4人逃离,他“扮演”周恩来,用自己的伤躯牵引敌人,成功为他们的逃离争取了时间。可他自己,却因吸引了最大火力,已经无力回天。
周恩来回忆此事,不禁两度落泪。“周总理认为自己是革命队伍中的幸存者。许多革命路上一起战斗的同志都牺牲了。”他的侄女周秉德说。
他认为自己肩上的责任十分重大,他要为这些将生命奉献给革命事业的先烈们工作。
积劳成疾,仍然超负荷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朝阳初升的曙光在地平线上初现。进入和平年代后,百废待兴的中国,等待着伟大的领导者们为这个美丽国家的建设持续奋斗。
周恩来的事务变得更加繁重。作为新中国的“大管家”,他需要协助毛泽东,将他提出的方针战略转化为具体可执行的方案,进一步营造更加和谐稳定的环境,为整个国家的正常运作以及进一步的发展进行着坚实的奠基工作:
起草《共同纲领》;实现土地国有化,解放农民生产力;负责主持规划制定和实施五年计划发展经济;
提出两个“设想”:在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两千年到来前逐步推行“农业、工业、国防、科学技术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国;
抗美援朝,援助一衣带水的友国,共同抵抗外敌;研制两弹一星,使我国军备更现代、更强大;
在国际舞台上,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出席万隆会议,又补充提出“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在他的带领下,一个积贫积弱的中国如一头沉睡的雄狮正在慢慢地苏醒。在他的斡旋之下,曾经弱小的新中国逐渐在国际舞台上慢慢获取了立足之地,一步步获取话语空间,屹立于世界之林。
他的心中装着这个国家的山河日月,装着千千万万的人民,唯独却装不下一个自己。
在谈到他日常工作时,他的侄女周秉德说,曾经“四八空难”飞机失事曾经带走了叶挺、秦邦宪(即博古)、邓发等优秀共产党人,当时有关方面建议同志们为了安全尽量少搭乘飞机。
“四八空难”飞机失事
但为了节省时间,周恩来还是坚持搭乘飞机,为的是可以多处理一些事务。有时忙起来,在茶杯里放些玉米糊,或者就以饼干代餐,还经常通宵达旦,彻夜工作。
长期疲累,又时常不注意身体,周恩来在年2月被确诊患有心脏病。然而在诊断出患有心脏病之后,他却并未减轻自己的工作负担。
根据他的工作台历所示,仅在确诊的当月,他依然坚持会见中央、地方、军队负责人达43次,接见群众代表27次。
在确诊了心脏病之后,周恩来经常需要吸氧,每天需要服药四次。他的工作量却丝毫不减,也不同意休息,医生和护士只好同意随行治疗的方案。周恩来的越发繁忙的工作加重了他心脏的负担。
年9月,他突发两次心绞痛。通过心电图检测,他的脉状动脉供血不足的情况有所加重。
新中国一刻也离不开周总理,他只能连续不停地工作、工作,才能更快更好地建设起这个美丽的国家,不负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
根据他的工作台历显示,他一年之中,超过十二小时工作就有72天,18到23小时连续工作的日子就占了一年的三分之一。在如此繁重的工作负担之下,国家在日渐强大,可我们的总理却在日渐憔悴消瘦。
病魔并没有放过这个舍身为民的好总理,年,癌症又悄悄向他袭来。
住院期间,持续办公会客,主持及参加会议
周恩来认为,共产党与资产阶级政党不同之处在于不像那些剥削阶级政党一样存在私心。身为共产党人,需要将“为人民服务”牢记于心,全心全意为百姓。共产党人的利益是全国百姓的利益。
只要他们这一多付出一些代价,就能为子孙万代和后世人民换来幸福。
为这幸福,代价便是燃烧他的生命。
年1月,医生在周恩来的便中不断发现潜血。经过医疗组专家持续诊断后,确认为膀胱癌。周恩来总理的专职医生张佐良苦苦劝说他进行手术无果,不得已请来叶剑英一同对总理进行劝说,才终于让他点头同意接受治疗。
手术进行得十分成功。原本在这次手术后,如果周恩来能得到很好的休息,他的癌症应该能得到痊愈。可身为共和国的“大管家”,他无法离开他的国家和人民。他只能继续工作,2个月后,癌症复发。
这段时间,他不得不依靠输血和服药支撑原本的工作强度。一般的病人出血量不及周恩来多。由于过度劳累出现了三次缺氧,6月1日,周恩来不得不因为健康状况住进医院,从此便长住于此,再也没有离开过。
在他身边的卫士高振普做过统计,在周恩来第一次做完手术后,到年1月5日最后一次手术,大大小小的手术他一共做了十几次,约莫平均40天左右就要动一次手术,其精神上和身体上的痛苦难以想象。
然而只要他的身体还能支持,他就没有减少自己的工作量。
这一次手术之后,医院当作了自己的办公室。在生命的最后多天中,主持或参加会议40多次,约谈中央、地方负责人达人次。
为了保证外交事务的顺利进行,就在病床上,他会见了65位外宾,每次会见时间都长达一个小时。
菲律宾总统携夫人前来访华。医院周恩来病房旁的小会客室内,双方在温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会晤。这直接促成了中菲的建交。
周恩来居住过的医院病床
日本前首相池田大作也曾说,尽管周恩来总理仍在病中,形神消瘦,但他目光炯炯,既严肃又温和,仍然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后期他病情恶化后,仍然每次坚持与外宾进行十分钟的会见。
邓颖超和跟在总理身边的卫士们十分心疼他。周恩来忙起来经常不顾休息和吃饭,邓颖超就让卫士给他送点巧克力、花生米或者一小杯葡萄糖水。稍微填过肚子之后,他又接着伏案工作,批阅文件。
年的国庆,是新中国成立25周年纪念日。9月30日晚,人民大会堂举行了盛大的招待会。人们深知总理刚做完手术不久,他重病在身已经成为了公开的秘密,却不免在心中翘首以盼他的到来。
当党和国家领导人随着迎宾曲的节奏步入宴会厅时,有同志看到了周恩来,高呼“总理来了!”一时宴会厅沸腾了起来。人们为周恩来的到来欢呼激动。中外宾客争先恐后地与他握手,向他问好。
他的到来收获了人们诚挚而热烈的掌声。掌声久久不息,直到他入席坐到他自己的位置上,良久才停歇。
《国歌》最后一个音符停止的时候,伴随着再次热烈的掌声,周恩来来到台前致祝酒词。他依旧清晰洪亮的声音,传遍了宴会厅的每个角落。
总理华彩风范依旧,他的演讲依然有着独特的魅力。短短5分钟,竟然被热烈的掌声打断了十多次。
原本医护人员是不同意他出席召开此次会议的。考虑到周恩来的健康状况,他们并不建议周恩来出席,可没想到被周恩来断然拒绝了。共和国25周年的纪念日,他不仅决定出席,还要致祝酒词,以一杯浊酒向祖国献上美好的祝愿。
致辞结束后,周恩来没有再次入席,他还是向医护人员折中妥协,在祝酒词医院。他起身向近旁的宾客握手致歉,便告辞离开了。就在祝酒词中,他将四个现代化的接力棒郑重地交到邓小平手中。
人们希望他多留一会,可看着他苍白而憔悴的面容,却也不忍过多打扰他。只是没想到这一别,对大部分人来说,已经是天人永隔了。他们没想到,总理的生命已经进入了倒数,诀别的时间来得那么快。
生命的最后时光,他仍在顾及他人
在病床上,周恩来仍然挂念人民的安危冷暖。甘肃定西和庆阳地区因严重,造成粮食匮乏,冬衣不足,他为这些受灾的百姓落泪自责,批示国务院应立即解决问题;
辽宁营口、海城地区发生地震的消息传来,他立即表扬了作出预报的单位,并派出代表团向受灾群众发出慰问,鼓励他们从自然灾害中恢复过来;
西藏自治区成立十周年,正巧华国锋前往西藏,他请华国锋为西藏人民带去养蜂的科教片,鼓励他们发展经济……
人民群众的生活无时无刻不令总理挂心,正如冰心所言:他为人民付出的爱最多,因此他收获的也最多。
李先念说:“他管别人的病管得多,管得细。”可他自己的安危病痛却全然不放在心上。医院肿瘤科的医生李冰会议:一次等待手术的过程中,医生已经向总理施了麻醉。
准备手术前,总理忽向她了解云南旧矽肺病和肺癌问题。他问:“云南锡业公司矿工肺癌发病很高你知不知道?”李冰肯定地回答,知道一些。周恩来尽管虚弱却不免有些急了,责备地问她知道了为什么不去,赶快去!
李冰当时有些发懵。周恩来先他人之忧而忧,这种无我的精神令她大受震撼。术后,李冰一出手术室就忍不住落泪。她立即进行准备,召集了内科、外科还有胸科的专家,一个星期后奔赴云南,不让总理挂心。
对于一直为自己进行治疗护理的医护人员,周恩来时常称赞感谢。他深感医务人员的尽责,常叮嘱身边的人说:不要责怪任何人,仍然感谢大家。在已经预感到自己的病情很难痊愈之后,他提出回家,让医生能更好的照顾其他病人。
周恩来还专门交代医护人员,假如他去世,要对他的遗体好好进行解剖一下,可以为医学作出一丝贡献,他是高兴的。
他对于自己离开这人世没有任何挂虑。邓颖超表示了对丈夫的支持,她对医务人员表示,希望他们也能支持周恩来这一行动,让他能为人民做出最后的贡献。
生命进入了倒计时,最后的十六个月时间里,周恩来大多数时间都是在病床上度过的。邓颖超每天都去陪护,为他读文件、读报纸。那时她的内心十分煎熬。
从个人感情上来说,她也不忍自己的丈夫在病重还要忧虑国事,操心民生,从党员的角度,她却不能不执行党的任务。她能为周恩来分忧的事情十分有限,只能以无产阶级的坚韧精神进行自我开解,以乐观的精神同丈夫一同面对病魔。
这时周恩来已经无法独立读报、批阅文件了。有时在谈话中,还断断续续出现昏迷。这时令他最为关心的,还是祖国的统一大业。
年12月,他提出要见罗青长一面。那天早晨,他平静地躺在病床上,体温持续在38.5°,高烧不断。此时他的进食也已经出现了问题,生命已经垂危。
罗青长时任中共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已处于弥留之际的周恩来这时约见罗青长,恐怕是要对台湾问题有所交代了。
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消毒药水气味,病床上的总理浑身插着导管,面容憔悴,头发花白,形销骨立,早已不复当年丰神俊朗。
一时见到这样的周恩来,很是为他难过。这时他的耳边响起了邓颖超的嘱托:“恩来病得很重,你要有思想准备,见了他不要太难过,一定要克制。”
他忍住夺眶而出的泪水,可没等见到罗青长,周恩来已经陷入了昏迷。他默默在病房旁的小客厅中等候。中午时分,周恩来才醒转,立刻请罗青长到他跟前来。
周恩来意识到是罗青长的到来,向他询问一系列台湾相关的问题。此前,他在香港《七十年代》一刊上读到《访蒋经国旧部蔡省三》一文。这篇文章分析了蒋介石去世后台湾的局势,以及蒋经国上台后的情况。
罗青长
他敏锐地捕捉到其中隐藏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可能,尽管这可能性微乎其微。周恩来马上在文稿上批示,让罗青长和钱嘉东对蔡省三进行相关的“材料分析”。批示后,颤抖的笔触一连写下4个“托”字,他十分激动,不愿放弃任何一丝祖国统一的可能。
在病中坚持听完汇报后,周恩来用微弱的声音叮嘱罗青长,不用忘了台湾同胞,更不要忘了那些曾经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做过贡献的台湾朋友。如那两位姓张的朋友。这两位朋友指的是策划了西安事变的张学良,和曾经救过毛泽东的张镇。
正当罗青长再度准备向周恩来汇报工作时,他却用微弱的声音断续说道:“我实在疲倦了,让我休息一下。”说完后他再一次陷入了昏迷。罗青长医院。总理的情况已经很严重了,不能让他再因为谈工作再度晕厥。这时,离周恩来去世仅有二十天。
年初,周恩来已经长时间陷入了昏迷状态。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希望大家不要再称呼他为总理,他已经没有为国家、人民继续做贡献的能力了。毛主席听闻后,沉默良久,坚定说道:“总理还是我们的总理。”
1月5日凌晨,周恩来总理进行了生前最后一次手术。这次手术只能尽最大努力缓解他的疼痛。手术顺利完成了。这时周恩来突然想回家,可念头一转就打消了。他不愿为医护人员再添负担。
1月7日深夜11时,长期担任周恩来主治医师的吴阶平守在他身边。周恩来眼皮翕动,从昏迷中缓缓醒来。他认出了吴阶平,对他说:去照顾其他生病的同志吧,他们比我更需要医生……
这是周总理最后留下的一句话。一直到第二天中午,他已经再也说不出一句话,发不出声音。待到邓颖超赶到时,他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吴阶平
结语
年,文坛硬汉海明威曾秘密访问重庆,与周恩来进行了一次谈话。那时他并不清楚周恩来的真实身份,只知他是一名共产党员。
谈话中,他深深为周恩来的人格魅力所折服,表示假如周恩来如果是共产党的典型,那么中国的未来将会是共产党的。
海明威一语成谶。年10月1日,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前飘扬,毛主席登上朱红的城墙楼,向世界骄傲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年,朱镕基当选为国务院总理。他这样宣誓:愿勇往直前,哪怕前方是地雷阵还是深渊,仍义无反顾,为国家和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上任后,他即立下三年改革不成功即卸任的誓言,成功在三年内以改革破局,成功度过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期,使国家在经济、政治领域中起死回生。
次年,他携龙永图与强势狡猾而贪婪的美国人谈判六天六夜,终于签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双边协议,扫清了中国十五年入世之路最大的障碍。
年,他携夫人劳安参观周恩来纪念馆时,听到周总理生前留下最后一句话时,他与夫人泪流满面。讲解员这样评价道:在周总理生命的最后时刻,仍然在挂念国家和人民,仍然在顾念他人。
他胸怀博大,装下了祖国万里河山,装下了千万人民,可唯独不曾为自己留下一片栖身之地。
他的精神,将永远在世间流传下去。我们会永远铭记他。
参考资料
人民网:《揭秘:周恩来弥留时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什么?》
中国新闻网:《周秉德忆伯父周恩来:为国为民,一生忙碌》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生命的最后旅程——周恩来在病中》
学习时报:《周恩来最后的工作台历记录》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你是这样的人——回忆周恩来口述实录》,主编:邓在军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年谱
CCTV纪录片:《周恩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