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定西地 >> 定西地风景 >> 定西城市的变迁

定西城市的变迁

定西市地处西北边陲,在历史上长期处于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的接壤地带。千百年来,这片古老的大地上先后出现过许多城池、寨、堡,其中大部分是军事要冲,有些则是行政管理中心。受当时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制约,这些城镇一般规模小,城市化水平不高,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部分城堡历经兵燹、水患、灾荒而湮没,只有极少数发展成为现代城市。古代城池中最具代表性的有7座,亦为今定西市六县一区之行政治所。

临洮城已有年历史。秦献公元年(前年),秦献公置狄道县,始筑城堡。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年),以狄道为陇西郡治。在今县境内,历置安故、武始、临州、熙州、临洮等城,历史悠久。宋神宗熙宁年间,王韶改筑熙州新城,称王韶城,历经宋、金、元、明、清、民国数代,发展成今临洮城,其间,经过明洪武三年(年)、隆庆三年(年)两次修葺,城周长9里左右,高4丈1尺,面积约4平方千米。

陇西城公元前年,秦献公置狄道县;汉初置襄武县;魏文帝黄初二年(年),陇西郡治由狄道移至襄武。唐太宗贞观十四年(年),汪达镇守陇右,驻守襄武,顺山川形势,以四隅为正,又筑新城。后经宋、元、明、清几代修筑,到清雍正时,陇西城垣修建有了一定规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其间,明洪武十一年(年)修整后,城周长9里步,高4丈1尺,池深3丈5尺。清康熙年间,陇西城为陇有布政使驻地,是当时甘肃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岷县城位于洮河与迭藏河交汇处,早在战国时期即筑有城堡,秦时在此置临洮县。现存岷县城遗址为明清时期修葺的岷州城。明洪武十一年(年)重筑岷州城,城周长9里左右,城墙高2丈2尺,池深1丈4尺。万历九年(年)筑西营城以卫大城。此后,旋倾旋修,直至民国。

通渭城位于笔架山之阳,牛谷河北岸。汉武帝元鼎三年(前年),在今城区筑平襄县城,为天水郡郡治,后渐毁。北宋熙宁元年(年),建通渭寨,后升为县,故址在今什川乡李家坪。元建县城于今县城区。明初进行了修葺。后几毁几修,清乾隆四年至十三年(年——年),筑新城,城周长6里,高3丈6尺,池深1丈5尺。民国九年(年),遭地震破坏严重,后又数次修葺。

渭源城位于渭水源头,汉高祖二年(前年)在此地置首阳县。西魏大统(年),改首阳县为渭源县,在今县城东北龙亭一带重建新城,后毁于兵燹。北宋王韶开拓熙河时在此建成“渭源堡”,俗称“王韶堡”。元代在老龙亭西1里处新建县城(即今址),明清进行数次修葺。明嘉靖四十二年(年),修葺后的城周长5里,高1丈5尺。清康熙二十五年(年),再次修葺,城周达6.6里。民国年间建成街道1条,市容趋于整齐。

漳县城位于漳河北岸,三台山南麓。东汉建初元年(76年)始建鄣县,治盐川(今盐井)。西晋永嘉之乱后废县,北魏景明元年(年)复建鄣县。武周天授二年(年)更名为武阳,北宋熙宁元年(年)改为盐川寨,筑于古城峪。明正统时浸水而圮。直到清末,盐井仍是漳县最大的集镇。古城峪城被毁后,县城才移建于今址,城周长1里步,高3丈5尺,池深7尺。经民国年间两次地震,破坏严重,后经修复,规模依旧不大。

安定城位于关川河源头与西河交汇处。北宋熙宁五年(年),李宪收复兰(州)、会(州)时称“努札川”。元丰五年(年),改努札川为定西,次年筑城。北宋哲宗元祐七年(年)筑汝遮城,名“安西”,故城在今三十里铺。金皇统二年(2年)设定西县,即今址。元至元三年(年),置定西州,至元十二年(年)地震,城郭倾圮,朝廷下诏改定西州为“安定州”。明正统八年(年),在原宋城基础上筑新城,城周长9里左右。明城城垣很不规则,东城突出,似凤凰单展一翼,故而民间又称“风凰城”,后几经修复,但旧城仍十分简陋,东门外的永定桥是城区内唯一的桥梁,沟通东西两岸。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182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