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密瓜
动车以每小时公里的速度在茫茫戈壁上奔行,铁道右手边的防风墙唰唰地往后倒。
整个世界都是黑漆漆的低矮的重重叠叠山峰,像一群群哨兵护卫着这条白色的巨龙在苍茫里奔行。
我闭上疲倦的眼睛,昏昏欲睡了。
公元年,近水走中国来到西北,几乎整一个夏天都在甘肃。从兰州到定西、临夏再到甘南,一路上坡来到合作;然后下陇南、上天水、过平凉,转战宝鸡再到兰州,在兰州稍作休整,开始往西进入河西走廊。在进入河西走廊的第二个城市金昌的时候立秋了。
沿河西走廊一路向西,今天终于从敦煌出发经玉门转动车进疆了。
哈密城市上午刚从敦煌出来的时候也是戈壁,但还是可以见到沙漠上的绿色植物。我向坐在对面的老吉学习沙漠植物知识。老吉其实不算老,才四十岁,因为头发快掉光了又满脸胡子拉碴我就见他老吉了。
老吉告诉我那细细的像毛竹的是沙漠芦苇,那一簇一簇蹲在沙漠里的叫白刺,高点的叫红柳,还有一种叫红沙柳,比红柳还要耐旱耐沙漠,红柳和红沙柳都可以编筐,红柳可以去皮编出来的篮子很光鲜,而红沙柳的皮紧紧贴着肉去不掉。
靠近城市边缘的时候绿洲就出现了,就可以看见大片的棉花、玉米等农作物,还有一行行挺拔着伟岸身躯的白杨,更有成片的向日葵。
老吉跟我说向日葵的时候我吓了一跳,这么矮个子啊!和朵朵葵花向太阳歌里唱得高大美丽的向日葵简直不可相比。
老吉说,你以为矮啊,这是吃瓜子的,榨油的就更矮了,说着他手一指:看那就是榨油的。
我顺着他指的方向看,虽然车一晃而过,我还是看到了,也就一尺来高跟豆秧一样。
老吉从玉门下车了,我也跟着下了车转个身上了去进疆第一站哈密的动车。
不知睡了多久,我被一阵两车相会的轰鸣声震醒了,拉开窗帘向外看,居然绿洲出现了。大片大片的棉花地玉米地扑面而来,远处的村庄也掩映在绿树丛中。
我知道,这是要到城市了,凭我这些天在沙漠坐车的经验,有绿洲的地方就有城市。果然不错,前方就是进入新疆的第一个城市被称为新疆东大门的哈密。
哈密街头雕塑哈密是中国唯一一个以瓜果命名的城市,一听到这个名字就想起了哈密瓜甜甜脆脆的感觉。哈密,这是一个甜蜜的城市。
哈密瓜是这座城市第一张也是最靓丽的名片,我走中国之所以选择夏秋这间来到哈密就是为了来看瓜园、品尝甜甜蜜蜜的哈密瓜。
到达哈密的第二天是中国的情人节,也就是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恰好又是我在安徽的书法老师范振海先生的生日,我喜滋滋地在“范振海书法高研班”群里发布用今天去哈密瓜园买来新疆哈密瓜快递到安徽以庆贺老师生日。群里的同学们一片欢呼,纷纷发红包庆贺。
哈密的城市街道和内地的城市人口相比,哈密算不上一个大城市,连一个中等城市都算不上,甚至赶不上内地有的县级城市。那哈密的人口是多少呢?62万人。但如果有内地哪个城市跟哈密比地盘那就是小巫见大巫了,哈密市的土地总面积接近十四万平方公里,和安徽省持平,比浙江、福建都要大,可真的算得上地广人稀了。怪不得在我来新疆之前就有朋友跟我说新疆很大,要多大就有多大,我只是看地图,到底有多大还要来了才知道。这不来了吗,来到了新疆的第一个城市哈密。我在火车上颠簸了大半天,下了火车住进酒店就马不停蹄地参观了博物馆。
哈密博物馆参观博物馆是我到达一个城市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博物馆是城市的窗口,这个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装在博物馆里。
从哈密博物馆出来是下午七点十分,在内地城市这个时间应该差不多灯火阑珊了吧?而哈密的太阳还高高地挂在天上,毫不留情地炙烤着这座甜蜜的城市呢!
我走在宽阔的城市街道上,人很少,偶尔见到当地人大都穿着长袖的衣服,维族人不少,他们大多穿着长衫,女人们围着黑色的头巾,把脸包得只露出两个眼睛。
公交车站很少有拥挤的现象,有维族的女保安在维持秩序,维族女保安很漂亮,大大的眼睛、长长的睫毛,黑黑的眼珠……说着生硬的普通话解答乘车人的问题,有时也说维语,但我一句也听不懂,但很喜欢听。
烤馕天瓦蓝瓦蓝,没有一丝云彩,高楼在蓝天下的剪影很美,路边的旱柳抽出新枝嫩叶,像绿色的绒球在风中浮动。
路边倒是有拉车卖哈密瓜的,这些哈密瓜和我在内地见到的没有什么区别,价格五块钱一公斤倒是不贵。我想买一个哈密瓜回酒店吃,但想着没有刀子开,一个人也吃不完,况且来到哈密瓜故乡了就在路边小贩买个回去吃和在内地有什么区别,要去能去瓜园里吃那才棒。我回想起小时候在乡下种瓜的时候,抱一个西瓜,坐在瓜棚下面吃瓜的感觉,那才叫棒呢?
但是这里有瓜园吗?我想肯定有,城里没有,城外应该有。我在百度输入“哈密瓜园”,果然跳出来了,是一个两万亩的哈密瓜景区呢,还是3A的,还有哈密瓜博物馆、品瓜长廊、还有湖可以钓鱼、还可以看到沙漠,离市区只有十七公里,不远啊。我用百度地图一搜,嘿,在博物馆附近有16路公交车直达,太好了,明天一早就去。
哈密的郊区这一夜,我睡得很好,天快亮的时候做了个梦,梦见在瓜棚下吃着哈密瓜,那瓜又脆又香,像蜜一样甜。
近水走中国自作诗书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