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康姓,关于它的知识你真的知道吗带你

出自姬姓。周武王灭商后,把同母幼弟姬叔封在康,故称康叔。武王死后,成王即位,因年幼,由周公摄政,三监(管理商朝旧臣封地的管叔、蔡叔和霍叔)不服,勾结武庚(商纣王后裔)和东方夷族反叛,后被周公平定。之后,便大规模地分封诸侯,把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分封给当时素负贤名的康叔统治,并改封康叔为卫君,建立卫国,故又称卫康叔。康叔把卫国治理得很好,声誉日益上升,到周成王亲政时被举为司寇,权位高于其他诸侯。他死后谥号是“康”,其后便以谥号为康氏。史称康姓正宗。

姓氏源流:源流一,源于姬姓。出自周武王的同母弟姬叔封,即康叔。周武王得天下而“封诸侯建同姓”起中国“封建”之始时,因年幼最初被封在京畿内康国,所以得名为康叔。当年周武王克殷纣,以殷余民封纣王之子武庚禄父,位比诸侯,以奉其先祀不绝。因武庚未尽服,恐怕他将来乘机作乱,武王就令两个弟弟管叔鲜、蔡叔度为禄父相以治殷。

周武王驾崩后,年仅12岁的周成王继位,由他的四叔周公旦辅政。管、蔡怀疑周公,联合武庚一起作乱,被周公伐灭。之后,周公看到对殷商遗民的统治成了一个十分麻烦的问题,理由很明显,这些殷商的遣民,内心未必认同姬周,如果对他们的安置不当,很可能会引起叛乱,岂不是后患无穷!周公 决定,是把这批殷商遗民交给当时素负贤名的康叔去统治,并且改封康叔为卫国国君,侯爵。后来,康叔至卫,按照周公所教导,把过去那些一直蠢蠢欲动的殷民安置得心服口服,做到了“化敌为友”的境界,功在周朝的社稷。因此,康叔的声誉日隆,到周成王长大亲政之时,并且被举用为司寇,权位高于其他诸侯。他逝世后谥号是“康”,其后便有以谥号为氏,或以封邑为氏,称康氏。史称康氏正宗。

后世康氏源于康叔,在历来研究姓氏学的学者心目中,是被认为“不容置疑”的,因此,所有古籍对于汉族康氏的姓源,也都只有这样一种记述,譬如,《姓纂》和《姓苑》等书就异口同声地指出:“卫康叔之后以谥为氏”,可见得康氏的源自周初名人康叔。康氏族人大多尊奉康叔为得姓始祖。源流二,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瑶族、土族、羌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康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康氏,世代相传至今。中亚康居国(今中亚一带)人,入中国后姓氏音译为汉字“康”,也为大族。比如《新唐书》记载的中亚康、安、曹、石、米、何、火寻、戊地、史为昭武九姓。

源流三,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黑龙江志稿》记载:⑴蒙古族卓尔古特氏,亦称朱勒豁得氏,世居科尔沁。后有满族引为姓氏,满语为JorgutHala。所冠汉姓为朱氏、周氏、康氏。⑵蒙古族珠尔奇特氏,亦称主儿乞氏、主儿勤氏、月儿斤氏、禹儿乞氏、朱日其德氏,源出成吉思汗第四世祖合布勒长子斡勤巴儿合黑所建部落名称,是蒙古东方三部落之一,日本学者和田清认为其是女真人,达斡尔民族亦有该姓氏,满语为JurkitHala。清朝中叶以后,后多冠汉姓为康氏。

⑶蒙古族瑚尔拉特氏,出自清朝初期陈蒙古巴尔虎氏、亦称胡拉特尔氏,后有满族、达斡尔族引为姓氏,满语为HurlatHala。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年),瑚尔拉特氏族奉命随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派驻辽宁丹东凤凰城,屯垦于瑷河沿岸影壁山附近,其后代多冠汉姓为康氏、胡氏。今主要聚居于凤城大堡蒙古族镇。

源流四,出自古代突厥族有康氏。据《隋书》载:“突厥亦有康姓”。突厥为公元6世纪在今新疆境内的游牧民族。西魏时建立政权,康居王定居河西,主要是繁衍于我国的西北一带。关于这个康居国,根据《汉书·西域传》的记载“高长安城一万二千里”,拥有现在新疆以及苏俄中亚之地。隋之前疆域最广,族中有康姓。[2]

源流五,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⑴满族赫舍哩部族人,满语为HeseriHala,取部落名为氏,世居都英额地区(今辽宁清原英额门)。满清开国初,其祖赫舍哩·硕色归清,隶属正黄旗满洲,精通满、汉、蒙文字,其子赫舍哩·索尼亦精满、汉、蒙文字,由头等侍卫历著战功,受世祖章皇帝之托顾命为辅政大臣,受一等公,谥文忠。

其租墓在昭陵左掖,后代分为赫、张、康三氏。其中的康氏始祖为赫舍哩·卡宜奇郎,取名字的汉字谐音“康”为氏,隶属正黄旗满洲,官拜木力占牛录、武德骑尉。他在清康熙年间出兵辽东,生五子,长子和次子皆无后,五子过继富氏。三子赫舍哩·达士巴和四子赫舍哩·招里其的后人分为两支,前后驻防丹东凤凰城,分别在正黄旗满洲和正白旗满洲下注册。赫舍哩·卡宜奇郎墓葬辽阳涧溪沟。

⑵满族(蒙古族)卡克他氏,称亦卡尔他吉尔氏、卡勒塔基尔氏,满语为KartagirHala,卡克他氏在努尔哈赤时期就有陆续归附后金的(比如辽宁省凤城有一支卡克他氏现在姓康,就是努尔哈赤时期投奔来的)但主要还是在皇太极时期入的八旗。崇德4年(公元年)清太宗皇太极调军平索伦部,从此索伦部众悉数编入八旗,但真正被调往沈阳的只是一小部分,多数索伦部众就地安置编旗继续从事生产,清廷并没有将其纳入深层的八旗管理。到康熙年间,由于沙俄的进犯黑龙江上游的各旗索伦人才真正列入以车满洲,编练成兵参加了雅克萨战争。

此后因索伦部旗人在战争中的英勇表现,清廷将其视为精锐兵源,每有重大战事必调遣自黑龙江。索伦部旗人几乎参加了清中期以后的所有战争。今天黑龙江省的一些老姓卡克他氏的满族人就是这些以车满洲索伦部旗人的后代。,祖籍在长白山以东讷佛贺城。始祖名“塔木太阿古”随努尔哈赤其兵,后来他的孙子年从龙入关。

年四世孙卡克他氏图美、图奈兄弟2人奉命迁居凤凰城驻防,隶蒙古镶白旗官保佐领下当差,居凤凰城北山,图美任参领,图奈任额兵,为始祖。因家属仍在北京,弟图奈未再娶妻,兄图美娶妻王氏,生3子。长子七力根特,次子巴力士,三子那保。长子生5子,名叫依力巴、福寿、必伦太、五十九、六十九;次子生3子,名叫溪力巴、溪力登、合色;三子生4子,名叫七根、八牙力士、八各、托力吉。至第二世迁居大堡康家沟。由是人口增多,至年康家沟一支人口达到多人。

年编修《卡克他氏宗谱》,以庆字为第八世,确定庆(上)会(上)运(下)昌(下)明(下),英(上)才(下)济(上)圣(上)清(下)。国(上)华(下)全(下)贵(上)品(下),世(上)禄(下)广(上)恩(下)荣(上)。德(上)义(下)昭(上)隆(上)业(下),贤(下)良(上)继(上)盛(下)名(上)。永(上)怀(上)先(下)泽(下)厚(上),保(上)泰(上)益(上)和(下)平(上)40个字以序辈数。括号中上者用于姓名中间,俗称居中;下者用于末尾,俗称落底。已传13世⑶满族额勒赫氏,满语为ElheHala,满族姓氏,汉义“平安、康泰”,世居绥分(今绥分河上游地区)、爱珲(今黑龙江黑河爱珲镇)、黑龙江沿岸等地,后多冠汉姓为康氏、安氏。

⑷满族康锡哩氏,满语为KangsiriHala,世居伊巴丹(今辽宁桓仁雅河乡附近),后多冠汉姓为康氏。⑸满族讷哷氏,亦称那尔氏,满语为NereHala,世居黑龙江,所冠汉姓为春氏、康氏。⑹满族满族卡宜氏,满语为KayHala,以祖名为氏,原属于赫舍哩氏族中的一支,受命驻防凤凰城,分隶正黄旗和正白旗下,隶正白旗者依然姓赫舍哩氏,而隶正黄旗下者皆取始祖“卡宜奇郎”的前两个字“卡宜”为姓,后多冠汉姓为康氏。⑺满族康仪理氏,满语为KangyiliHala,亦称康吉里氏,汉义“苗条”,世居费尔塔哈村(今吉林西南二百五十公里处),后多冠汉姓为康氏。

得姓始祖,康叔。据《元和姓纂》和《姓苑》等书记载,载,汉族的康姓,出现于距今大约多年以前,他们的始祖康叔。康叔为周武王少弟,初被封于康(今河南省禹县),故称康叔。武王死后,年幼的成王继位,由周公旦辅政,这引起武王胞弟管叔、蔡叔、霍叔的不服,殷纣的后裔武庚便联合他们以及夷族反叛。周公平叛后,把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分封给康叔统治,康叔在封地建立卫国,管理那里的殷室遗民,将卫国治理得井井有条,对稳固周王朝统治起到很大作用。康叔死后,谥号为“康”,即“使民安乐”之意。康叔后人以其功绩、声誉为荣,取其谥号为氏,称康姓,康叔自然成为康姓得姓始祖。

迁徙:康姓最早发源于卫国,辖今河南东部、山东西部、河北西南部一带。康姓早期播迁缘于卫都的迁移,范围止于河南北部。秦时,康姓主要徙陕西、山东二地,故早期康姓在此二地繁衍旺盛,遂有京兆、东平两大郡望。魏晋南北朝时期,甘肃康姓为避战乱,徙蓝田(今陕西省蓝田西灞河西岸),后渐向东南迁移。

史载,南朝宋时,设华山郡蓝田县,用以安置康穆(初仕后秦河南尹,后举族众三千余人迁湖北省襄阳之岘南)族人,并任命穆为秦、梁二州刺史,其子孙亦多仕宦,康穆一支遂枝繁叶茂,人丁兴旺。唐代,有宁夏灵武人康植之孙康日知被封会稽王,其子志睦因功封会稽郡公,后世子孙繁衍昌盛,发展成望族,其家族所在地浙江绍兴绍兴则为南方各地康姓迁徙之主源。

宋代,因避帝讳而改姓的匡姓,成为康姓新的支脉。另有洛阳康再遇位居开国功臣之列,遂加官进爵,门庭荣耀,显达当朝。北宋末年到元朝建立期间,改朝换代频繁,北方多动荡,故有康姓徙迁南方安居乐业。明代,康姓作为大槐树移民姓氏之一,分徙于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湖北等地。从清代开始,闽、粤康姓陆续有人迁至台湾,后又有移居海外者。今日康姓尤以安徽、四川、甘肃、山东、陕西等省居多,这五省的康姓约占全国汉族康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三。康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七十五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 。

历史名人,康泰:三国时东吴人,曾和朱应出使扶南等国,途中经历和传闻一百多个国家,为中国早期远行海外的旅行家之一,著有《吴时外国传》。康绚:字长明,南朝·梁华山蓝田人,初仕北齐,后任梁朝司州刺史卫尉卿,以宽厚之德著称。其先祖出自康居国人,据《梁书·康绚传》记载,西域的这一支康氏,他们的王子来到中国,在河西郡落脚待诏,后来就定居河西,并且子孙世代繁衍,变成中华民族的一分子,跟汉人没有丝毫分别。

康福:五代蔚州(今山西省灵丘)人,仕后唐、晋二朝,皆有政绩,所辖之地岁稔仓盈、牛马遍野。后晋时官至宰相,赐输忠守正翊亮功臣、加开府仪同三司。康海:明代文学家。字德涵(-),号对山、浒西山人、沜东渔夫。陕西省武功人。弘治十五年(年)状元,任翰林院修撰、经筵讲官等。正德五年(年),刘瑾被诛,康海受牵连而免职。归乡里后,以山水声伎自娱。他是“前七子”之一,所作杂剧、散曲、诗文集多种。作品主要有杂剧《中山狼》、散曲集《沜东乐府》、诗文集《对山集》等。

康女:明代人,因“三贤”闻名。据传,其父年老无子,劝父纳妾生子;母病,尝粪辨病;夫亡,誓不改嫁。康涛:钱塘(今浙江省杭州)人,清代画家,工山水花卉,亦善书。为雍正、乾隆年间画家,以人物画著称,承明代仇英、尤求白描传统,用笔工整,形象静逸。所画《华清出浴图》,以杨贵妃出浴为题。图中杨贵妃的云鬓松挽,身披罗纱。两个小宫女端着香露,跟随其后。康僧会:康居国(今中亚一带)人,一代高僧。世居于竺,随父经商,乃移居交趾。十余岁双亲并亡,遂出家。

他通天文、谶纬这学,尤娴经律。他通天文、谶纬之学,尤娴经律。年到三国·吴都建业(今江苏省南京市),孙权为之建塔,因有佛寺,江苏一带亦始兴佛法,是江南佛学的创始人。古金陵大报恩寺(前身为建初寺)是明成祖朱棣(永乐皇帝)为纪念其生母所建。工程自永乐十年(公元年)始建,十万民工,历时19年基本建成,耗费白银.5万两。

宣德皇帝钦命郑和参与工程建设,并主持了落成大典。古金陵大报恩寺是皇家寺庙,所有建筑皆依皇家规制,其鼎盛时期范围达“九里十三步”,曾与灵谷寺、天界寺并称金陵三大寺,是明清时期百寺之首,当时掌管全国佛教事务的专门机构“僧录司”也设于此。金陵大报恩寺是明初刻经、印经中心,是义学讲坛。在明清佛教界地位崇高。

古报恩寺内五彩琉璃塔高约78米,九层八面,琉璃塔因塔体全部用白石和五色琉璃瓷砖砌成而得名。琉璃塔以五色莲台为基座,塔体自下而上逐层缩小,每层的覆瓦、拱门均用赤、橙、绿、白、青五色琉璃贴面。拱门用五色琉璃构件拼接而成,上有飞天、雷神、狮子、白象、花卉等图案,造型生动,制作精美。塔顶有黄金制成的宝顶,下面有9级“相轮”,之下为“承盘”。

塔顶和每层飞檐下都垂悬金铃鸣铎(风铃)只,金铃闻风而鸣,禅意阵阵。塔身内置有盏长明灯,由百名少年童子,日夜轮值管灯,使之昼夜长明不熄,每日耗油五十一斤之多,白天光亮耀日,入夜如火龙悬挂,华灯耀月,数十里外可见。古金陵大报恩寺塔是明代初年至清代前期南京城最负盛名的标志性建筑,永乐皇帝赐封该塔为“ 塔”。明散文家张岱称之为“永乐之大窑器,中国之大古董”。被西方人誉为“中世纪七大奇观”之一。年,金陵大报恩寺和琉璃塔毁于太平天国战火。

康子元:唐代经学大师,会稽(今属浙江省)人,官至宗正少卿。举贤能治《易经》、《老庄》之学。形成帝王“受命不于天,于其人”,“是为公是,非为公非,蹈道必赏,违善必罚”,主张改革弊政,创立新制之改革思想。成为历史上改革家而名垂史册。康昆仑:西域康国人,唐代 琵琶演奏家。善弹《道调凉州》、《羽调录要》等曲,有“长安 手”之称。

康日知:唐代灵州(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西南)人,至检校尚书左仆射,封会稽郡王。其子康志睦,勇武善驰射,累迁大将军,因功加检校尚书左仆射,封会稽郡公。康再遇:北宋大将,曾为宋太祖立下了开国战功,位居开国功臣之列,遂加官进爵,门庭荣耀,康氏自此显达当朝。康与之:字伯可,一字叔闻,号退轩,滑州(今河南省滑县东)人,南宋 学者。曾上书“中兴十策”,表现出其渴望公平合理的乌托邦思想。著有《昨梦录》等。

康进之:棣州(今山东省惠民)人,元代戏曲家,现存其杂剧《李逵负荆》一种。康海:陕西武功县人,明代文学家,作品多杂剧、散曲、诗文等。曾任翰林院修撰,列“前七子”之一。康茂才:明朝开国大将。康茂才本来是元廷驻应天城的水军元帅,朱元璋攻破应天城的时候,康茂才率部投降并愿意归附红巾军,朱元璋就让康茂才做了红巾军的水军头领。以后,康茂才一直得到朱元璋的重用。比如,朱元璋攻占了浙东以后,曾派康茂才做那里的都水营田使,专门负责修筑河堤,兴建水利工程,恢复农业生产,供给部队军需。俗语说得好,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朱元璋对康茂才如此看重,康茂才也就兢兢业业地为朱元璋效力。无论打仗还是搞水利,康茂才都干得十分出色,立下了许多功劳。

康茂林:明朝开国大将。与康茂才兄弟二人为朱元章手下大将,明朝建国后,封康茂林在山东青州府为衡王,建衡王府。康济鼐:清代西藏贵族。曾因功被康熙皇帝封为贝子,与阿尔布巴、隆布鼐共同掌管西藏政务。雍正五年(年),西藏内部发生叛乱,藏王康济鼐被杀。康有为:广东省南海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人物之一。

年联合会试举人上书朝廷,“公车上书”,要求变法,后依靠光绪帝发动“戊戌变法”,遭慈禧镇压。逃亡日本。民国6年(年)7月和张勋拥清朝废帝溥仪复辟,十二天后失败。著作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孟子微》、《春秋笔修大义微言考》、《孟了微》、《春秋笔修大义微言考》、《大同书》、《中庸注》等,颇受近代学术界的重视。

康广仁:号右博,又号大中,广东省南海人,系康有为幼弟,曾创《知新报》,办大同译书局,发起不缠足会。清末维新变法人士。年在澳门主持《知新报》,后又经理上海不缠足会艾书、大同译书局。年,在京协助康有为草拟新政奏稿及联络事宜。戊戌政变时遇难。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康同薇:字文僴,号薇君,广东省南海人,康有为长女。自幼不缠足、不穿耳,开中国妇女界风气之先。15岁即据二十四史编《风俗制度考》,后又翻译大量日本书籍,助父编纂《日本政变考》、《日本书目志》等。年在澳门《知新报》任翻译。年7月与李惠仙(梁启超夫人)等在上海创办中国最早由妇女主办、以妇女为阅读对象的报刊《女学报》。精国学和英、日语种,为当时新女性之代表。

康克清:江西省万安人,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卓越领导人,杰出女政治家,朱德夫人。生前为中共中央委员,全国妇联主席。历任乡妇女协会秘书,红军总司令部交通大队政委、女子义勇队队长、直属队指导员,八路军总司令部直属队政治处总支书记、主任,中央妇委委员,全国妇联部长、常委、副主席,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秘书长、副主席、主席,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第十一届中央委员。

康志强(-),江西省兴国县人。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1军团第4军12师35团排长、连长,红军学校政治教员,军委干部团政治教员兼连政治指导员,红1军团第2师四团连政治指导员,1师1团政治委员,红1军团政治部组织科科长,随营学校政治大队大队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师旅团政治处主任、团政治委员,新编 旅政治部主任,旅政治委员,新四军第4师9旅政治委员兼淮北第三军分区政治委员和中共地委书记。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野战军第二纵队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第三野战军21军政治委员,华东军区海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海军东海舰队政治委员,海军学院政治委员,北海舰队 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海军副政治委员。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年11月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4岁。康庄(-——),原名康在柳,江西省泰和县人。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一方面军独立5师1团政治处宣传队分队长,工人师2团连指导员、团特派员。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和长征。年入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前方总指挥部政治部组织部巡视团副主任,八路军后勤部政治部组织科长、政治部副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后勤部政治部主任、7纵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第8军分区政治部主任,第18兵团第60军政治部保卫部部长。参加了太原、扶□、西南等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海军学校第二分校政治委员,海军高级专科学校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海军政治学校校长,海军上海基地政治委员,东海舰队副政治委员。

年被授予大校军衔,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康林(-),江西省于都县人。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广东省南雄县游击队队员,赣南游击队特务员。参加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1支队2团练副指导员兼支部书记,第1支队教导大队队长,新四军第1师3旅7团营长,苏中军区第四军分区警卫团参谋长、副团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野战军第4纵队11师参谋长、先遣纵队第4支队参谋长,第三野战军第24军72师师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4军72师师长,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 第24军72师师长、第24军副军长,参加了元山防御作战、朝鲜东海岸反登陆防御和年夏季进攻战役。金城战役中,72师4个营和74师参加注字洞南山地区进攻战斗,突破敌防御正面4公里,突入敌纵深5公里,毙伤俘敌韩首都师、韩9师人。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4军副军长,年毕业于高等军事学院,任第28军副军长、军长,北京军区副司令员、顾问。是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候补委员。

年被授予大校军衔,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于年7月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康烈功(-),安徽省金寨县人。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6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年11月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25军政治部宣传队员,红31军9师侦察连班长,参加了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师旅团排长、连长、营长、副团长。解放战争时期,晋冀鲁豫军区第8纵队23旅37团团长,第19兵团60军师副师长。参加了上党战役、豫北攻势,太原、西南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川西军区绵阳军分区司令员,海军水警区司令员。年毕业于海军军事学院,后历任海军旅顺基地副司令员,福建基地司令员,福建基地政委,烟台基地司令员,海军北海舰队顾问。年被授予大校军衔,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叁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年5月23日因病在青岛逝世,享年88岁。

康健民(-),原名康廷文,又名康天民,甘肃省定西县人。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26军骑兵团连政治指导员、代团长、团长,红1军团骑兵团副团长。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2大队3队副队长、队长,八路军留守兵团骑兵团团长,陕甘宁边区保安司令部骑兵团团长兼政治委员,骑兵旅旅长,绥远绥中军分区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野战军骑兵旅旅长, 野战军骑兵师师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绥远军区军政第36军副军长,第36军政治委员,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 第36军政治委员,担负机场修建、保护和后方警戒任务。同年回国后驻河北省定县地区,年到军事学院学习。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3军军长兼河北省石家庄卫戍区司令员,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 书记,年任兰州军区副司令员,年4月任宁夏回族自治区革命委员会主任,年3月任宁夏回族自治区革命委员会党的核心小组组长,年8月任宁夏回族自治区区委 书记,主政宁夏共9年。是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九届、十届中央候补委员。

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年1月18日因病逝世,终年61岁。康大和公元(-),字原中,明正德二年()出生于莆田崇福里砺山村(今莆田秀屿区月塘乡前康村)。康大和于嘉靖十四年()朝廷秋闱,入京应试,得中二甲进士,嘉靖三十二年()迁升侍讲学士,嘉靖四十年(),晋升南京工部尚书。明朝皇帝称赞大和为“一代儒宗”。他是嘉靖、隆庆、永乐三朝元老,学问渊博,治学严谨,他为官清正、勤政爱民,为人“朴实敦厚,不事表举”。

其道德文章,为世人所推崇。年轻时被林贞、肃俊所赏识和器重。在学馆时他曾书写“学林”二字于壁上,寓意敬仰工部侍郎林庭机。他还常说:“庭机吾所不及也”。可见他为官为人很谦虚的,致仕归乡后,与致仕居家的工部尚书林云同诸儒,结社赋诗,风雅一时。明神宗万历二年(),二人应兴化郡守吕一静之邀,续修《兴化府志》,为总裁。后与林云同等续修《郡志》。除总纂《兴化府志》(万历甲戌志)外,有《砺峰集》、《续莆阳文献》传世。康泰

郡望堂号,郡望,京兆郡:三国魏时置郡名。汉武帝时改右内史以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置京兆尹,为“三辅”之首。治所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北)。“尹”为太守。唐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金元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民国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 以前“京兆”之意。国民党政府成立时废。

东平郡:汉时改大河郡为东平国,治所在无盐(今山东省东平东)。南朝宋时改为郡,治无盐(今山东平东)。隋唐曾以郓州为东平郡,治须昌,在今东平西北。宋宣和时以郓州为东平府,治须城,即今东平。明清为州。民国改县。会稽郡:秦始皇时置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包有江南、浙江大部及皖南一部。汉顺帝时移治山阴(今浙省江绍兴)。西汉更包有浙、闽全部。东汉永建四年(年)分吴、会稽为二郡,会稽移治山阴(今绍兴),有浙闽之地(今杭嘉湖均属吴郡)。三国吴分设临海(台州)等郡后,辖境缩小。隋为越州。又隋分山阴县置会稽县。民国合二县为绍兴县。华山郡:治所在今湖北省宜城县。西魏置华州,辖境历代屡有变迁,治所在今华县(曾名华山、郑县)。清不辖县。民国为华县。

堂号,会稽堂:唐朝时有康志睦,身材魁梧,善于骑马射箭,官大将军。后来讨平张韶,升平卢节度使,又平了李同捷的叛乱,加检校尚书右仆射,封为会稽郡公。康姓因以“会稽”为其堂号。此外,康姓主要堂号还有:“京兆堂”、“华山堂”等。宗族特征,1、康姓名人三国时崭露头角,唐代以后,才有众多有影响之康姓人物入载史籍。如唐代有河东节度使同平章事康承训,宋代有词人康与之,元代有戏曲家康进之,明代有文学家康海,清代有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康有为等。2、康姓字行辈份排序井然,字意隽永。据民国抄本《康氏族谱》所载,江苏如皋康姓一支字行为:“本贞茂荣,安雍近智,吉贤端秀。”

部分分支始祖,康南八:字百万,江西吉安府太和县千秋乡梅子坡早禾塘庆渡金仙庙王万段土地圳上谷林人,唐末时隐德不曜以子光禄大夫,覃恩诰封宝有从楚之志,是为南迁始祖,生卒未详,葬洪州九龙山大尖峰壬山丙向。其妻宁氏贤称淑慎,诰封一品夫人,生卒未详,葬与夫同山,生子一:发诏。是为洪州康氏始祖。

家谱文献,吴宁康氏宗谱,(清)康武琴等纂,清康熙三十年(公元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吴宁康氏宗谱两卷,(清)康士佩等纂,清乾隆十一年(公元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 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吴宁康氏宗谱,(清)康明良等纂,清道光五年(公元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 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吴宁康氏宗谱四卷,(清)康国昌等纂,清光绪四年(公元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 卷、第三~四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江苏泰县南沙康氏重修宗谱二十四卷,(清)康维恒、康延书等重修,清咸丰元年(公元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辽宁省图书馆。浙江奉化康氏宗谱十七卷,(清)石褚壁修,清嘉庆七年(公元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奉化县文物管理局。

浙江永康永康唐氏志,(现代)唐岩昌等修,年胶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江西康邑江夏堂康氏族谱,(清)黄涛、黄万球等修,清宣统三年(公元年)江夏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满族康氏族谱全称为《赫舍哩氏康氏族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三十年(公元年)开始修谱。

河北通州康氏世谱一卷,(朝)康圭锡纂修,朝鲜隆熙年间(公元~年)木刻活字印本复印件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辽宁塔山康氏家谱,(民国)康氏纂修,木刻活字印本三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永康陈氏总祠主谱十二卷,(民国)陈焕章纂修,民国十五年(公元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一册,今仅存 ~十卷、第十二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康氏续修族谱,(民国)康发启修,民国十九年(公元年)京兆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品较差。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蒲田康氏重修族谱,著者待考,民国三年(公元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西昌官溪康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三十一年(公元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衡山溕衡康氏十修族谱,(民国)康和声修,铅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娄底康氏七修族谱九十三卷,首一卷、未一卷,第九十一卷分上下册,(民国)康堂等主修,民国三十六年(公元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江西南康康氏族谱,(现代)康一挺等修,年京兆堂计算机排印本九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辽宁凤城康氏世谱一卷,(民国)康明良等纂,民国十一年(公元年)铅印本。现被收藏在辽宁省凤城县档案馆浙江奉化连山康氏宗谱四卷,(民国)工序宾修,民国二年(公元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奉化县文物管理局。

莆阳康氏家谱,(清)康仁声纂修,民国年间莆田康爵手抄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浙江奉化连山康氏宗谱四卷,(民国)王礼宾修,民国二十八年(公元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奉化县文物管理局。江苏镇江润东顺江洲康氏族谱四卷,(民国)康寿等七修,民国六年(公元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14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