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兰铁路,一条铁路改变了甘肃的历史进程

16.天兰铁路陇原造桥第一高峰

一条铁路见证了两个时代,打开了甘肃高速进入工业化时代的大门。这条铁路就是天兰铁路。

如今,铁路早已进入了高铁时代。曾经冒着黑烟,喷着白气的蒸汽机车,也渐渐从人们视野中消失了。见到火车,早已没有了最初的激动与好奇。时代在进步,我们的生活也在改变。而在60多年前,留在人们心中修建铁路的激情没有丝毫改变,对火车的记忆丝毫没有变。

天兰铁路是指天水到兰州的铁路,它属于陇海铁路的一部分。这条铁路早在年5月开工修建,然而到年才完成整个工程量的13%。新中国建立后,兰州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建设的工业基地,交通运输是首要解决的问题。天兰铁路于年4月重新开工建设,于到年10月通车。

天兰铁路6次跨越渭河,可以说这是有史以来,陇原的第一个造桥高峰。

1.大军云集,十余万建设者开进工地

天兰铁路是依靠人力,移山填沟修建起来的。当时,甘肃交通是国民党政府留下的烂摊子。解放前,宝天线火车只通到天水,还因为各种原因时断时续,而天兰铁路则是国民党政府留下的雏形。尤其是解放战争中,国民党为了阻止解放军西进,将宝天铁路东沟以西的14座桥涵炸毁,导致宝天段铁路全线瘫痪。

在这种条件下修铁路,难度可想而知。面临着地形复杂、施工条件差两大难题。线路穿越西秦岭的河谷地带,要6次跨越渭河;而在陇西以西,又是黄土高原区和苦水区。施工中一些工地远离水源,砂子还要到25里外去拉,更不要说施工用水和生活用水。在当时的技术设备条件下,修铁路无疑是一种挑战。铁路通车时,时任西北铁路干线工程局局长兼政委、党委书记的王世泰在讲话中,对施工队伍做了简单的统计,其中参加施工的解放军7万,民工2万,数万铁路工人,大批工程技术人员。粗略估算,总集动员的人数达十五六万。

解放军是开路先锋。新中国刚刚成立,许多地方的硝烟还未散,7万子弟兵就一边拿枪一边拿锹,投入了工程建设中。当时情况是,天宝铁路的改造和天兰铁路的修建同时进行。驻扎在陕甘两省的7万大军,成为开路先锋。

施工条件极为艰苦,回忆材料和图片上看,施工中基本没有什么大型机械工具。这一点在解放军的施工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他们主要的工具就铁锹、十字镐。遇到开山凿石用炸药,其他的只能靠人力。解放军战士自己动手制作了很多设备,他们制作的吊杆,创造了高线运土法。高线运土法就是在高低两个工地之间架设线,挂上竹筐,将高处的土通过线路用竹篮运到低处。这就解决了施工中翻越深沟运土的难题。铁路修建土方量非常巨大,简单说就是削山填沟,遇到这种情况,高线运土法起了很大作用,还推广到了全线。

有人曾经做过估算,天兰铁路施工中每天需要汽车达辆。显然,当时的条件远远满足不了这一需求,同时,还有另外一个难题。王世泰曾说,即便有辆汽车,要把这么多汽车开到工地也是大问题。由此可见天兰铁路修筑的艰辛。

2.关内最长隧洞,一条铁路见证了两个时代

民工是天兰铁路上的重要力量,来自天水、定西、武都、商洛、绥德等地民工参加修建。他们大部分是翻身的农民,也有一部分来自城市贫民。在当时修铁路是件新鲜事,起初人们也并没有意识到,铁路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巨大变化。他们只是抱着建设国家的想法来到工地。

天兰铁路见证了两个时代。国民党政府强迫民工参加施工。我曾经走访过一些参加天兰铁路修建的老人。他们说,国民党政府纯粹是强迫民工干活,纯粹属于义务劳动,不提供吃住,没有任何的报酬,而且施工进展缓慢,看不到任何铁路的影子,施工时民工大批逃跑。而新中国修建铁路的模式和国民党时期截然不同。修铁路中采取按劳付酬的办法,不仅调动了民工的积极性,而且也带动着改变了农村的面貌。当时,给定西、渭源、会宁三县的民工工资就达多亿元(旧币),还给天水民工队购买马拉犁54副。到铁路工地上干活,在开拓人们眼界的同时,还让不少民工学到了一技之长。许多民工学会了挂线、抄水平、铺设轻便铁轨、使用风钻等等技术。在不知不觉中,他们有了一技之长。修完铁路后,有些民工参军了,有些民工留在了铁路上,返回村子的民工也成为当地的积极分子。

天兰铁路的41号隧洞,长达数华里,这既是天兰路上施工条件最为艰苦的隧洞,也是我国关内的第一条长隧洞。可惜的是当年的老资料由于保密的原因,没有透露41号隧洞的具体长度和位置。不过一些材料上给我们反映出当年修建41号隧洞的艰辛。41号隧洞年4月12日开始开工,施工现场一片荒凉,仅仅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就用去了一个月的时间。

为了打通这条隧洞,施工队伍投入了精兵强将。可是,只挖了15公尺,就遇到了难题,山体中是红色粘土结成的硬块,洋镐挖不动,炸药没效果,最后只能用钢钎铁锤,一下一下往下敲。当挖到米深时,又遇到了新问题。通风设施跟不上,也没有照明设备。建设者点着植物油灯,艰难施工。干不了多久,人就招架不住了,不少人从洞里出来就出现了呕吐昏迷的状态。

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施工队伍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将隧洞贯通了。

3.龙儿沟大桥,工人们制服了海眼

天兰铁路的修建中桥梁是重中之重。在渭河上就有5座以上的桥梁。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修筑桥梁,无疑是空前的挑战。可惜的是,今天我们已经找不到相关的材料了。一来年代久远,资料散失严重。二来,当时大桥具体位置和修建方式属于保密材料。

为寻找天兰铁路的桥梁的相关材料,我们走访了一些老人,找到只言片语的材料。具体情形照录如下:渭河一号桥,在甘肃南河川车站附近,桥式为2孔16米钢筋混凝土梁,及11孔24米上承板钢梁,全长米,年10月竣工。渭河四号桥,位于贺家店和鸳鸯镇之间,为24米上承板钢梁,全长米。渭河五号桥位于谢家店和土店子之间,采用9孔24米上承板钢梁.87米。年10月21日在原桥下游50米处另建新桥,长.15米,年8月24日竣工。

简单的数据,掩盖不住修建时的艰难。几年前,我们走访了榆中的老作家金吉泰先生,他给我们讲述过榆中境内天兰铁路修桥的情况。

金老先生回忆,天兰铁路榆中境内的土方工程量大,而且涵洞桥梁也不少,有夏官营大桥、齐家坪的鸭沟大桥、陆家沟大桥、龙儿沟大桥、窦家沟大桥等等。金吉泰曾目睹过龙儿沟大桥的修建情形。

龙儿沟横在敬家坪和龙儿沟两个自然村之间,它是一条十几华里长的大沟。沟内泉眼众多,最大的一个名叫海眼,是因为泉水是咸的而得名。传说这个海眼通着大海,所以泉水才是咸的。也有人说,泉水之所以是咸的,因为丝绸古道上的一队驮盐的骆驼,在这里喝水,结果头驼不幸滑入了泉眼,后面的72峰骆驼都滑了进去,驮着的盐溶化了,自然泉水就成了咸的。

龙儿沟修桥时,工人们先挖出了桥墩大坑,结果地下水源源不断涌出。这是修桥中最为头疼的事。工地上开动了三四台抽水机,昼夜不停地抽水,但仍无济于事。这就更加引起了乡亲们的兴趣,人们都看工程技术人员如何破解这个难题。这时,就有乡亲说,这座桥恐怕修不成了,海眼,海眼,和大海通着呢!难道能把大海的水抽干不成。

可是,修桥工人依旧和地下水搏斗。他们从东北运来了红松,工人们将这些红松一棵棵立在基桩坑的边上,形成了一个隔水墙,这样桥墩才慢慢修了起来。桥墩露出地面后,人们的闲言碎语也就消失了。桥墩慢慢地修成了,我们也能听到火车的呼啸声了。不断有人说,火车通到了某某地方,人们兴奋得很。一天,忽然传来一个消息说,龙儿沟修大桥的工地上出了事。三名修桥工人牺牲了,后来他们就被埋葬在桥边的一个山坡上。

我和乡亲们去看过大桥架桥。那是陆家沟大桥架桥铺轨时的情形。架桥时,先架上钢梁便桥让火车机车通过,然后才开始吊装永久性的水泥桥梁。

陆家沟大桥架桥的那一天,已经是深秋天气了,比较冷,河滩里站满了人,人们仰着头,看着架桥。此时,桥东西两边各有一台大型吊车,地上水泥桥梁的两头早已绑好了钢丝绳,只听见一声哨响,两台起重机在铁轨上缓缓移动,一个前行,一个后退,将沉重的水泥桥梁吊起来,然后轻轻放在了桥墩上。乡亲们看着如此巨大的水泥桥梁被起重机轻轻吊起,顿时惊叹不已。一个道士在人群中惊呼,他们是神仙啊!

一天天过去了,铁路也一截截往兰州延伸。没有正式通车前,跑的都是货车。说起来还有比较有趣的故事,火车刚过来那天,人们到路边上看热闹,一个妇女抱着小孩,被一声响亮的汽笛声吓到了。

年国庆节前,一列挂满彩旗的火车从苑川河谷中通过。国庆节这天,兰州还举行了10万人庆祝大会。有了火车,人们进城就方便多了。镇子上的许多老人坐着火车逛兰州去了。而丝绸古道上,使用千年的畜力也逐渐淘汰了,一个新的时代在向我们走来。

当时的新闻报道评价说,天兰铁路通车是西北工业化的开端。的确是这样的,有了天兰铁路,甘肃的各项基建工程有了充足的材料供应,工程建设大大加快,有条件建设各种大型工厂,为将来的工业化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这条铁路的完工推开了甘肃工业化的大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315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