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对毛竹林分布的关系也很重要。因地形的变异直接影响环境的水热条件的变化,从而影响毛竹的分布与生长。我国的毛竹多生长在山坡,山地降水条件比平原好,一般山地的向风坡多地形雨,所以各山地的降水量一般比平原丰富,降水日数也相应增多。降水量随着海拔高度(一定范围内)的增加而增大的现象虽是山区气候的共同特点,但各山体增加的趋势和幅度不一样。
地形变异引起热量的变化则更为明显,海拔每上升m,气温降低0.5-0.7C,≥10C年积温减少~C,≥20C年积温减少~C。地形的变化,导致日照条件、热量辐射、湿润状况、云、风等诸多环境因素的变化,直接影响到水、热条件的变迁,进而制约着毛竹的生存和生长。不同地形特征,毛竹的分布和生产力水平在同纬度有明显差异。
1.地形地势与毛竹立竹量
(1)地形、地势与毛竹林立竹量
不同坡向导致毛竹林的光热、水分分布不同。坡位、坡度则导致土壤土层深厚与肥沃程度的差异。且水分的蓄积在南方山区也有着一般规律:坡下位坡中位坡上位。竹林立竹量是动态变化的,且受人为影响较大。但在同一地区,同一时期,相同的经营前提下,仍可见坡向、坡位、坡度对竹林的立竹量有显著影响。其中坡位与坡度、坡位与坡向之间存在着显著的交互作用。下坡位的立竹量明显高于中、上坡位。山体中下位坡度小,立竹量也相对高。显然,坡度较缓的中、下坡位地土层深厚、肥沃,水分蓄积高,有利于竹林生长。坡度大的上坡位林地,土层瘠薄,水分不易蓄积,竹林立竹量不高长势亦差。
(2)地形、地势与毛竹林胸径
竹子有着与一般植物不同的特点,即无次生生长,竹子胸径在幼竹时就基本定型。竹笋孕笋期的土壤养分、水分以及孕笋前竹林同化养分的积累、竹林本身结构状态对竹林成竹都有着影响。坡向对竹林胸径的影响不甚明显,其主要是影响竹林的日照状态,进而引发生境的变化,影响土壤水、肥状况,坡位、坡度往往对竹林的胸径也有较大的影响。
(3)地形、地势对毛竹林发笋成竹的影响
毛竹林发笋、成竹因气候、土壤和经营管理不同而有差别。地形、地势的变化,无疑使毛竹林的小气候和土壤等生境发生改变。这种区域性的变化,对竹林发笋成竹影响是较大的。
在新成竹的数量表现上呈现一般的趋势规律:下坡新成竹数中坡新成竹数上坡新成竹数;坡度小于30°竹林的新成竹数坡度大于30°竹林的新成竹数。阴坡一半阴坡新成竹数多于阳坡一半阳坡,夏秋季孕笋期,降水较少,阴坡水分蒸发少,有利于多孕笋。在竹笋出土的第二个需水期,正处于雨季,雨水充足,有益于竹笋出土、成竹。
2.海拔高度
毛竹生长受海拔高度的影响,有随高度增加而下降的明显趋势。海拔在0m以下,毛竹生长良好。到1m时,虽然毛竹也能正常生长,但其粗度只相当于适生区的77.9%左右,高度只能达到80.8%。
今天张鹏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啦,如果您喜欢农业,可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5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