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兰州7月15日电(宋燕)盛夏时节,定西城区南山,层层梯田,绿浪翻滚。曾经裸露的黄土已经“换装”,苗木成林,结出了“生态果”。
南山的变化得益于福州·定西东西部扶贫协作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生态林)项目。该项目位于定西市安定区凤翔镇中川村和李家岔村,是东西部扶贫协作中福州市帮扶定西市的生态扶贫工程。
安定区地处黄土高原腹地,境内沟壑纵横,梁峁起伏,地形支离破碎,是干旱半干旱地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典型代表。东西部协作为当地植树造林、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改变自然面貌,辟出了新路子。
定西市安定区林业和草原局局长董俊盛介绍,项目借鉴学习福建省长汀县植树造林保持水土经验,并尝试引进不同造林模式,科学探索不同造林模式下的水土流失量。在实施过程中,福州市、定西市技术人员紧密协作,研究不同造林技术标准对树木成活率的影响。目前,针叶林、阔叶林在当地的成活率能达到百分之八九十。
从年至年,福州市在这片黄土地上总投资.99万元,累计完成生态林亩,栽植各类苗木.33万株,让昔日旱塬披上了“绿装”。
定西城区南山,生态林已成气候。新华网发(宋燕摄)
“生态环境变好了,老百姓从退耕还林中获得了更多收益,我们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董俊盛说,项目的实施不仅打造了集生态保护、科研科普和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生态景观,改善了生态环境,同时也增加了群众收入,实现了精准脱贫与生态建设的“双赢”。
据介绍,项目涉及退耕还林亩,其中贫困户退耕还林亩,惠及户贫困户,获得现金补助.67万元,户均增收元。项目建设还带动贫困户育苗21亩,9户贫困户受益,每亩增收元,户均增收元。
此外,该项目建设的成功为当地生态环境建设、修复提供了新思路,总结了一整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和生态扶贫模式。年,福州定西生态林建设成功入选联合国全球最佳减贫案例。
站在山顶,望着眼前的一片“绿海”,董俊盛说,当地正在计划发展林下经济,把生态林和经济林相结合,实现从绿起来到富起来的愿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