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戴斗极为崆峒烟台崆峒岛文化钩沉与考

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pf.39.net/bdfyy/zjft/170416/5291113.html

崆峒岛,位于东经°52′北纬37°56′,宛若镶嵌在烟台东北海域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其名称来历浸染着悠久的中国历史渊源和灿烂的中华文化底蕴;文化旅游价值内涵丰富、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一、崆峒一词起源与演化

崆峒(kōngtóng)一词,起源于上古族名、地名、域名及殷商国名——空同、空桐等名称,是上古族名、地名、域名及殷商国名的汉语音译、异写和通假字,历经几千年沧桑流变逐渐演化而来,形成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崆峒文化。

(一)汉语文字起源具有多元性,崆峒一词起源梳理四大源头。

一是源于氏族部落空同族。距今年前后的上古时期,中国有1万多个氏族部落,其中,主要有中部的黄帝部落、南部的炎帝部落和东部的蚩尤部落,西北部(今陕甘宁三省区六盘山一带)最大的部落则是空同部落。春秋或西汉时期古代历史文献汇编《逸周书》(本名《周书》)记载:“大夏、莎车、姑他、旦略、貌胡、其尤、东胡、戎翟、匈奴、楼烦、月氏、古月等北狄十二部族悉归空同。”西晋时期汲郡古冢出土的古文竹书《汲冢周书》记载:“正北大夏、莎车、戎翟、月氏、空同、姑臧等十部族统为空同。”说明空同是上古时期的一个强大氏族部落的名称。

二是源于道教始祖广成子。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在古代鬼神崇拜观念上,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战国以来神仙方术衍化形成。而黄、老思想则源于上古时期神仙广成子。战国时期《庄子·在宥》记载:“黄帝立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闻广成子在于空同之上,故往见之,曰‘我闻吾子达于至道,敢问至道之精,以佐五谷,以养民人。吾又欲官阴阳,以遂群生,为之奈何?’……广成子曰:‘来!余语女:彼其物无穷,而人皆以为有终;彼其物无测,而人皆以为有极。得吾道者,上为皇而下为王;失吾道者,上见光而下为土。今夫百昌皆生于土而反于土。故余将去女,入无穷之门,以游无极之野。吾与日月参光,吾与天地为常。当我缗乎,远我昏乎!人其尽死,而我独存乎!’”此处的空同一般认为是指今甘肃平凉市崆峒山。也有学者认为,空同并不是一个实体,而是一种原始的唯心思想。黄帝向广成子问道,从空同思想内涵中领悟了“无为而治”。春秋时期老子在《道德经》中进一步阐释为“道法自然”哲学思想。

三是源于北斗北极星崇拜。空桐首见于中国古代辞书之祖《尔雅》,成书于战国之后、汉文帝之前,亦是儒家《十三经》之一,最早著录于汉朝班固《汉书·艺文志》。《尔雅·释地》记载:“岠齐州(济南)以南戴日丹穴,北戴斗极为空桐(崆峒),东至日所出为大平,西至日所入为大蒙。”即:“距离齐州以南正对着日下之地为丹穴,北斗星和北极星下面正对着的地方为空桐,东面到日出的地方为大平,西面到日落的地方为大蒙。”中国先民自古就有北斗、北极星崇拜,夜晚最亮的星是北斗星,顺着北斗星的方向就能找到北极星。先民认为,北极星就是太一,为天之中心,有群星拱卫的天文现象。汉朝谶纬之书《河图括地象》记载:“天地初立,有天皇氏,澹泊自然,与(北)极同道”,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记载:“天皇大帝耀魄宝,地皇为天一,人皇为太一。”又太一与《易经》中的太极一样,是指宇宙的本源、本体,天地未分前的混沌之气,即道家所称之道的化身。《道德经》的注释本《老子想尔注》记载:“道也者,至精也,不可为形,不可为名。强为之名,谓之太一。”《庄子·天一》记载:“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其在地下对应的就是空桐。所以,空桐也是道的化身,这与黄帝问道广成子的空同思想一脉相承。春秋时期道教文始真人《关尹子·九药》记载:“昔之论道者,或曰空同。”

四是源于殷商方国空桐国。空桐国来源于殷商的先祖契。契是黄帝后裔帝喾之庶子,夏朝时被封于商(商丘),为诸侯国。当时,诸侯也有分封权,于是契分封子弟,其中一支分封到西方空桐之地。汉朝司马迁《史记·殷本纪》记载:“契为子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殷氏、来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说明殷商后裔有封国空桐。殷商空桐国的始封地在今河南商丘市虞城县北一带,也有学者认为在今甘肃平凉市崆峒山一带等地。据说,空桐国族人崇拜桐树,遍地植桐,奉桐树为神树。

(二)汉语文字演化具有曲折性,崆峒一词演化经历四个阶段。

一是上古至秦汉族名演化为地名、域名及国名。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民族碰撞、融合频繁,国家战争、兼并加剧。春秋初期,大小诸侯方国多个,经过几百年的相互征伐,由“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公元前年秦始皇灭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崆峒一词也伴随着氏族、国家的兴亡以及中华文化的演进而不断演化。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东至于海,登丸山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这里的空桐泛指六盘山一带的地方,处在上古空同族活动的西北区域,而鸡头则指中原通往西部要道的必经之地,即六盘山鸡头道,是古丝绸之路西出关中之要塞。上古时期,国以地为名,族以国为姓。契封子弟于空桐之地,名曰空桐国;空桐族人以国为姓,名曰空桐氏。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二十七年,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焉。作信宫渭南,已,更命信宫为极庙,象天极。”《史记·孝武本纪》记载:“(武帝)上遂郊雍,至陇西,西登空桐,幸甘泉。”《汉书·武帝纪》记载:“五年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畤。遂逾陇,登空同,西临祖厉河而还。”司马迁本人也到过空桐,其在《史记·五帝本纪》赞中写道:“余尝到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矣。”至此,空同、空桐地名、域名还局限在泛指六盘山一带地方或西北区域。空桐国则在秦统一六国后消亡。

二是西汉以后地名、域名衍生出众多的山名。西汉时期,随着仙道文化的鼎盛、儒教文化的兴起和东汉时期佛教文化的传入,北戴斗极为空桐(崆峒)的自然崇拜文化现象迅速遍播华夏大地。据不完全统计,西汉以后陆续以崆峒冠名的山多达10座。

山西崆峒山1座。先秦典籍《山海经·海内东经》记载:“温水出崆峒山,在临汾南,入华阳河北。”

甘肃崆峒山3座:唐朝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第三记载:“笄头山,一名崆峒山,在县(平高县,今平凉市境内)西一百里,即黄帝谒广成子学道之处。”卷第三十九记载:“崆峒山,在县(溢乐县,今定西市岷县)西二十里。”卷第四十记载:“崆峒山,在县(福禄县,今张掖市高台县)东南六十里。黄帝西见广成子于崆峒,汉武帝行幸雍,祠五,遂登崆峒,并为此山也。”

河南崆峒山3座:汝州崆峒山,唐朝皇甫枚《三水小牍》记载:“汝州临汝县南十八里,广成坡之西垠,有小山。山曰崆峒,即黄帝访道之地,广成子所隐也。”禹州崆峒山属具茨山,明朝成化《河南总志·山川》记载:“崆峒山,在钧州西北五十里,上有逍遥观。”又禹州崆峒山,《禹州志》记载:“崆峒山,亦曰大仙山。”

江西崆峒山1座。宋朝苏轼有诗云:“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日丽崆峒晓,风酣章贡秋。”即为过虔州郁孤台所作;元朝刘壎《隐居通议·骈俪山》记载:“崆峒对耸,章贡交流。”此两处崆峒指赣县南崆峒山。

天津崆峒山1座。明代孙承泽《天府广记》记载:“(天津)蓟州东北有崆峒山,问道广成子处。”

四川崆峒山1座。清朝陈祥裔《蜀都碎事》记载:“崆峒山在龙安西北,峡谷深险,直接吐蕃界。以似平凉之崆峒,故名。”

此外,由于古人认为北斗星、北极星居天之中,斗极之下为空桐(崆峒),洛阳据地之中,故曾以崆峒代指洛阳。

三是唐朝开始众多山名回归为单一山名、派名。从上述典籍记载看,空同、空桐等文字演化为崆峒,正式作为山名形成于唐朝。唐朝开始,甘肃平凉市崆峒山及崆峒派名声大噪,而其它崆峒山逐渐淡出视野,尤其在明清以后多数留在典籍和人们的记忆之中。

甘肃平凉市崆峒山,位于东经°52′北纬35°54′,系六盘山余脉,主峰香山海拔.5米,总面积83.6平方千米。其以峰林耸峙,危崖突兀,幽壑纵横,涵洞遍布,怪石嶙峋,蓊岭郁葱之势,既具北国之雄,又兼南方之秀,被誉为陇东高原上的璀璨明珠。自古就有“中华道教第一山”之美誉,是名副其实的“道源圣地”。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亲临崆峒山,向广成子问道治国和养生之术;秦始皇、汉武帝和唐太宗等帝王将相亦慕名登临;司马迁、杜甫、白居易、林则徐、谭嗣同等文人墨客笔下多有赞誉。年以后,崆峒山先后获得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国最美十大宗教名山等桂冠。

崆峒山古代除空同、空桐名称外,还有钘山、鸡头山、薄落山、笄头山、牵屯山等别称,定名崆峒山亦始于唐朝。

崆峒派,唐朝创始于崆峒山,系中国传统武术五大流派之一,早于少林、峨眉、武当和昆仑,是道教文化的组成部分,清朝末年达到鼎盛。第一代掌派人甘肃人飞虹子。崆峒派武术源于上古空同氏族、空桐国族人习武传统。《尔雅·释地》记载:“太平之人仁,丹穴之人智,大蒙之人信,空桐之人武。”崆峒派文化包涵了儒教、佛教和道教文化的精髓。

民国以后,崆峒派武术基本淡出百姓视线,反而,诸如金庸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卧龙生成名作《飞燕惊龙》等虚幻的崆峒派武术则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与崆峒山齐名。

四是明朝以前单一山名、派名流播出单一岛名。崆峒山、崆峒派归位于甘肃平凉市,其它地方崆峒山消失后,在地理上基本与平凉市同纬度的烟台市却流播出崆峒岛。

崆峒岛,上古时期是一座荒岛,属东夷族嵎夷;明清以前隶属宁海州(今牟平县);民国初年,隶属牟平县;年以后隶属芝罘区(时称烟台特别行政区,年改为烟台市)。崆峒岛名称,在《宁海州志》《筹海图编》《图书编·卷五十六·海运总叙》《大清一统志·卷一百三十七·登州府》《烟台要览》《中国历史地图集》《山东海岛志》《烟台市志》及《芝罘区志》《崆峒岛志》中分别有如下记载:

年(明朝嘉靖二十六年),李光先主修,焦希程编撰《宁海州志》(简称《焦志》)记载:“车箱岛(即地理星岛)、崆峒岛俱在州北海内五十里。”

年(明朝嘉靖四十一年),郑若曾编撰《筹海图编》卷七图载:“自东北崆峒半洋,西抵长山、蓬莱……错落盘踞,以为登州北门之护。”

年(明朝万历四十一年),章潢编撰《图书编·卷五十六·海运总叙》记载:“如船多,岛迤东三十余里崆峒岛前,可容船二三十只,回避东南沙港。”

年(清朝康熙二十五年),清朝官修《大清一统志·卷一百三十七·登州府》记载:“崆峒岛,在宁海州北七十里,相近有栲栳岛、浮山岛、双岛。”

年,郑千里编撰《烟台要览》记载,崆峒岛于年(清朝咸丰十年)有割让法国之议。

年,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明朝版标注:“空空岛(即崆峒岛)。”

《山东海岛志》《烟台市志》记载:“崆峒岛原是一座荒岛,清朝雍正年间(年~年),前七夼、后七夼、清泉寨、南贺家、北贺家、埠岚、松岚、石沟屯8个村的8户渔民先后迁居岛上,始称八家岛;又因岛上多岩洞,亦被称为空洞岛。”

《芝罘区志》记载:“清朝雍正年间,前七夼、后七夼等8个村的8户渔民先后迁居岛上,所以叫八家岛;后改名空洞岛,进而改名崆峒岛。”

《崆峒岛志》记载:“清初,烟台东郊8个村的8户人家先后迁居岛上,故称八家岛,后因岛礁上有暗洞,改为空洞岛。再后来,又因岛屿四周环水,超尘绝俗,犹如世外桃源,故雅化为崆峒岛。”

上述记载说明,崆峒岛名称在明朝已广泛使用;民国以后《山东海岛志》《烟台市志》《芝罘区志》《崆峒岛志》等记载,明显有误,应予改正。

新中国诞生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崆峒一词的注释均为:山名,在甘肃省平凉;岛名,在山东省烟台。

二、崆峒岛名称形成因素

文化的最大特性是渗透性和持久性。在中国,具有相同或类似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特征及社会背景,拥有相同或类似的山名、河名、地名、人名,甚至行政建置名称,比比皆是。崆峒岛冠名,绝不是偶然,而是历史必然,其名称能够形成并持久保留下来,说明崆峒岛文化更类似崆峒山文化。目前,崆峒岛名称来历可查的最早记载是明朝《宁海州志》,但从地理环境、历史文化诸多因素考证,其名称渊源应上溯至唐朝以前。

一是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历史文化的载体。三皇五帝晚期,居于黄河中、下游的华夏族人,将自己居住之地称为“天下的中心”,即“中国”,而居于其四方的部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尔雅·释地》记载:“东至于泰远,西至于邠国,南至于濮铅,北至于祝栗,谓之四极。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四极与四海均是以黄河中、下游为坐标,处于四方极远之地、四方极远之族。平凉市崆峒山在极远之西,烟台市崆峒岛在极远之东,且皆为上古时期黄帝、古代秦皇汉武曾经巡视之地。因此,地理环境是崆峒岛名称形成的前提基础。

二是历史文化。人是文化创造的主体。烟台自古是胶东半岛的主体区域,是中国早期文明发祥地之一。20万年以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距今年以前,以海上捕捞和农业生产相结合为主要谋生手段的白石人,创造了辉煌的胶东史前文化;夏商周时期,烟台是东夷族人活动的主要地区;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烟台是历朝历代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要地,是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年烟台开埠以后,曾一度成为山东贸易中心;年,烟台又被确定为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烟台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是崆峒岛名称形成的根本所在。

三是北斗崇拜。崆峒岛有深厚的北斗文化崇拜渊源。汉朝纬书《河图》之《河图始开图》记载:“黄帝名轩辕,北斗神也,以雷精起。”《山海经·大荒东经》记载:“黄帝生禺猇,禺猇生禺京(又名禺强、禺彊)。禺京处北海,禺猇处东海,是为海神。”据崆峒岛北斗文化考证,禺强是胶东先民东夷族之神。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禺强海神和风神两种化身称之为鲲鹏。崆峒岛上北海神主题观景台,将北海神形象与鲲鹏形象植入其中;北斗阵景观,即北斗与二十八星宿、生肖对应地雕等,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崆峒岛北斗文化崇拜的渊源。

对照卫星地图,崆峒列岛自西向东:舵罗顶、担子岛、柴岛、马岛、崆峒岛、鳖岛、夹岛七个主要岛屿的排列形状,酷似北斗七星:摇光、开阳、玉衡、天权、天玑、天璇、天枢的排列形状,天上地下,正合北戴斗极为崆峒这一中华道教文化现象。毋庸置疑,北斗文化崇拜是崆峒岛名称形成的核心因素。

四是仙道文化。烟台神仙文化,既伴随着中国神仙文化的起源、形成而不断发展,又具有独特的地域印记,是这座城市的宝贵财富。烟台虚无缥缈、神秘莫测的地理特征,激发了上古先民无限遐想,产生了春秋以前超然浪漫的蓬莱、方丈和瀛洲海上三神山和阴主、阳主和月主三神主神话传说,以及战国以后演绎的“八仙过海”神话故事。

全真道是道教的五大主要派别之一,由王重阳于南宋初年在陕西终南山创立。但王重阳在终南山六七年里,只收了两三个弟子,结交了两位同道。而当时烟台不但具有深厚的道教文化传统,且受齐鲁之风影响,儒教思想一度十分流行;佛教也早已传入烟台,多种文化并存并荣。正是这种开放性、包容性的多元文化氛围,极大地吸引了王重阳。公元年(金大定七年),王重阳来到宁海州海上诸山之祖——昆嵛山传道收徒,其中,有被成吉思汗尊为神仙的丘处机等“全真七子”。不到三年时间就发展成了“三州五会”,道众达几万人,使烟台成为全真道的发祥地。烟台仙道文化与中国神仙文化、道教文化一脉相承,催生北斗文化崇拜,是崆峒岛名称形成的灵魂。

五是秦皇汉武东巡。早在战国时期,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等使人到烟台海上祭神、寻仙。

千古一帝的秦始皇三次东巡:第一次公元前年,《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立石,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于是乃并渤海以东,过黄、腄(今福山区),穷成山,登之罘,立石颂秦德焉而去。”第二次公元前年,驾临芝罘山,登上山顶,眺望蓝天云卷云舒的美好景色,俯瞰大海浩瀚无垠的壮丽景观,崆峒岛尽收眼底。于是命丞相李斯撰写芝罘和东观两块碑文,芝罘碑文有“时在中春,阳和方起,皇帝东游,巡登之罘,临照于海”等文字。第三次公元前年,由琅琊乘船经成山、崆峒岛到芝罘,发现大鲛鱼,秦始皇用弓将它射死。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自公元前年至公元前89年八次巡幸东莱,先后来到东莱郡莱山四处寻觅神仙、三山岛阴主庙及附近万里沙祠拜祭求神仙降雨赐福、芝罘岛举行祭祀阳主盛典、北部海滨筑成望海中蓬莱(蓬莱由此而得地名)。

秦皇汉武东巡对烟台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民俗风情等各个方面,特别是促成了仙道文化的鼎盛,是崆峒岛名称形成的重要推手。

崆峒岛名称形成的五大因素,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都是必要而充分的条件,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共同作用、缺一不可。

三、崆峒岛文化旅游价值

崆峒岛是“仙境海岸、鲜美烟台”不可或缺的重要节点、靓点,蕴含五大文化旅游价值:自然风光游览价值、人文历史传承价值、海洋牧场开发价值、北斗文化研究价值、爱国主义教育价值。

一是自然风光游览价值。崆峒岛位于芝罘区东北海域,距离海岸线9.5公里,其中,最近点5.9公里;陆地面积1.58平方公里,其中,主岛崆峒岛面积0.88平方公里,主峰北山海拔63.8米;海区面积46平方公里,系芝罘岛余脉。列岛错落有致,形状各异,如众星捧月般簇拥着主岛,自西南向东北依次有:宁海砣子、舵罗顶(又名陀螺顶)、担子岛(又名扁担岛)、柴岛(又名卧佛岛)、大礁石、小礁石、马岛(又名文曲岛)、崆峒岛、鳖砣(又名龟岛)、夹岛(又名蛇岛)、三孤岛、二孤岛(又名仙鹤岛)、头孤岛、豆卵岛(又名元宝岛)、地理星(又名车箱岛)等大小15个岛礁。其中,龟岛、蛇岛又合称为玄武岛;龟岛、二孤岛又合称为“龟鹤双寿”。

崆峒岛自然风光得天独厚——青山碧海、阳光沙滩、气候宜人,是超尘绝俗的世外桃源,令人神往。岛上草木葱茏、礁石林立、蚀洞众多、海滩遍布;海面波光粼粼、渔帆点点、沙鸥翔集、气象万千,是国家AA级旅游景区、山东省级自然保护区,更是海滩拾贝、岸边垂钓、海风轻拂、阳光沐浴等休闲度假的极佳去处。

崆峒岛主要游览景点有:北海神主题景观台、北斗阵、七星台、望鱼台、西广咀、南照壁石、北照壁石;百年灯塔、海草房、冬青长廊、连理古树;粉贝海滩、银沙海滩、彩石海滩等。

二是人文历史传承价值。据《后汉书·东夷传》记载,夏末商初,东夷部落数次西迁。现代著名历史学家何光岳《东夷源流考》一书勾勒嵎夷沿渤海海岸西行,经河套平原至河西走廊,称为禺知(或禺氏、月氏)。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观堂别集》记载:“禺知亦即禺氏(月氏)。”说明西迁崆峒山一带的月氏与留在胶东半岛的嵎夷同宗同族。月氏即《逸周书》与《汲冢周书》中记载的月氏,与嵎夷必定保持某种联系,或许是打开崆峒岛冠名渊源的钥匙。

《崆峒岛志》记载:“传说,岛上最早定居者为高丽人(宋元时期称朝鲜人为高丽人),他们因朝鲜半岛战乱及灾荒迁居中国沿海岛屿,后被中国官府驱逐。北山脚下有一处称为‘高丽坟’的古墓群,年挖出一些有朝鲜印记的碗、盆等器皿。……烟台民俗专家山曼先生撰文,岛上很早就有人烟,明朝政府为了防止倭寇侵扰,实行禁海政策,将岛民迁出,成为空岛。”

自清朝雍正年间前七夼等8个村的8户渔民先后迁居岛上,始称八家岛后,岛上居民逐年增加。年,岛上居民增到户、人;年,岛上居民达到户、人。

三是海洋牧场开发价值。崆峒岛近代及以前是海上交通要道和避风港湾;现代是天然的海洋牧场。

崆峒岛位于古代东方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重要区域,是中日韩三国交往枢纽和天然避风港湾之一。《增修登州府志》记载:“唐代南粮北运活动,莫不取道芝罘、成山之下。”元朝南粮北调,海运大兴,崆峒岛成为南北漕船的避风、停泊、修理增加补给的良好场所和繁华商埠。近代则是中西交流和南北海上交通的必经之路。

年,英国殖民者在崆峒岛北山上,由传教士福莱尔设计并建造灯塔,始以东海关税务司司长卢逊命名,称卢逊灯塔,后称烟台山灯塔。年,烟台山灯塔落成,改名崆峒岛灯塔,其主要作用为进出烟台港船舶提供助航服务。

崆峒岛岛礁众多、岛岸线长、海域辽阔、生态良好,主要盛产海参、鲍鱼、对虾、螃蟹、扇贝等名贵海珍品,以及牡蛎、蛤、蛇和各种鱼类、藻类。其中,自然生长的海参因优良的生长环境和无污染的水质,体壁肥厚、肉质柔软极富弹性,且口感鲜美、胀发量大,被誉为“海参之王”;海域养殖扇贝而出产的瑶柱、蛇岛出产的蝮蛇药材是岛上著名的特产;紫石房蛤,又名天鹅蛋,属海洋双壳贝类,个大体重、肉鲜味美、营养丰富。崆峒岛这些丰富的海产资源和优势,开发价值颇大。

四是北斗文化研究价值。崆峒岛北斗文化主要集中在岛上北海神主题观景台与北斗阵、七星台等景观及众多岛礁名称的寓意上,生动地展示了北斗文化的渊源。

北海神主题观景台:前述,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禺强海神和风神两种化身称之为鲲鹏,北海神主题观景台将北海神形象与鲲鹏形象植入其中,形象地体现了东夷民族对北海神禺强的崇拜。《山海经·海外北经》记载:“北方禺强,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青蛇。”《庄子·大宗师》记载;“北海之神,名曰禺强,灵龟为之使。”正合崆峒岛的仙鹤岛、蛇岛、龟岛寓意。

北斗阵:北斗与二十八星宿、生肖所对应的地雕景观,展示了北斗七星、二十八星宿、十二生肖、日月的对应关系。

玄武岛:龟岛因岛形酷似海龟卧于海面而得名,蛇岛因岛上遍布蝮蛇而得名,龟、蛇合体形同古代神话中的玄武,故两岛合称为玄武岛。玄武亦称玄冥,为水神,居北海,龟长寿,健康的象征,二十八星宿中玄武位于北方,故为北方之神。

七星台:古有诸葛亮筑七星坛祈求东风,今有崆峒岛建七星台敲钟求“高中”,即按照北斗七星方位建造七星台,高筑福钟,敲之以求“高中”。

五是爱国主义教育价值。崆峒岛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近代年鸦片战争以来,烟台民众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和剥削,爱国主义热情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和迸发。

英、法觊觎崆峒岛。年烟台开埠后,由于战略地位需要,英法两国对崆峒岛均有觊觎之心,想要将此“永租”霸占。开埠之初,英国水师总兵伯爵海移就在崆峒岛“暂住”;之后,法军在崆峒岛望鱼台南麓占地10亩,建木板房50间。年,由于清政府和当地渔民反对,法军撤兵。

美军在崆峒岛度夏。年美日太平洋战争前,驻菲律宾美国亚洲舰队每年夏天都来烟度夏,在崆峒岛、担子岛、马岛设有靶场,举行军事演习,还搞野炊、洗海澡等。这是烟台崆峒岛的耻辱。

粉碎美军登陆阴谋。年8月24日,烟台解放。9月29日,美国海军第七舰队特遣舰队5艘兵舰,侵入烟台崆峒岛海域,要求我军撤出沿海防务和烟台市,移交美方管理。烟台党政军民根据中共中央坚决拒绝美军登陆指示和胶东区党委部署,通过集会、游行、谈判等形式,与美军展开周旋。由于我方的坚定立场和有理有节的外交斗争,美军阴谋彻底破产。

八路军收复崆峒岛。年10月17日,国民党军山东保安第37旅0余人,乘船占领崆峒岛及附近海域,企图以此为依托伺机进犯烟台。10月29日,八路军组织人,在司令员刘涌、政委仲曦东指挥下强攻崆峒岛,一举收复崆峒岛。

崆峒岛民兵逞英豪。年9月,毛主席号召“大办民兵师”,崆峒岛村全民皆兵。其中,渔民吕其喜与儿子吕志玉、孙子吕永顺组成岛上唯一一家“三代民兵”,年6月2日,应邀参加山东省军区在济南举办的“学习和推广郭兴福教学方法观摩和评比大会”;6月15日,又应邀到北京西郊射击场参加射击表演,在与伟大领袖毛主席及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合影后,三人投入步枪射击,枪枪将靶击倒,在观礼台上的毛主席连连称赞:“了不起,了不起。”

文/宋志刚

原文发表于《烟台日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226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