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8仪器 http://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6203672.html
按照国家统计局统计口径的不同,对流动人口的统计包括两类,一类是广义角度流动人口指代人户分离,即不包括时间界限的人口常住地和户籍所在地的错位,表现为两种情况,分别是户籍在人不在和人在户籍不在;一类是狭义流动人口以流动人口进行代指,包含时间限定,具体是指常住地和户籍地不同,并且离开户籍所在地三个月及以上的人口。整体情况来看,广义和狭义流动人口数差异逐渐趋于稳定,在0.45亿人左右。
从中国流动人口数量分布来看,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进程中,伴着着户籍制度和经济发展需求,流动人口先后经历了从缓慢增加到爆发式增长,最后逐渐趋向于稳定的发展趋势。近十年来,流动人口总数及在全国总人口数中所占的比率逐渐趋于稳定。年流动人口总数仅为1.21亿人,在全国总人口占比仅为9.55%,此后经过缓慢增长,流动人口总数在年总数达到1.47亿人,在总人口中占比达到11.24%;
国家开放程度的提高带动了经济发展,促使了劳动力的大范围流动,年流动人口数量达到了2.21亿人,全国总人口占比提升至16.48%;年流动人口总数达到最高为2.53亿人,在全国总人口占比达到峰值18.50%。中国城镇化进程促进城市落户制度的逐步放开,同时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下,乡村经济发展引发了乡村人口回流,流动人口数量呈现出稳步下降趋势,在全国总人口占比中也有所下降。但是,从整体情况来看,年流动人口总数仍然高达2.41亿人,在全国总人口占比中仍然达到17.27%。
从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数据显示,人口红利的转化依托于人口在全国范围内的流动,特别是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从农村进入城市一方面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另一方面增加了家庭财富的积累,在宏观层面上实现了国家社会总体财富的提升。
区域差异分析
人口流动的根本原因是为了获取更高的收入回报或者是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在流动过程中会受到各地的经济结构、城市发展水平以及流动过程中的成本的影响,流动人口在全国范围(不含港澳台地区)分布情况来看,在流入区域和流出区域分布上表现出显著的区域差异。显然可以看出在人口流入区域,流动人口存在一定的集聚趋势。
流动人口发生聚集的省份主要是沿海地区和经济发展较快的省份(直辖市),主要是浙江省、广东省、江苏省、北京市、上海市、福建省,年人口流入数量排名前10的省份占据了流入人口总数的38.4%;按照东中西东北地区进行分类,东部地区是流入人口比较多的区域,其次是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人口流入相对较少;按照城市群来看,长江三角城市群和粤港澳大湾区在人口流入方面存在明显优势,其次是京津冀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市场化程度和产业规模对促进城市人口流入有重要作用。
结合《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的数据,产业结构升级和人才发展战略下,成渝城市群在流动人口集聚方面存在上升发展趋势。对比年流动人口的流入和流出情况来看,流动人口的流入区域从京津冀地区向东南部沿海有所转移,流出省份仍然是中部地区的山东、河南、湖北为主。
从地图位置上可以看出,流动人口的户籍所在地主要集中在中部地区,主要流出省份有河南省、安徽省、四川省、湖南省、山东省;东部地区现有产业结构极大程度上保障了城乡居民的就业,降低了人口流出;西部地区受到地理位置、人口总量和流动成本等因素的影响,流出人口的数量相对也比较少;东北部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流出劳动力能力远低于老龄化程度较低的地区。
个体情况分析
个体禀赋是指在先天遗传基因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培养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个体之间表现出各不相同的特征。个体禀赋既包含先天的性别与年龄,又包含后天培养环境形成的教育与户口,此外还有就业情况与工资水平。个人禀赋差异在人口进行是否流动决策时有显著的影响作用。
从年龄分组来看,参考世界卫生组织将15-44周岁定义为青年,45-59周岁定义为中年的划分标准,中国流动人口中中青年占比高达96.87%,其中青年流动人口占比为78.86%,中年流动人口占比为18.01%,老年流动人口占比为3.13%。近年来尽管老年流动人口有所增加,相对于年的0.29%有显著提升,但在流动人口总数占比中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年中国流动人口平均年龄为35.3岁,不同年龄组流动人口数量占比呈现倒U型分布,25-29岁年龄段占比最高,达到20.43%;其次30-34岁、35-39岁和40-44岁年龄组占比分别为18.39%、14.37%和13.26%。
从性别分布来看,年中国男女性人口占比分别为51.21%和48.79%,流动人口男女性占比分别为52.13%和47.87%,与全国男女占比率差距较小。从性别的年龄分布情况来看,男性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略高于女性流动人口,男性流动人口占比最高的年龄段为30-34岁,女性流动人口占比最高的年龄段为25-29岁。
各个年龄段男女性占比率也存在一定的不同,15-19、20-24、25-29岁年龄段,女性流动人口占比都高于男性流动人口,其中20-24岁年龄组占比率差距最大,女性比男性占比率多出2.20%;在30岁及以上的所有年龄组中,男性占比率均高于女性,其中40-44岁年龄组差距最大,男性占比率比女性高出1.95%。这说明了在人口流动过程中,年轻的新生代中女性的流动意愿高于男性,随着年龄上涨,在总体流动意愿下降的趋势下,中老年人口男性的流动意愿略高于女性。
从户籍分布来看,农村人口占据了流动人口总数的82.09%,城镇人口仅占17.91%,乡城流动仍然是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式。从各个年龄段城乡分布来看,城乡流动人口分布都呈现U型分布,农村流动人口中25-29岁年龄组人口占比率最高,达到16.87%;城镇流动人口中30-34岁年龄组流动人口占比率最高,达到3.86%;25-29岁城乡人口占比率差距最高,达到13.31%,说明了全国流动人口平均年龄水平较低主要是由于农村流动人口青年占比率较大导致的。
从教育水平来看,农村人口是流动人口的主要来源,平均教育水平不高,高中及以下教育水平占比率高达83.94%,初中教育水平占比最高,达到46.94%。由此可见农民工占据流动人口主要部分,大部分农民工群体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从户籍和年龄分布来看,新生代青年人口在学历水平上有显著的提高,本科及以上人口占比率显著增加;对于中老年流动人口,整体教育水平还是偏低。
此外,全国多个城市逐渐放开了高学历人口的落户政策,对于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口,在城市落户转变户籍变得容易,这类流出原户籍所在地的人口不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流动人口,而是属于人口迁徙的一种,不纳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统计的流动人口范围。
流动人口在个体的先天差异和后天的教育培养环境以外,对个体养老保障待遇获取产生影响的还包括就业情况与工资水平。从整体就业情况来看,年流动人口整体就业率为81.75%,男性就业率达到90.09%,女性就业率为72.67%,女性失业人口是男性失业人口的2.53倍,男性就业情况优于女性。
从失业未工作原因来看,大部分人群未就业的原因是料理家务或者是照看孩子,部分是由于没有找到工作或者是已经退休的人群。从性别情况来看,女性流动人口由于怀孕或者是为了家庭选择居家料理家务、照看小孩而选择失业的情况更突出,在女性流动人口失业原因中占比高达53.95%;男性流动人口大部分原因是摩擦性失业或者季节性失业。
从就业单位性质,流动人口在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单位就业的占比率较高,分别达到52.50%和28.19%;在机关事业单位、国有及国有控股和外资企业就职人数较少。主要原因可能是流动人口以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为主要群体,特别是大部分流动人口受教育程度较低,在择业时,进入用人要求相对较低的单位几率较高。综合性别情况来看,女性出于对相对稳定生活的追求,选择在机关事业单位和社团/民办组织就业的占比率都高于男性,在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股份企业、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境外合资或独资企业的就业率均低于男性。
从就业身份来看,流动人口就业的主要身份是雇员,其次是自营劳动者,占比分别为57.39%和32.04%。从学历分布情况来看,初中学历的流动人口在就业方面积极性更高,选择也更多样,既可以选择以雇员身份就业,也更具有创业的勇气,选择成为自营劳动者。从年龄方面来看,26-49岁年龄段的流动人口具备一定的财富积累和工作经验,在创业方面更有实力,成为自营劳动者的比例相对较高。
从流动人口就业的综合情况来看,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及国家控股企业、集体企业就业人员总体占比较少。选择创业成为个体工商户自营劳动的流动人口占比最高,达到30.47%。此外以雇员身份在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企业就业的流动人口占比最高,分别达到26.74%和13.42%。
中国公务员考试制度,对于通过考试进入体制内工作的人员,大部分可以在工作地进行落户,流动人口中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基本属于劳务派遣人员,市场需求较低,在流动人口总数中占比也较少。在城市户籍未全面放开时,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在解决当地户口上存在一定的困难,流动人口在这些单位形成集聚的可能性更高。对于个体工商户创业门槛相对较低,大部分流动人员选择以自营劳动的形式进入行业工作。
流动人口的工资收入水平来看,年流动人口的平均工资收入为.4元/月,男性平均工资为.9元/月,女性平均工资为.4元/月。最高和最低工资差距较大,最高的工资收入高达元/月,最低收入不足元/月,平均工资收入的中位数为元/月。从就业单位性质来看,平均工资排行前三的分别是外商投资企业、股份联营企业、私营企业,工资分别为.1元/月、.5元/月、.0元/月,机关事业单位和社团/民办组织平均工资较低,仅为.1元/月和.1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