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雨绸缪临震不乱应急使命20

原标题:未雨绸缪临“震”不乱

——“应急使命·”高原高寒地区抗震救灾实战化演习侧记

5月11日,参演人员进行演练。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裴海博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文洁

5月11日,一场虚拟7.5级“地震”突袭甘肃张掖。

“灾区”房屋倒塌损毁,大量人员被困;自来水管破裂,水柱冲天而出;中欧班列机车脱轨,车载和货场集装箱倾覆起火;西气东输管线泄漏并引发爆炸,黑烟滚滚,火光冲天……

余名各类应急救援人员闻“震”而动,协同作战。

今年5月7日至13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5月11日,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应急管理部、甘肃省人民政府联合举行的“应急使命·”高原高寒地区抗震救灾实战化演习在甘肃省张掖市等地举行。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

受强震影响,张掖市甘州区房屋倒塌,大量群众被压被困……

“有人吗?有没有人,我们是救援人员,听到请回答!”废墟点上,先期抵达的当地救援人员手持工兵锹,一边敲击一边呼喊,寻找被困群众。

现场不断有救援力量到达,各类破拆工具齐上阵,努力打通救援通道。为了保障被埋压人员安全,救援人员利用木条、金属支撑杆等,对倒塌房屋进行加固支撑,防止二次坍塌发生。

甘肃省消防救援总队救援人员携带搜救犬在废墟上搜寻,6只搜救犬在废墟上跑动,配合雷达生命探测仪侦测,20分钟便成功搜寻到多名浅表被困人员。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解放军、武警、消防、民间救援队等各种救援力量共同谱写着一曲拯救生命的“交响曲”。

协同配合,促进抗震救灾能力提升

“地震”导致行驶中的ZR次中欧班列机车脱轨,车载和货场集装箱倾覆起火,驾驶员被困车头情况不明。

为了尽快查明被困人员情况,了解多点起火态势,指挥部第一时间部署消防机器人替代救援人员抵近作业。3辆履带式全地形灭火机器人犹如列阵的坦克,将喷涌而出的泡沫射向火点,有效掩护救援人员同步营救被困者。

“地震”发生后,灾区道路交通严重受损,通往震中灾区的“生命线”阻断,救灾人员、物资、机械无法进入“灾区”。

甘肃省公路交通救援队使用21米应急快速架桥车在黑河1号桥架设钢架桥,武警第一机动总队某支队在黑河2号桥架设75米应急模块化桥,解放军某部队在黑河3号桥架设51米的重型支援桥,公路交通救援队使用山地挖掘机等机械清除塌方。三支队伍分工明确、配合紧密,在最短时间内成功打通“生命线”。

受“地震”影响,西气东输管线泄漏爆炸。甘肃省消防救援总队第一时间调集兰州、天水、庆阳、定西等4支化工灭火救援专业队赶赴现场增援处置。

“各单位注意,各单位注意,全面发起总攻!”指挥部一声令下,现场近28支泡沫管枪、28套高倍数泡沫发生器、24台灭火机器人、8门移动炮、8台高喷车、1台涡喷车、1台三相射流消防车,余名战斗人员向火场围攻。在各方力量的协同配合下,明火终于被扑灭。

科技赋能,增强救援效能

大震发生后,震区往往电力中断、通信基站损毁、公网瘫痪。

模拟地震现场,甘肃省消防救援总队应急救援快遣队的“猛士”通信指挥车编组作业,架设车载基站、背负式基站、系留式无人机基站和3台移动卫星站,建立指挥部与现场指挥员可视化指挥通信网,回传灾害现场音、视、图信号。

中国救医院应急医学救援队跨区联医院、甘肃省紧急医疗救援中心救援队和甘肃省国家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快速奔赴“灾区”,医院、组织伤员转运、开展现场救治、灾后卫生防疫等工作,为受灾群众提供全方位医疗救援服务。在医疗救助过程中,医疗队利用5G传输技术,实现了实时远程会诊、诊断治疗及技术指导。

“地震”救援现场,“小飞人”升降装置升空巡线、自动焊接机器人全自动焊接输气管道、垂直钻机钻辟生命维持孔和救生通道,诸多新装备新技术亮相。

演习地为高原高寒地区,海拔高、纬度高、温度低、气压低,造成人员、装备出现“高原反应”,通信装备稳定性和可靠性降低。应急管理部综合运用无线通信、卫星通信、融合通信、物联感知、仿真推演、边缘计算等新技术,构建了以智能化指挥调度系统为核心、应急战术互联网为骨干、应急物联感知网为神经的应急救援数字化“战场”体系,打造了“单兵数字化、战场网络化、指挥可视化、救援智慧化”的新型应急救援模式,实现了演习科学调度、精准指挥、高效救援。

此次演习进一步强化了全社会应急意识和应急技能,筑牢了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508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