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和西周时期灾害集中多发在王朝末年,这

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不断地感知灾害、认识灾害。从夏、商、西周三代的历史来看,自然灾害直接影响着王朝的兴衰、更替。分析其中的原因,可以得出生产力越落后,自然灾害对王朝覆灭的影响就越明显。

太丁时期的旱灾。《古本竹书纪年》载:“(太丁)三年,洹水一日三绝。”太丁,即大丁,商王文西。方诗铭案:洹水固可以泛滥,亦可以因旱而绝流。这次灾害距离夏末和商初的旱灾时间不远,可以视为夏末旱灾的延续。商纣时期的旱灾和地震。《今本竹书纪年》载:“帝辛五年夏……雨土于亳。”《墨子·非攻下》:“逮至乎商王纣,天不序其德,祀用失时,兼夜中十日雨土于薄。”我们认为这极有可能是沙尘暴天气。

这种气候现象是由于长期的干旱,空气干燥,遇上大风天气,卷起黄土,故而呈现漫天飞沙的景象。到了商纣统治末年干旱越来越严重。《国语·周语上》记伯阳父之语:“河竭而商亡。”《淮南子·俶真训》载:“逮至夏桀、殷纣……当此之时,峣山崩,三川涸。”商纣末年的旱灾涉及范围也很广。《逸周书·大匡解》:“维周王宅程三年,遭天之大荒,作大匡以诏牧其方。”又《今本竹书纪年》载:“周大饥,西伯自程迁于丰。”可见,当是时,从陕西到河南的黄河中下游广大地区都受到了干旱的影响。

周厉王时期的旱灾。《御览》中引《史记》:“共和十四年,大旱,火焚其屋。”王国维《今本竹书纪年疏证》云:“大旱既久,庐舍俱焚,会汾王崩,卜天大阳,兆曰厉王为祟。”旱灾之重,引起了房舍失火。大旱持续到宣王即位之后。《帝王世纪》记载,宣王元年,以召穆公为相,是时天下大旱。王以不雨,遇灾而惧,整身修行,期以修去之。祈于群神,六月乃得雨。大夫仍叔美而歌之,今《云汉》之诗是也。《诗经·大雅·云汉》正是对厉王时期大旱的真实写照。

周幽王时期的旱灾和地震。《国语·周语上》载:“是岁(幽王二年)也,三川竭,岐山崩。”韦昭注:“三川:泾、渭、汭。”三川流域是西周经济富庶之地,人口众多,严重的旱灾和地震灾害使得人民流离失所,田地荒芜。蒙文通先生曾总结说:“厉、宣、幽、平凡历一百五十余年,而旱灾与人民之流徙不绝于诗,此国史上一大故也。”

综上所述,在三代王朝由盛转衰的过程中,自然灾害的影响不可低估。大致有以下三种情形:第一,自然灾害迫使王都迁徙。商代帝王常用迁徙的方式来应对自然灾害。《今本竹书纪年》载:“仲丁即位,元年,自亳迁于嚣,河亶甲整即位,自嚣迁于相,祖乙胜即位,是为中宗,居庇。”这里至少涉及三位帝王迁徙都城,一是仲丁将都城迁于隞,从仲丁到河亶甲之间将都城迁到了相,祖乙之时又将都城迁到了耿。

此外,还有盘庚之时迫于水患的压力,将都城迁于殷地。第二,自然灾害加速王朝覆灭的步伐。孔甲时期,发生了严重的旱灾,王朝从此走向了衰落。周厉王后期,连续5年大旱,使得民不聊生,宣王之时,虽有中兴之意,然而旱灾时时侵扰,《诗经·大雅·云汉》曰:“旱既太甚,蕴隆虫虫。”王朝衰落的颓势已经难以挽回。第三,自然灾害导致统治的终结。夏太康时期的旱灾、夏桀时期的地震和旱灾、商纣时期的地震和旱灾、周幽王时期的地震和旱灾等成为三代王朝灭亡的直接诱因,使统治者失去对部族的领导权,或被赶出原来的统治区域。

有学者指出,“夏、商和西周时期灾害集中多发在王朝的末年”,这是历史的必然还是巧合?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就有人对此问题进行过思考。《国语·周语上》载伯阳父之言:“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今周德若二代之季矣,其川源又塞,塞必竭。夫国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之征也。川竭,山必崩。若国亡不过十年,数之纪也。夫天之所弃,不过其纪。”伯阳父将夏、商的灭亡与自然灾害联系起来,并断定西周也会因为自然灾害而亡国。结果真如其所言,西周在旱灾和地震的共同作用下,很快就覆灭了。难道自然灾害真的可以预示王朝的衰亡,或是灾害必然发生在王朝的末年?显然,这有违历史唯物主义原则。我们需要对灾害与社会的关系进行重新认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184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