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中苦瘠甲于天下,贫穷的甘肃为什么如

“陇中苦瘠甲于天下”这句名言,会宁、靖远、定西等陇中地区妇孺皆知。

“陇中苦瘠甲于天下”出自清光绪二年(年)正月初六。时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前往新疆平叛期间,曾经经陇西入会宁、过定西等,沿途看到土地瘠薄,民不聊生的境况后,写下了“凋耗殊常,陇中尤甚。弥望黄蒿孤城,人间阒(qù)寂……陇中苦瘠甲于天下”的奏章

但就是在这贫瘠的甘肃大地,却涌现出了八步沙六老汉的治沙精神、甘肃白银会宁的苦学精神、以及年疫情之后弘扬中医药的甘肃防疫精神!

有些时候,我一直在想,为什么甘肃如此神奇。

论经济,整个的甘肃省GDP收入比不过一个东莞市,甚至比不过陕西的西安市。但就这这样一个土地贫瘠、干旱少雨的地方,却培育出了一个值得我们尊敬的精神,那就是奉献。

无论是甘肃武威八步沙六老汉的治沙精神

无论是甘肃白银会宁县的苦学精神

还是甘肃国企扎根西北的吃苦精神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无私奉献,不计索取

这些才是甘肃陇原儿女最值得尊敬的地方

神奇的甘肃为什么这么神奇!

因为神奇的甘肃有一批肯吃苦,讲奉献的陇原儿女

甘肃武威的八步沙,曾经寸草不生。在六位村民50年的愚公移山治理下焕发出勃勃生机。让这片腾格里沙漠变成了绿洲,而且六老汉的后代成立了农业合作社,将治沙成果进一步扩大。

甘肃白银会宁,这片陇上高原,曾经连生活用水都非常困难。靠天吃饭是这里的常态。可就是在这片贫瘠的土地,学生的升学率却超越了很多的南方城市,甚至不低于大部分省会城市。清华、北大、南开、复旦、同济、兰州大学几乎你能知道的大学里都有无数会宁学子。高考状元之乡名副其实。这里,没有技巧,只有苦学,唯有苦学,才能实现鱼跃龙门的改变。也正是无数的会宁子弟学成之后报效家乡,才让曾经贫瘠的会宁摘掉贫困县的帽子,走向小康之路。

甘肃有许多的城市,开放包容,和深圳一样,没有本地方言,只有东北味的普通话或者上海味的普通话。并不是这些城市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只是因为这些城市根本就没有所谓的本地人。组成这些城市的人来自五湖四海,大部分都是支援西部建设来甘肃的志愿青年和他们的后代,一辈辈流传下来。

请记住这几座英雄的城市和地区,他们分别是钢城嘉峪关市、铜城白银市、石油之城兰州西固区、石油之城玉门市。

甘肃也有许多的国有企业,一辈子扎根西北,再也不曾离开。他们曾经是央企,他们曾经来自发达地区,但都扎根在西北贫瘠的甘肃。

甘肃地形复杂,干旱少雨,多丘陵山脉。不适于大规模农业发展。

甘肃距离长,人口少,运输困难,不利于大规模工业发展。

甘肃自然景观非常不错,但景点之间距离一般都超过公里,所以旅游业也很难发展

其实这都不是甘肃省曾经的使命。

因为历史上,甘肃都是国家重要的屏障和重要的交通要道。古丝绸之路的40%都在甘肃境内。

读过历史的都清楚,甘肃形如如意,狭长而贫瘠。甘肃省,位于中国西北部,位于中原、蒙古高原、青藏高原和西域地区的中间,其战略位置十分的重要。甘肃作为一个独立的行政区,也是在这种地缘政治之下形成的。长期以来,甘肃不仅是丝绸之路的主要通道,还是中央王朝控制西域的一个跳板。

汉朝前期,蒙古高原的匈奴强盛,不断侵扰关中地区。汉武帝为了联系西域的大月氏共同对付匈奴,派遣张骞出使西域。由于当时河西走廊控制在了匈奴的手中,因而张骞在第一次出使西域期间被匈奴两度扣押,时间达10年之久。因此,汉朝想要和西域建立联系就必须要拿下河西走廊。同时,匈奴和青藏高原的羌族建立了联系,而羌族对首都长安的威胁就更大了,唐朝时期的吐蕃就曾从这里出发攻入长安,因此想要切断匈奴和羌族的联系,也必须要占领河西走廊。

甘肃的河西地区从汉朝之后就成为了丝绸之路的咽喉。中原的铁器、丝绸、茶叶、瓷器、造纸术等从经过河西走廊到达了西域、中亚和西亚和欧洲,而西方的蔬菜瓜果等物产也通过河西走廊到达了中原地区。东西方的商人来往于这里,南北方的民族到达这里,因而这里成为了民族大融合的火炉。月氏、乌孙、匈奴、氐、羌、鲜卑、吐谷浑、吐蕃、回鹘、党项、蒙古曾经出现在这里,目前还有汉、回、藏、蒙古、裕固、哈萨克、土、维吾尔等族世居于此。多民族的杂居共处、碰撞交汇为河西走廊多元民族文化交融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所以说,从历史上来看,甘肃从来就不是什么经济发达的地区。都是国家重要的屏障和重要的交通要道。

年疫情后,甘肃更是发挥了自己的中医药特长,将中医药用于防疫治疗,并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效。将中医药发扬光大。

历史不会忘记,这片神奇的大地

历史又在重演,创造奇迹的是甘肃人民

贫穷的甘肃为什么如此神奇?你感动了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210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