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诚信医疗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ys/180504/6213655.html
一、德城区小锅市在德州市区西北部,南运河东侧。~年(明永乐年间),此地为运河码头,经过卸锅,装卸工人逐渐于此定居,遂称卸锅市,后演变成小锅市。豆腐巷据传为明朝罗姓花园,后荒废,种花工匠改做豆腐得名。二屯~年(明洪武年间),此村为正卫左所二屯,相沿至今。曹村年(明永乐十三年),都督曹得镇守德州,年卒,葬此。其部属就居墓处,因名曹村。黄河涯~年(明永乐年间),赵姓在此落户建村,因处黄河故道旁而得名。二、陵县边临镇原名桃庄。明成化年间村南建侯庄,为忌“侯(猴)吃桃”,易名鞭抡镇,意为猴吃桃抡鞭可镇,即克侯庄。久之,则谐音为边临镇。糜镇相传,东汉光武帝刘秀至此迷路,其地有村,因名迷村。于此置镇,改迷为糜,称糜村镇,后简称糜镇。徽王庄《德县志》载,年(明天顺元年)“赐王子见沛田,名徽王庄”。义渡口相传,明成化年间,一老翁在此打鱼为生,对过河人重义乐助,后建村,以此而名。张习桥相传,明初由寿光迁来一叫张习者。其表兄为朝中阁老,安置他做宫庭敲钟报时差使,后告老返里,献资在河上建桥,因名张习桥。神头原西汉厌次故城。相传明朝一次大地震,仅残存一城头,故曰“剩头”,后讹称今名。抬头寺传说原有一无名古刹,一官员前来寻访,有人指曰:“此地此寺,抬头便是”。因名抬头寺。《德县志》载:此寺座落于解家牌村,明成化十八年重修,正德七年再修。后解家牌易名抬头寺(此寺已不存)。
凤凰店传说有凤凰宿此,村民以为吉祥,得名凤凰村,后设集市,店铺增多易今名。
三、平原县恩城原名许官屯。明洪武七年,恩城由今武城县旧城迁此,因名恩县。腰站始建于隋大业年间,初名药家镇。北宋易名谭家林。明、清代为驿站。因处恩县、高唐之间,故名腰站。王风楼明永乐年间,以姓氏得名田庄。明末富户王姓于此建楼多处,渐名王福楼,后演化今名。张士府元代,以姓氏得名王道屯。明建文年间村毁。永乐年间,张世福重建此村,村以人而名,后演变今名。王打卦明永乐年间,以姓氏得名王家庄。明末,村有王姓者以打卦所得之钱财,告倒一名御史后,遂易此名。大芝坊唐开元年间,相传武周挖马颊河时,此地为支给民工钱粮总站,得名大支房,后讹为此名。张官店春秋至晋时为平原邑城西关。北齐时,平原县治迁出后,有张氏辞官在此开店,西关遂易此名。鸣鸡店建于西汉宣帝年间,该庄人习惯种谷子,因名小米庄。传说刘备做平原县令时,张飞怒鞭督邮之后,刘备怕督邮问罪,弃官逃走,兄弟三人到此村西寺院时,鸡鸣三遍,遂得此名。甜水铺建于西汉。因建村时只有8户,得名八户。三国时,曹操扎营于此,没有打出甜水井来,改名水庄。明永乐年间易名甜水铺。
四、夏津县
新盛店年(隋开皇十六年),初置鄃县,设县治于此,名为新县店。年(唐天宝元年),鄃县改为夏津县。金代,县治迁出。曾名为孙生镇、锦川镇,后定名为新盛店。渡口驿年(明洪武二十八年),于此设水驿,因地处卫运河渡口,故名渡口驿。宋楼明末为宋村。清同治年间,富豪武举人宋洪,在此建一楼,遂名宋楼。雷集元代元统年间雷姓于此建村。明嘉庆年间出一雷稽古,任御史八府巡按,成为大户,于村立集,名雷家集,后简称雷集。五、武城县四女寺汉朝时,此地傅氏夫妇,生四女,年过半百尚无子,四女为侍奉双亲,矢志不嫁,各植一槐。誓曰:“槐枯嫁人,槐茂人留。”结果四槐郁葱成荫。四女对双亲殷勤侍奉,并日夜诵经,以祝长寿,历20年,贞孝双完,因名四女村,后人为之立寺,改名四女寺村。鲁权屯据《任氏家谱》记载:明永乐年间鲁权、任整、管增、管贵姑表兄弟四人,由山东即墨县迁来定居。以鲁权命村名。大屯明洪武二十五年,有刘臧氏带领两个儿子到此落户,掘井种菜,村民相继打井,多达72眼,取名井王庄。后来一个风水先生说:“井多漏财”。众人便群起屯井,改名大屯。甲马营古为兵营。宋太祖起兵时,路过此处,下马视察,取名下马营。村西尚有堤口取名“皇路口”,后讹为甲马营。祝官屯明初从山西洪洞县和山东蓬莱县迁来若干移民,沿河而居,相继建立8个小村,后连成一村,以祝姓得名。漳南镇东汉时为东阳县城。隋改东阳县为漳南县,后县废为镇。隋末农民起义领袖窦建德、刘黑闼起兵处,原有起兵台,高丈余,传说:“每晦朔夜,登台远眺,明如月夜,故有“漳南夜月”之称。
老城北宋大观年间,为武城县治。年因处于卫运河展宽工程区内,县政府东迁20公里。原县城部分居民及农民,沿卫运河新堤东建新居。
六、齐河县表白寺唐代名僧尉迟宝林在此修宝林寺,村以寺名。年(清康熙十九年),改村名表白寺。桑梓店从前有一官员路过此处,其子病死店中,因名丧子店。后人忌之,借谐音改为桑梓店。赵官镇原名锦川镇,明末改名赵官镇。因赵姓为当地望族得名。焦斌屯明万历年间焦文、焦武兄弟在此定居。合文武二字加姓成此名。务头东汉光武帝初兴兵时,为王莽军所败,在此遇雾脱险,故村名务头(后雾讹为务)。富足店原以姬、韩二姓得名姬韩店。因姬韩与“饥寒”谐音,村人忌之,于清末民初改名富足店。齐河城唐时于桥头济师处设镇,取名耿济镇。年(金天会八年),析禹城县东南部置齐河县,治耿济镇,以后改称齐河镇,年(金大定八年)筑城,遂称齐河城。年黄河堤距北展,因处滞洪区内而拆迁。住户迁黄河新堤外侧建房定居,原齐河城废,但新建居民点亦沿称齐河城或老齐河。
七、禹城市
张庄清乾隆年间该地为一守节妇女立一牌坊,名牌坊张庄。简名张庄。伦镇唐初曾为沅县治,后废。元翰林学生张起岩改为伦镇。辛寨金置寨名青龙镇,明因洪水西徙,筑新寨,后演称辛寨。十里望村处禹王亭北,登台可望十里之外。相传为大禹治水望水势处,因名。
袁营因元朝军队曾在此安营得名元营,后演变为袁营。
八、乐陵县杨安镇宋朝名将穆桂英挂帅出征,杨家兵将在此安营扎寨,故名杨安镇。孔镇王莽赶刘秀到此,不见踪影,空赶一阵,因名“空阵”。后讹为孔镇。三间堂明永乐年间,村南有关帝庙三间,而得名三间堂。茨头堡过去村前有一条河,经常有人打鱼晾网,立村名曾叫过打鱼堡,晾网堡,因该堡是第一堡,按其字意,改名“茨头堡”,“茨头”在当地是第一的意思。朱集原名义和镇。清光绪年间,为与新明川争风水,认为新明川的“川”字,对义和镇不利,改名朱集。杨盘杨家将率兵抗辽,扎营于此,故名杨盘。丁家坞明燕王靖难路经此地,天昏地暗,雾气冲天,兵马过后,云消雾散,以传说及姓氏得名“丁家雾”。后演变为丁家坞。双庙赵明永乐间赵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因有土地、关帝两庙,故称双庙赵。王寨子据《王氏家谱》载:明永乐年间,姓王的兄弟4人由登州府黄县迁来,长祖王江、次祖王海、三祖王湖、四祖王河在此立村,村名庄科。后与附近刘吉明村合并叫刘王庄。清末立集,改名王寨子。
枣牌杜原名杜家。清乾隆皇帝曾给该村一棵大枣树挂过“枣王”牌,故名枣牌杜。
九、临邑县
夏口镇唐时名灌家口草市,宋名下口,即赵牛河上口下口之意,因集市繁荣,有“小汉口”之称,遂讹此名。临盘镇年初,组建胜利油田临盘指挥部,开发临邑油田,因油田位于临邑盘河构造带上,故命此名。为胜利油田临盘指挥部驻地。宿安镇唐太宗征辽时宿此,命军士负土筑城未就,遂名宿安堤。明成祖围济南经此重筑之,改名燕王堤。后复旧名宿安店,宿安街。年改镇。林字街旧名柏林殿,因有寺庙,并松柏成林而得名。宋太祖赵匡胤下河东大战百花王,就在此地。张家寨明燕王南征曾沿河(今沙河古为钩盘河,明为朱家河)连营十八寨,张家寨是其中一寨。太平寺孙家相传孙氏夫妇从河北枣强迁此,植有桃园,故名孙家桃园,简称孙家。后在村西建一寺庙,曰太平寺,又冠以寺名。沙河子南宋建村,以村前黄河泛流故道沙河为名。是明兵部尚书王洽故里。孙庵明朝孙姓从河北迁此立村。因村东南角有尼姑庵而名。营子街明初,兵慌马乱,死人遍地,苍蝇极多,瘟疫流行,人聚灭蝇,将所捕红头苍蝇填入村十字街西南角井中,并用石板盖严修庙压之,故得名“蝇子街”,后讹此名。兴隆寺原名李仁庄,后因庄东有兴隆寺,香火兴盛,遂以寺命庄。葛老庄明永乐年间,葛士能从寿光迁此定居。名葛家老庄。万历间,村人葛守礼在朝为都察院左都御史,其父葛环是明赠户部尚书,其子葛引生、孙葛昕等,祖孙四代皆袭官爵,人皆尊称葛守礼为“葛老”,村名便具双重含义。盘河古老镇店,因临钩盘河(今沙河)而得名。战国时孙膑和庞涓曾在此村摆“迷魂阵”而战。《三国演义》中“袁绍盘河战公孙”也在此。牛角店元朝姓牛的在此开店,故名牛家店,后讹此名。明初因战乱此村灭迹。后从河北省移民来居,并各以本姓命村,俗云:“进了牛角店,找不到牛角店”,因它是由张家、王家9个小村组成,统称牛角店。
清凉店村西北角有“清凉禅院”遗址。据传,寺中大殿内有水井一眼,盛夏异常清凉而名。
十、商河县
龙桑寺东汉光武帝刘秀兵败于王莽。逃此,息到寺内桑林下。桑随日转,荫覆龙体,正酣睡,忽觉身下拱动,猛醒视之,乃一蝼蛄,怒拔其头,忽见远方尘土飞扬,莽兵迫近,方知蝼蛄救驾之意,随折桑针一根,将头身相接,蝼蛄复活,后刘秀称帝,封其为龙桑,封蝼蛄为金头玉蝼蛄。赵奎元年(清顺治五年),赵氏兄弟二人由广饶县迁至。兄建村为东赵奎元,弟建村为西赵奎元,两村相连合称赵奎元。孙集原名庞家集,元末孙氏夫妇膝下无子,后收养乔氏之子取名孙贵。孙氏死后,贵感其恩,立集纪念,故名。岳桥因靠徒骇河,村南有一木桥,迭经加固而不稳,名“摇桥”。后以泰山石压在桥首才不晃,改称“轧桥”。此石系泰山之物,便以“岳”代“轧”,而音不改,故名。十一、济阳县曲堤原名闻韶镇。因济水河堤于此处向东弯曲,宋、金时改名曲堤。仁风镇原名迎风镇。唐时为纪念薛仁贵征东,得胜班师,路过此地,改名仁风镇,亦作仁丰镇。垛石清代先后名杜家水口和宏吉寺,民初于西北徒骇河上建石桥,因更名垛石桥,后置镇,镇以桥名。回河宋、金时置镇。因济水分支环绕得名,后镇废,村因名。举人王明洪武2年王善成从莱阳迁居此处,取名王家庄。万历年间,王家八世孙王良相考中举人,渐成今名。
张稷若原名柳树王村。明末清初该村张尔岐(—年)字稷若,号蒿庵,品德高尚,学识渊博,著有《周易说略》、《仪礼郑注句读》、《蒿庵闲话》等书。后人为纪念他,改今名。
十二、宁津县
长官镇年于此置长官,驻达鲁花赤长官故名。大柳镇原名青龙镇。燕王靖难时,一妇抱大携小,兵问其故,妇曰:“抱其继子,携者亲生”。兵感其义,令门前插柳为记,保全了一村人性命。树条逐年长大,为纪念此事,改青龙镇为大柳镇。柴胡店燕王靖难时,仅柴、胡两家幸存,后合资开店,故名。保店《宁津县志》载:秦、汉称胡苏亭,北魏置胡苏县,唐改临津县,宋为保安镇,金复为临津县城,县东迁后改称保店。杜集明永乐年间,杜氏祖先弟兄5人,名山、河、林、江、海,由河北密云迁此定居,因杜山为长子,立村名为大杜家。于年立集市,改称杜家集。后简称杜集。虎皮张明永乐年间,张姓祖先仅携一狗皮居此,因名狗皮张。后张姓以为有辱,改名虎皮张。十三、庆云县板营明宣宗征高熙时,驻军于此,以板筑墙为营,故名。东郎坞崔姓兄弟二人在此各建一村,名东、西崔郎坞,此为东崔郎坞,后简为东郎坞。严家务明燕王靖难过此,天下大雾,不见此村,后以姓氏名此村为严家雾。雾简为务。杨和尚寺唐代在此修有一幢寺院,姓杨的和尚为寺院方丈,故村名为杨和尚寺。(版德州地区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